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安远柴炭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家父英国公!
在张之极眼里,燃料问题根本算不上问题。
据他所知,京师的燃料供应主要是柴炭。
而且作为京师,人口众多,柴炭的需求量也是非常惊人。仅皇宫和各部衙门、厂库所需数量就非常大。其中皇宫内廷耗用的柴炭,在弘治朝以前,每年的需求量都在两千万斤以上。
工部下面有专门负责管理采烧的衙门,“山厂”。 设督理侍郎一员总管其事。
到了明朝中叶,京师周边的森林已经被采伐的差不多了。只能往更远处进行采伐。
这导致京师沙尘暴天气愈演愈烈。
有些十分有远见的官员就建议广种树木,可是进展十分缓慢,效果并不明显。
后期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柴炭有些供应不上。煤炭又被提上了日程。
其实,辽金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煤炭了。可惜并没有普及。
明初是禁止开采煤炭的。到了嘉靖朝,为了补上柴炭的缺口,允许在西山开采煤炭。西山的煤窑绝大多数都是民窑。
朝廷趁机对煤窑征税,再加上太监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请愿、闹事不时发生。
好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随着全国矿使的召回,西山的煤税才停止征收。
可是,由于各种原因,煤炭依旧没有得到普及。
现如今的京师,依旧是以柴炭为主,煤炭为辅。
张之极知道煤炭要比柴炭耐烧,他自然把煤炭作为第一选择。
为此他命李策前往京城购买柴炭。
可是李策听说世子要购买柴炭,当即阻止。他解释道:“世子。京城的煤炭行业,被忻城伯府为首的几家垄断了。咱们去买,他们恶意加价的话,那咱们岂不是要吃大亏呀。”
赵之龙与自己有过节,自然不能上他家买煤炭。
于是张之极决定,用柴炭作为温室的燃料。
第二日上午,李策带着一百多号工匠赶到了客家庄。
李策禀报道:“世子。按照您的吩咐,我去工部找到了王大人。将您的意思说了出来。还别说,这个王大人真是办事的人,他当即命下边的人给咱们拨付一百二十名工匠。水平绝对没问题。至于工钱,他表示就按民间的雇佣价格支付即可。为了防止出现问题,王大人建议立下字据。当然了,王大人也说了,不立字据也可以的。他不强求。”
说完,李策就把字据拿了出来,呈给张之极。
张之极看了看,说道:“字据没有毛病。大概这位侍郎大人担心我赖账吧。到时候这帮工匠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既然王大人都这么说了,签个字据也很正常。李策。为了让大家打消顾虑,告诉这些工匠师傅包吃包住,工钱一日一结。另外,如期完成,本世子给他们每人赏银五两。”
说完,张之极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且画了押。一份自己留下,一份由李策送到工部,交给王永光。
包吃包住,工钱一日一结。干好了还有五两赏银。这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美差呀。
这帮工匠听说后,像打了鸡血一般。玩命地建造温室。而且对张之极的好感倍增。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张之极的策略,无疑是成功的。
成功地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安顿完工匠,朱厚照又安排给了李策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城购买柴炭。
温室建造完毕,那就开始种植土豆,供暖就得跟上了。
现在,客家庄不仅来了这帮工匠,以及锦衣卫和东厂的人,还运来了大量的物资。
再加上张之极刚刚遇刺。
防卫工作提上了日程。这个任务自然交给了张斌和刘宠。
这对于二人不是什么难事,很快就制定好了分配计划,分配好了守卫班次。
李策平日里就是为英国公府购买柴炭的。他原本以为此事很简单。
可是购买柴炭一事,却出现了问题。
京城最大的柴炭经销商是安远柴炭行。他家的柴炭不仅质量好,耐烧,交易量巨大,而且价格还十分公道。京城人士都愿意到他家购买。英国公府的柴炭一直是在安远柴炭行购买。
李策认为,自己是常客,需求量又这么大。对方完全会给一个优惠价。
谈妥价格,付款拿货即可。
可是对方却直言,需要张之极亲自去谈,否则概不销售。
张之极听了李策的汇报,觉得这个安远柴炭行架子真是大呀。做生意,你情我愿,价钱谈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无欺。
这倒好,竟然直接让张之极亲自前往。
李策说道:“世子。这个安远柴炭行大有来头。据说是安远侯家的买卖。”
“你去买柴炭,提我的名字了?”
李策回道:“世子。没有。我只是正常去购买。所以并没有报你的名号。”
没有报名号,对方竟然直接让张之极去谈。显然,对方早已知晓李策是英国公府的人。也知道是自己让李策去的柴炭行。
就是一桩买卖而已,为什么非得自己去?莫非还有其他的事情。
张之极又问道:“必须到他家买吗?你去其他柴炭行看了吗?”
李策回道:“世子。我看对方此举有些蹊跷。就到了其他几家比较大的柴炭行看了看。不是提供不了这么多柴炭,就是价格高得离谱。甚至还有一家当场表示,存货已经被安远柴炭行买去八成。”
显然,这个安远柴炭行做了大量的工作。
温室的结构非常简单。工匠们的建造进度也非常快。为了不影响下一步的工作,张之极只能是明日进一趟城了。
第二日,张之极在李策的引领下,就来到了安远柴炭行。除了张韬等人,刘宠亲自率领三十人保护着张之极。
张之极虽然与安远侯柳祚昌没有见过面,不过还是听过他的。
第一代安远侯是柳升,跟随朱棣五次出塞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南征交趾时,轻敌中伏而亡。
接下来,虽然柳景、柳文、柳询三代镇守广西。可是早已没有了祖辈柳升的军事能力。
到了柳祚昌这一代,那就更完犊子了。
张之极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就是这个柳祚昌在弘光元年,与一众勋臣在南京向清军投降。
这样的货色,张之极还是非常鄙视的。
没办法,为了能够成功种植土豆,那就只能是会会这个柳祚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