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农女姜月的古代田园生活 > 第158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第158章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农女姜月的古代田园生活!

姜月坐在桌案前半晌,看着仍旧空白洁净的纸张,不由额角抽痛,两日后就是许家布庄转型的半年庆活动,而她却无一丝灵感。

揉了揉隐隐发疼的额头,索性又把纸笔收了起来,起身去和面房找上正在看热闹的房米,准备先把要用到的一些染料买回来,家里的那套模具没有带来,还要请铁铺铁匠打制一些模具。

陈氏一见姜月进来,顿时眉开眼笑:“月娘,烧炕发酵面团的法子有用,今早上我们和的面,放在炕上发酵,再过半个多时辰就能排气剁馒头了。”

说罢,便引着姜月去火炕那处看面盆里的面团。

姜月见陈氏掀开面盆上盖的锅棑,里面的面团果然已经开始发酵,洗过手,轻轻揪开一条缝,里面果然蓬松起来,确实如陈氏所说再过半个多时辰就能完全发好。

伸手摸摸炕的温度,闻闻热热,温度不至于太温传不到厚重的面盆内,也不至于太热令底部的面团烫的失了活性,看来陈氏确是费了心。

姜月连夸带赞把陈氏乐的眉开眼笑,馒头工坊的工人听说这个方法成了,俱也都高兴非常。

姜月临走前顺势又给工坊的工人们趁热灌上一碗满满的鸡汤,就领着乐呵呵的房米出门买染料。

马车行至大街上,房米依照姜月的吩咐先去铁铺定制模具,等姜月把自己要的模具大小,厚度,形状一些规格都说清楚仔细后,末了姜月又加一些银钱请铁匠师傅费心些,最好能晚饭前把模具都打制出来。

铁匠接过定钱连连保证晚食前就能得,到时只管过来取,若哪里有不合适的,还能再做修改。

出了铁铺,姜月也没说要去哪儿,只让房米赶着马车四处转转。

马车转了几道弯后,行进了一条颇有烟火气的街道,这条街道两侧的店铺规格和几条主街不能做比,若那几条主街是衣饰华美一眼就知繁华的大家闺秀,那立在这处的街道就是浣纱洗衣颇接地气的小家碧玉。

这条街两侧多是青砖瓦房的店铺,偶有两层建筑也是酒楼当铺,街道两侧一些店铺门口还摆着吃食摊,此时已到午正时分,因此不管是面摊还是馄饨摊,亦或者是蒸饼粥铺都生意颇好。

姜月细细看过一回,只见摊子上的食客多是衣着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一些真正寒素困窘的人只在摊子处张望徘徊,并不舍得去吃上一碗。

“姜姑娘,那边那家布庄就是许老太爷家开的。”房米指着不远处的两间铺面,突然出声。

这可巧,姜月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那是位于街道正中的两间铺面,位置倒是挺好,上面悬着朱漆牌匾,上书:许氏布庄。

这名字简单粗暴,和他们开在平安县和永宁县的布庄显然不是同一种风格,这会儿想来许重和许鸣都不在布庄,姜月也无意打扰,四下看了看,找了处离布庄较近的面摊,叫上两碗酸菜肉丝面,便坐下静静观察走进布庄的人的精神面貌。

很快,两碗酸菜肉丝面端了上来,姜月挑起一块咬下去,面条劲道爽滑,酸菜也腌制的很有风味,配上肉汤的鲜美,姜月很快就顾不上盯梢布庄的客户人群。

“吸溜……吸溜……”

姜月抬头看去,就见一个瘦小的小孩一眨不眨盯着自己的碗,兀自在那馋的直流口水。

小孩大概四五岁的模样,脸庞黝黑,衣服破旧,泛着口水,见姜月看过来似是被惊着了,扁扁嘴要哭不哭的强忍着眼泪。

“………”姜月。

“哎,你这孩子,让你不要乱跑,怎这般不听话,下次再出门再不带你了。”妇人从布庄里跑出来,扯着男孩就是一顿骂,一脸的惊魂未定。

“娘,我想吃面。”男孩看着姜月的碗,怯生生道。

“不行,今儿带的银钱给你大姐扯身衣裳都不够,哪里还有余钱给你吃面。”夫人扯过男孩就要走。

“这位婶子,您家真疼惜姑娘,这不年不节的也想着给她扯身新衣穿。”姜月拿话打探道,妇人和孩子皆衣衫破旧,尤其是孩子的衣裳,更是缝补的看不出原本是啥面料。

妇人看姜月虽也打扮寻常,但身上的衣料也是她们这样的贫寒人家买不起的,便也不敢直接无视过去,干干笑道:“姑娘不知,我们庄户人家的女孩儿多是在农闲定亲,再赶在腊月或者开春成婚,这不,我家女孩儿已到说亲年纪,家里却不能为她准备一身像样衣衫……。”

大概是面前姑娘的态度真诚尊重,并无一丝对她们贫寒之人的轻视,妇人便打开话匣子对姜月说了连日来的烦恼苦闷。

据妇人所说他们这里的人最是讲脸面,姑娘年满十五岁时家里要给裁一身新衣,以示家里女孩儿已经长大,可以说亲之意,时人不管是真心疼爱,还是为了自家脸面都会裁一身回来。

当然也有那家境实在不好,或者不要脸面不管不顾的,但被忽视的女孩儿多半也就结不上什么好亲事。

妇人提起自家女孩儿不由愁容满面,原本她也早早攒够了银钱,但自家男人服役回来大病一场,请医吃药花费个底朝天,纵是这些日子她四处接活缝补洗衣,但还是差那么一点,想到这里妇人不由沮丧。

姜月忙请妇人坐下,又让面摊老板再上两碗肉丝面,妇人忙就推辞。

“婶子莫要害怕客气,我就是有些好奇,婶子想说便说,不想说权当没听见便是,这两碗面也是谢婶子方才回答我问题的酬劳。”姜月见她一脸警惕,忙安抚道。

见妇人放松下来,姜月忙趁着面还没上的空档,把府城关于所有扯布料做新衣的习俗都问一遍,又着重采访她们对瑕疵布、过时布、褪色等有些缺点面料的看法。

“姑娘可知这些布料哪儿能买到,姑娘说便宜卖,可知能便宜多少。”妇人相当激动,指着自己身上的衣裳道:“不怕姑娘笑话,姑娘瞧我身上这身,这是我最体面的一身衣裳,也就出门才舍得上身,若是能便宜买到能缝制衣衫的面料,就是有些破损也不是什么事。

她们家的衣裳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的穿了小的穿,实在穿到缝补不了,那也不能扔,挑好的裁鞋面,不好的一层层粘起来纳成鞋底,剪的碎的边角料也收起来,留着做布丁缝补衣裳,反正一丝一毫都利用彻底,绝不浪费。

“婶子两日后还来许氏布庄,到时自有分晓。”姜月见面摊老板端面上来,忙从筷筒里取下两双筷子递给这对母子。

妇人只是万千贫寒人家的一个缩影,听罢妇人说的一席话,对于花馍的主题姜月也有了清晰的概念,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的填充完善。

四碗面一共是二十四文钱,姜月把面钱结给面摊老板,辞别母子二人就和房米赶去药店和杂货铺,买齐做花馍要用到的染料就折返回家。

姜月一回去就把自己关在馒头坊的书房,一直到傍晚十分方才携着数张绘画走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