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懂王 > 第446章 李治废立太子

第446章 李治废立太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懂王!

褚遂良这样的重臣被贬,无异于给所有官员提了个醒。大唐还是那个大唐,皇帝依旧还是那个皇帝,但是拿捏权柄的手,却是多了一只。

立后的事情过去,李治也开始照常上朝。这段时间堆积的卷宗颇多,李治一个人不睡觉也看不过来。

见到皇帝这么辛苦,武曌便帮着李治一起批阅奏章。有时候她看出的问题可比李治多得多。

渐渐地,李治便更多地开始依赖武曌,而武曌也乐此不疲。而且,武曌的肚子争气,生了一个女儿之后,又给李治生了一个儿子。

原先,李治是立过一个太子的,那是他与王皇后所生的李忠。于是,许敬宗就奏请皇帝李治改易皇太子。

在许敬宗的蛊惑下,李治将原来的皇太子李忠废除,并被任命为梁王和梁州刺史。而皇后武曌的儿子代王李弘则被立为新的皇太子。

在皇太子李忠被废后,他原来的属官们因为害怕受到牵连而纷纷逃匿,无人敢与之相见。

在众多官员逃匿的情况下,唯独右庶子李安仁独自等候李忠,泣涕拜辞后才离去。

李安仁的行为与其他官员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不仅没有逃避,反而选择去见皇太子忠,这显示了他对忠的忠诚或者至少是对职责的坚守。他的泣涕拜辞则表现出对李忠的深厚感情与悲伤。

李安仁的行为很快便被长孙无忌等人获悉,而他也成为了长孙无忌拉拢的人。

这段时间,随着突厥与大唐关系的修复,秦琼、程咬金等将领与军队也被纷纷调回。反正北方的边关已经太平,就没有必要驻扎如此多的军队浪费粮食了。

紧接着,朝廷颁布诏令,宣布天下大赦,即免除罪犯的刑罚,给予他们重新做人的机会。

这一举措是为了体现李治的仁政与宽厚的治理理念,旨在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同时,朝廷还决定改换年号,年号显庆。

这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通常寓意着新的开始、新的希望,也可能与朝廷的施政方针、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密切相关。

改元不仅是时间的流转与更替,更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它可能标志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是对外关系的发展。因此,改元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庆典活动,以彰显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在这一历史时刻,朝廷通过赦免天下和改换年号,向全国百姓传递了积极的政治信号,展现了其致力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决心与信心。

只是这一夙愿能达成多少,还真不好说。

武曌做了皇后,自然是要照拂一下自家人的,否则她这个皇后就太没面子了。

二月之时,李治决定追赠武士彟为司徒,并赐予他周国公的爵位。这一举措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从政治角度来看,追赠武士彟为司徒并赐爵周国公,体现了朝廷对武士彟生前功绩的认可和尊重。武士彟作为唐朝的重要人物,其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不可忽视。

通过这一追赠和赐爵,朝廷不仅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也向朝臣和百姓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李治对于武曌的看中。

有此一举,让那些看不惯武曌的人选择暂时偃旗息鼓。至少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去数落李治与武曌,那是自找没趣。

到了三月,李治以度支侍郎杜正伦为黄门侍郎、同三品。

但是,李治的做法却是犯了大忌。天下虽然姓李,但是却不能真的由李家人全部掌控。李治如此不遗余力地扶持亲信,虽说看着将大权牢牢掌握在手,却让更多人对其与武曌感到反感。

许多前朝元老都认为李治量小,无容人之能。更是眼不识人,尽数用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庸才,一力疏远那些有能力之人。

四月,矩州人谢无灵举兵反,黔州都督李子和讨平之。

谢无灵举兵反唐也是迫于无奈,黔州之地本就多山而少耕地,当地人耕种者少而猎户多。以前这些猎户打到猎物进城买卖都是不交税的,但是自李治上台之后,由于收支紧张,所以这些猎户也开始缴起了税款。

这一下,便让猎户的收入变少,增加了生活的难度。

去年黔州等地大雪封山,整个冬季根本打不到什么猎物,黔州饿死之人不算少。今春好不容易化开了雪能弄些野兽皮毛等进城换些油盐米面,这税收还他妈提高了一成。

眼看着今后的活路越来越艰难,谢无灵索性带头起来造反。很快,谢无灵便聚集起数百人。

这些人跟随谢无灵攻打周边的县府,抢来粮食、衣物与钱财,除了自用之外,便分给山里的穷苦百姓。

由此,他的队伍迅速扩张到了数千人。

但是这点兵力在唐军一州的守军面前,完全不够看。黔州都督李子和听闻谢无灵造反之后,迅速调集三万大军前去围剿。

就是如此的数量差距,谢无灵依旧让李子和吃了大亏。虽说最终将叛军剿灭,但是李子和的三万大军损伤过半,只能以惨胜来形容。

当然,李子和只会报喜不会报忧,惨胜变成了速胜,朝廷的奖赏依旧,他的名声也跟着提高。

虽说谢无灵的造反被及时阻止,但是造成谢无灵造反的根源却是没人去管,更是没人会在意。

任何一个朝代的衰落便是从一个小小的政策开始,逐渐失控。只有高高在上的皇帝老爷还在做着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美梦。

一日李治上朝,突然对身边的臣子们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养育人民,但我还没有掌握其中的要领。请你们给我提出建议。”

此时,大臣来济回答说:“从前,齐桓公外出游玩时,看到一位饥饿寒冷的老人。他命令手下给老人食物,老人却说:‘我希望能赐给全国饥饿的人食物。’又给他衣服,老人又说:‘我希望能赐给全国寒冷的人衣服。’齐桓公说:‘我一个人的仓库怎么可能足够供应全国的饥寒呢?’老人回答说:‘如果您不占用农民耕种的时间,那么全国的人都会有足够吃的;如果您不占用养蚕缫丝的时节,那么全国的人都会有足够穿的。’所以,作为君主养育人民的方法,关键在于减少对人民的征用和劳役。现在山东地区每年都有数万的劳役,如果强制人民服役,他们会非常劳累;如果用金钱雇佣,人民的花费也会很大。我希望陛下除了满足国家必需之外,能免去其他所有的劳役。”

李治深以为然,听从了他的建议。随后下令地方减轻百姓的劳役,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耕田做工赚钱。

只是,李治的愿望很美好,但是下面的地方官员却是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废除了部分原有的劳役,在百姓感恩戴德之时,又新增了新的劳役名目,根本就没有一丝丝实质性的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人开始在各处放风,言说东边的海外有一福地洞天,其内土地皆是无主之物,只要能去,便可随意占有,更有各种仙果能让人长生不老。

要去那边也容易,到了吴地找一处建在海港边的海神庙,不出数日便会被人接引而去。

于是,便有不少活不下去的百姓信以为真,拖家带口地往东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