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接待(三)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五零后的一生!
第六种就是刚刚提到的豆汁,很多人一听豆汁,就感觉会反胃,酸不溜丢的,涩了吧唧的,很难喝。但在京市人眼中,这豆汁宁可排队也要非喝不可。在当时由于百姓十分喜爱,后传入宫中,席间与大臣一同品尝,结果大臣个个拍手叫好,慢慢就成了宫廷的饮品。
第七种:灌肠,在京市所有的小吃中,灌肠算是比较大众化的一种。不管是街头巷尾,还是集市庙会,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很多人都错,吃灌肠不在于有多解饿,最重要的是领略它的风味,过过嘴瘾。相传,灌肠在明朝就开始流行。
第九种:栗子凉糕,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特色小吃,香甜可口,栗子味浓郁。是用纯栗粉加白糖、桂花压制而成的。相传,此款糕点原本是元代宫廷内的上等贡品,后来流传民间。
第十种褡裢火烧,是因为它形似古时候人们放在身上装钱的“褡裢”而得名。褡裢火烧最好吃的还属于韭菜猪肉馅,皮薄馅大,现做现吃,再淋点香醋,咬一口外焦里嫩,满口生香。
第十一种炒肝,这是由宋代的“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多数以猪的肝脏,大肠为主要原料,当然大蒜也是不能少的。用淀粉勾芡做成的一种小吃。
据说当年慈禧太后香尝尝炒肝的味道,她一尝不要紧,里面的猪肺和猪心就都被去掉了。
第十二种豌豆黄,作为传统小吃,按照习俗,农历的三月初三这天要吃豌豆黄。在古时,京市的豌豆黄分为两种,一种是民间版,一种是宫廷版。通常的做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之后再加入糖小火慢炒,之后将其凝结,再切块就好了。做好的豌豆黄,颜色浅黄,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第十三种糖火烧,它是满族的传统小吃,是京市最常吃的早点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相传,糖火烧起源于明朝的崇祯年间,一位叫刘大顺的回民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店,专门制作糖火烧。在乾隆年间,糖火烧就非常出名了。
第十四种炒疙瘩,这是一种特色面食。炒疙瘩颜色深黄,黄绿相映成辉,入口绵软柔韧,醇香可口。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它属于清真小吃中的一道美食,深受大多数人的喜爱。
第十五种面茶,中国是茶的故乡,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江苏碧螺春……咱京市也有茶,不过不是喝的茶,而是吃的茶,面茶。它就是糜子面煮成的糊状物,在表面淋上芝麻酱和芝麻盐。
第十六种驴打滚,在京市十三绝小吃中,驴打滚可是排首位的。好好的食物为何起这么一个名字呢?有学者称,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做好后放在豆面中滚一下,如同驴打滚扬起的灰尘,故得名驴打滚。
第十七种门钉肉饼,也叫门丁肉饼,据说清朝时期,御膳房里为慈禧准备了一道点心,慈禧尝过后觉得很不错,就询问厨师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厨师想到了宫廷大门上的钉帽,就随口说到“”门钉肉饼。这门钉肉饼一定要趁热吃,凉了太腻。
第十八种卤煮火烧,说起卤煮火烧,这可是吃货们的最爱,作为京城有名的传统小吃,它是将火烧,与煮好的猪肠,煮肺放在一起煮,肉香味四溢。
“李,真是没有想到,单单就一个城市就有这么多的小吃。”
“是的,而且就这些小吃,还是吃最正宗的才有那种感觉”
“那你最近能不能带我把这些小吃吃个遍。”
“当然可以”
真是没有想到这个琳达小姐还是个吃货,不过也是,像他们这些外国人一样,天天吃西餐,自己可受不了。
“李,这个也太好吃的”
“好吃吧!好吃就多吃一点”
“嗯,我不会客气的”
“不用客气”
……
“李,这里的衣服好漂亮呀!”
“漂亮吧!你可以进去试试”
“可以吗?”
“当然可以”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
“不用客气”
“段淼待会这里的衣服,价格要高一些”
“好,没问题,姐”
“李,这些衣服我都喜欢,怎么办?”
“不是,琳达小姐,你穿的过来吗?要是你看中其中的一两件,我可以做主送给你”
“不用,我自己买,你说多少钱吧!都给我抱起来”
“这”
“不瞒你们说,对于衣服这件事,不是我一个人的爱好,是所有人的爱好。
这些衣服待带回去后,我打算放在专柜上卖,好东西大家一起穿白才开心”
“好呀!”
“这位同志,这些衣服多少钱一件”
“同志,这里的每一件衣服价钱都不一样”
“没关系,我有钱”
“那好吧!这件66、88、99……”
“我看中的这些一共多少钱”
“一共是……”
“好……”
“李,我们今天先回去,明天去看你说的那些手工艺术品”
“好,没问题”
“真的吗?这位琳达小姐买了20件衣服”
“是”
“这美国佬还真是有钱”
“可见对于漂亮的东西,她们都不在乎价钱了”
“也是”
“李,你们这里除了这些好吃的,还有那些景点可以去”
“很多,等我们参观完了工厂以后,我带你去这个景点好好逛逛”
“好呀!”
“李,这是什么味道,怎么这么香”
“哦,你是说这个呀!”
“这是前边不远处的炒货店里的香味”
“炒货店,那是什么”
“就是做天带给的花生,就是那里产出的”
“原来是这个,可是它真的很美味”
“味道确实不错,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吃”
“我也喜欢,可以带我过去看看吗?对了这里离工艺制作长远吗?”
“不远,就在隔壁”
“那就先去看炒货店旁边”
“那我们先去哪里”
“好呀!”
……
“原来是这样制作的,不过这样挺麻烦的,效率不高”
“确实是,我现在这正在为这个发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