第74章 勤王大军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日月山河无恙!
大将之事可以稍后再定夺,但是这主帅一事,要怎么办,谁能挑起这大梁。
崇祯想了半天,实在没有人选。
朝中这些文武官员都是一群饭桶,平时打嘴炮厉害无比,说干实事了,没有一个中用的。
京城里没有合适人选,不代表地方上没有。
这时有大臣提议,让现在已经闲赋在家的帝师孙承宗出任征奴元帅。
崇祯听说孙承宗这个名字时,顿时眼睛一亮。
对啊,怎么把这个老大人给忘了。
上一次建奴包围京师时,就是急召孙承宗老大人回京,运筹帷幄击退的后金军。
看来这次还是要请老大人回来才行。
于是崇祯马上下旨,急召孙承宗回京听任。
孙承宗是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曾经是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后又出任蓟辽都师,建立宁锦防线,弄得建奴每次入关不得不绕道千里从蒙古借道。
要说后金最恨的人是谁,袁崇焕算半个,这个孙承宗肯定排第一,当然,现在多了一个张梵。
召令一出,十几骑快马就出了京师,几天后,各大军镇就接到进京勤王的召令。
这可把各军镇的总兵整了个措手不及。
现在到处都是民乱和起义军,自己镇压叛乱都来不及,哪还有能力进京勤王啊。
但是没办法,皇帝都下了召令了,人手再紧张,都得挤出人入京啊。
就这样,这个军镇出一两千人,那个军镇出二三千人,就跟小溪入江一般向着京师汇集而去。
孙承宗本就在北直隶,建奴入关的事他也有耳闻,正发愁呢,皇帝派来宣旨的人就来了。
由于事出紧急,就直接派的锦衣卫的一个千户带着十几个随从骑马日夜不停赶来的。
虽然崇祯上台后裁撤了厂卫,但是还是保留了极少一部分锦衣卫留任。
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出门的仪仗队,大殿里的背景墙大汉将军都出自锦衣卫。
那宣旨的锦衣卫千户见到孙承宗后,先问了一句:“孙老大人,皇上让卑职先问老大人一句话,老大人请如实回答。”
孙承宗不知道皇帝要问自己什么话,连忙拱手说道:“不知皇上要问老朽什么话。”
那个千户大声说道:“孙老先生,还能饭否。”
孙承宗听完后马上热泪盈眶,连忙跪下,向着京师的方向着磕头,嘴里说道:“皇上,老朽虽老,尚善饭。”
那千户这才拿出圣旨来,孙家人见到圣旨,连忙呼啦啦跪下一片。
圣旨中说封孙承宗为征奴元帅,统领天下兵马,讨伐建奴。
念完圣旨后,那千户将圣旨交给孙承宗后说道:“孙大人,事出紧急,还望孙大人抓紧时间入京才是啊。”
孙承宗点点头,给身后的一个家人递了个眼色,那个孙家人连忙退出去,很快的又走出来,手里端了个木托盘,里面放着两锭银子,一个五十两,一共一百两。
孙承宗接过托盘,将那一百两塞到那个千户手里说道:“郭千户一路辛苦了,这点银子,请各位兄弟喝杯水酒,老朽这就收拾东西进京复职。”
那个千户看到银子,心情那个激动啊,但是还是脸露难色的说道:“孙大人客气了,那卑职就代各位兄弟谢过孙大人了,那我们就先走一步回京复旨了,那咱们京城再见了。”
说完,收好银子,那个千户召集手下,出了孙府,骑马离开了高阳城。
孙承宗收好圣旨,他的一个儿子走过来说道:“父亲大人,你都这把年龄了,还要挂帅出征,孩儿怕……。”
孙承宗摆摆手说道:“不用担心,现在朝廷正是多事之秋,难得皇上还记得我这将死之人,记住,我孙家满门忠烈,只有战死的孙家人,没有投降的孙家人。”
“父亲。”
“爷爷。”
“老爷。”
孙家人这时都抱在一起哭泣,孙承宗这一别,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
“你们在高阳要一切小心,建奴这次入关来势汹汹,高阳也不是安全之地,孙鉁,去给为父收拾衣服换洗的衣物,然后随父入京。”
孙鉁是孙承宗的次子,考中过举人,但是一直考不中进士,所以也没有出任官职,就一直跟在孙承宗身边,打理着家族生意。
“是的父亲,这就给您收拾东西。”
随着孙家人开始忙碌,孙承宗也在次日,乘坐马车,带着次子孙鉁还有几个家丁就往京城而去。
而大明各个军镇的勤王大军也开始在京畿一带汇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
由于这些各地勤王的军队都是客兵,有辽东来的关宁军,也山东来的卫所兵,河北本地的军镇也有,山西的也有,江西,湖南的也在路上。
按照大明规矩,客兵路过,当地官府是不会准备大军当天的粮食的,除非是驻扎下来,才会提供第二天开始的粮食供给。
孔有德造反时,就是遇到这样的事,路过这个县时,县官不给粮食,让他们去下一个县城。
下一个县城的官老爷也不给粮食,理由是第一天来,不提供粮食,让他回上一个县城去驻扎。
就这样几个县来回推诿,搞的孔有德部队好几天得不到一粒粮食,这才造反的。
现在这些勤王的客兵又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那些县城又不提供军队的粮食,而且就算拿钱买,那些县城里的粮商还乘机涨价,高价卖粮食给这些过境的客兵。
搞得勤王大军怨声载道的。
山东巡抚余万年也召集了山东各军阵卫所总共5000多勤王大军往京师赶去。
当然,宁海卫也接到了勤王的通知。
王副千户不敢做这个派兵决定,张梵不在,他做不了主,所以只好找孙元化老大人商量。
孙元化也为难了,虽然张梵说了他不在,孙元化就是宁海卫最大的决策者,但是毕竟这宁海卫的军队是张梵的,到目前为止,好像没有拿朝廷一两饷银,也没得到朝廷一粒粮食,可以说,这宁海卫的几千军队,都是张梵的私兵,说是家丁也行。
朝廷是没资格调动家丁的,所以这次山东巡抚来宁海卫调集勤王大军,宁海卫是可以根本不用理会的。
但是孙元化知道,以张梵对建奴的恨,即便没有调令,他也会出兵打建奴的。
于是一商量,还是决定派出一队人马去勤王。
至于派多少,王副千户和孙元化就有点为难了。
派多了,宁海卫的实力就会削弱,建奴入关,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到山东来霍霍。
派少了,又怕被建奴包围全歼了。
最后一番思考,王副千户建议,派一千正兵,五百新入伍的辅兵,然后再带五百民兵,总共两千人。
这样既能保存宁海卫的实力,勤王大军又有足够力量自保。
孙元化点头答应,但是王副千户要求自己亲自带兵出征,却遭到孙元化的反对。
倒不是孙元化不相信王副千户的领兵能力,而是他可是张梵钦点的守护宁海卫的武将,地位相当重要。
王副千户费了好大劲儿才说服孙元化同意自己带兵。
为了安全起见,孙元化给王副千户调集了五十辆宁海卫新造的六轮偏厢车。
这种六轮偏厢车是以当年戚家军的四轮偏厢车为原型进行了一些改造升级。
这种六轮的偏厢车轮子更大更宽,而且还加了宁海卫新研制成功的轴承做承重,轮子更丝滑,是否大部分大明的道路,那怕在野外也能如履平地。
这六轮偏厢车不仅有轴承,张梵还提议用弹性极好的钢材做成弹簧装在车轮和车身结合的地方,这样的车子更加稳固和舒适。
因为是六个轮子,所以这种偏厢车更加宽大,承载量也更大更多。
车厢后面还有挂钩,可以挂宁海卫出产的牵引火炮。
这种牵引火炮是铜芯铁胆炮,是仿制美国内战时的帕罗特线膛炮。
虽然因为工艺问题,这牵引炮还没有拉膛线,但是威力和射程绝对超出这个时代的任何一种滑膛火炮。
重量只有一千多斤,但是威力和射程则比传统红夷大炮更大更远。
听说孙元化大人还在研究怎么在炮管里拉出膛线的问题,不过现在还没有什么眉目。
五十辆六轮偏厢车外加五十门牵引火炮,二千发炮弹,一千五百支新式燧发火枪,配给那一千五百民正兵和辅兵,剩下的五百民兵则是配置的火绳枪。
这些民兵接受过一定时间的军事训练,虽不敢说多强,但是起码比好多营兵战斗力强。
手里的火绳枪虽然比燧发枪差点,但是也比朝廷制造的强太多。
宁海卫很多铁匠铺都能造火绳枪,而且在宁海卫,只要你是宁海卫的户籍,去相关衙门登记后,办理一个持枪证,你就能在宁海卫买到一支火绳枪。
而且宁海卫还成立了什么叫做火枪俱乐部的,加入就能和里面的人相互交流关于火枪的知识。
不过民间只能拥有火绳枪,燧发枪是绝对不能拥有的,私人拥有燧发枪,被抓住至少十年牢狱之灾。
每只燧发枪都刻有编号,有登记的,所以要流入民间基本很难。
而火绳枪也有编号,枪要是无故遗失了,五年牢狱是跑不掉的。
即便是这样苛刻的条件,还是挡不住宁海卫的百姓拥有一支自己的火绳枪的脚步。
尤其那些住在城外的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火枪,没事就能在野外听到放铳的声音,这是那些各村各堡的民兵在练习打铳。
就以现在宁海卫的武力,没个三千人以上的队伍,你连宁海卫城都看不到,就被各村各堡的民兵给拿下了。
这五百民兵可都是自己报名要求参加出征队伍的。
听说出征打建奴和鞑子,本来来了好几千民兵的,都要求跟随队伍出征,但是这次只要五百人。
最后挑选出最优秀的五百人跟随队伍出征,这次出征回来,这些民兵可就是宁海卫的辅兵了,这让这五百民兵高兴坏了。
能在张大人手下当兵,不要饷银都愿意,而且大人给的饷银还这么高。
一番准备,两千人的队伍也就出征了。
两千军士,五十辆六轮车,车里载着补给和弹药,车后拉着牵引炮。
每辆偏厢车四匹挽马来拉,速度也是飞快。
和其余军镇相比,宁海卫的这两千人则威武多了。
统一的红色棉甲配上铸造的整体胸甲,背上背着黑洞洞油亮亮的火枪,腰上还配有腰刀。
一个斜挎牛皮包,里面是一整盒一整盒的纸包弹,腰上还有一个黄铜制造的军用饭盒,仿制二战时德国的m1931式饭盒样式。
每人还配一只小钢盾,和一把匕首,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随军的还有五辆野战餐车。
这种餐车就是六轮偏厢车的加大版,展开后就是一个移动的厨房,甚至行军时,都能在野战餐车里煮饭炒菜,这样一扎营,马上就能开饭,每辆餐车可供200人的饭食。
这一路,可让其余军镇的军士羡慕的要命,纷纷凑过来看这些武器装备和野战餐车,这让宁海卫的这些军士脸上都有光。
特别扎营时,其余军镇的还在挖坑埋锅造饭时,宁海卫的人就已经吃上热气腾腾的热饭菜了。
搞的好多人都在打听,宁海卫还召人不,自己到宁海卫来当兵,搞的王副千户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