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隋唐天字七书 > 第17章 国士无双唯高颎,再学霸王强渡河

第17章 国士无双唯高颎,再学霸王强渡河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隋唐天字七书!

李德林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让杨坚恍然大悟,他有些后怕地说:“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

虽然此次没反,但杨坚的担心,并非多余。

宇文忻,梁士彦,在不久的将来,真正准备谋反,也差点给杨坚带来巨大的危险。

东征军团的观望,很快将被打破。

因为杨坚一朝的最耀眼的政治巨星,将正式登上他的舞台。

长安城,天台宫,杨坚对这一件事情颇费思量。

谁才是合适的监军使者?

这个任务非常烫手,并且有巨大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替罪羊,而身死族灭。

当此紧要关头,这个人,就是自己在沁水前线的全权代表,只能指派既忠心又有威望的心腹。

杨坚转头,看了下自己周围最核心的大臣们。

他的目光望向崔仲方,崔仲方赶忙推辞,说自己的老父亲在尉迟迥的地盘,需要避嫌,自己不方便担任此职。

杨坚又看向刘昉,刘昉立即说自己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只是一个文职人员,威望不够,监军达不到效果。

杨坚无奈,只好扭头转向了郑译,郑译也立马推辞,说自己的老母亲年老体弱,需要自己照顾,父母在,不远游,自己不能远行。

杨坚大感失望,国难当头,用人之际,难道偌大的朝廷,就没有为我杨坚赴汤蹈火的忠臣?

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历史做出了精彩的选择。

一个人,坚定地走出朝班,主动向杨坚请命。

杨坚望去,是高熲。

这才是他曾寄予厚望的独孤,高熲挺身而出的这一刻,杨坚会铭记得很多年,他的勇气和忠贞,也会让杨坚感动无数载。

直到和高熲出现决裂而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杨坚依然对高熲心存几许温情。

也许,杨坚心中依然想起那个自告奋勇,不计成败的国士。

军情十万紧急,奉国不顾家。

高熲接受了命令,没有片刻迟疑和耽误,立马出发。

他甚至都没有和他的母亲辞别,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和这次监军紧密相连。

是龙是蛇,搏一把了。

高熲马不停蹄地赶到沁水前线。

这时军队中的心态,已经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为,有二个人,比高熲早一步,来到了沁水前线。

他们带来了二个消息,在军队中引起了连锁反应。

其中一个叫于仲文,来自于幽州总管于翼的家族。

于仲文是北周太师于谨之孙,于翼的侄子,他得到于翼的授意,代表于氏一族,明确表示支持杨坚的上位。

幽州雄据帝国的东北,在和边境的习,契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战斗中,磨练出强悍的战斗力。

他的辖地又和尉迟迥的地盘相连,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仅次于晋阳李穆。

如果于翼倒向尉迟迥,河北山东之地就可以连成一片,并且尉迟迥可以打通突厥的通道。

如果能依托突厥的直接支持,那将成长为比独立的北齐更可怕的存在。

于翼也是北周元老重臣,他和李穆,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选择。

他也是第一时间,将尉迟迥的使者和书信,全部送往长安的杨坚,他代表于氏家族,选择效忠杨坚。

杨坚完成了对尉迟迥的战略压制,胜利女神已向杨坚微笑,但沁水前线的局面依然扑朔迷离。

尉迟迥失去了李穆和于翼的支持,已足够致命,他更不该得罪于仲文。

于仲文和尉迟迥已成为不死不休的对头。

尉迟迥起兵之时,于仲文坚决不投降,以孤城拼死抗争。

但小固不可以敌大,弱固不可以胜强,在尉迟迥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下,于仲文势单力薄,最终只能选择弃城逃跑。

他率领六十来个亲卫突围而出,一路且战且行。

这是一段艰苦而血腥的旅程,逃归长安时,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人。

作为惩罚,尉迟迥杀死了于仲文留在山东作人质的三子一女。

这是死结,也是死仇。

但对杨坚来说,这是个宝贝。

他立即重赏于仲文,并任命于仲文做河南道行军总管,讨伐尉迟迥。

对于一个刚从长安归来,又来自于尉迟迥敌对区的,朝中旧友和宿将,沁水的军头们总算讲出了,他们久已埋藏在心底的疑惑和担心。

宇文忻问道:“公新从京师来,观执政(杨坚)意何如也?尉迥诚不足平,正恐事宁之后,更有藏弓之虑。”

宇文忻有这个资格讲这句话,也有理由有这个担心。

作为北周的头号战将,他参与了北周吞灭北齐的所有重大战役,居功至伟。

现在尉迟迥不过据有北齐一半之地,根基又浅,并没有绝对的力量去对抗北周的战争机器。

他所顾虑的只是荡平尉迟迥后,如何收拾残局。

毕竟,杨坚与他们昔日只不过是同僚,但按局势的发展来看,恐怕很快就会成为君臣。

名位区隔,高下之别,完全不同于以往同朝为臣。

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的事,在历史上已经不知上演过多少次了。

于仲文很敏锐地捕捉到沁水相持的真相。

他非常担心前线的将领,在疑惧丛生以后,军心一动,再无战意和斗志。

他知道只有明确而坚定的态度,才能打破现在僵持的局面。

于仲文赶紧说了一番话,以宽慰宇文忻的心。

他坚定地说:“丞相(杨坚)宽仁大度,明识有余,苟能竭诚,必心无贰。”

为了增强说服力,于仲文又给杨坚做了个广告,大肆赞扬杨坚,说自己在京三日,就见到杨坚的三善。

迷茫中的宇文忻显然被说动了,赶忙问何为三善?

于仲文立即例举了三个具体的事例,以证明杨坚的大度,不求人的隐私,有仁爱之心,这三点优秀的品质和处世待人之道。

话里话外,非常明显,杨坚有成为明君的能力和度量,也绝对不会过河拆桥。

跟着杨坚走,错不了。

宇文忻心中权衡比较,终于认可了于仲文的话,他在大战之前,同样也代表了以他为首的原北周将领,终于认可杨坚的领导。

他们愿意为杨坚战斗,也愿意为杨坚拼命。

另一个人的到来,更是坚定了前线众将的决心。

李浑将李穆家族无条件支持杨坚的消息,亲自带到军中。

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晋阳李穆,这是风向标。

于仲文和李浑出使沁水前线,加上高熲的监军,足以证明杨坚既富雄才大略,也足以通达人心。

天下大势已定,撸起袖子加油干。

沁水前线,军心重新合一,他们在等待一个时机,正式开始战斗。

这个时间点立即来了。

杨坚派来的监军,高熲的马蹄声,已响彻沁水两岸。

高熲雷厉风行,各位将领也全力配合,东向渡河,进攻尉迟惇。

尉迟惇是尉迟迥的儿子,他在沁水东岸,绵延二十里,预先布置了十万大军。

他非常欢迎韦孝宽的军队主动进攻,因为他打了一手好算盘。

他打算等韦孝宽的军队半渡沁水时发动攻击,到时韦孝宽进退不能,必然阵脚大乱,然后乘胜追击,大胜可期。

这确实是一种高明的引蛇出洞的策略,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可惜他错过了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他低估了北周的虎狼之兵的战斗力,也低估了北周将帅作战的决心。

因为准备火烧韦孝宽的渡河之桥,尉迟惇下了一个让他后悔莫及的命令。

他让自己的大军,稍微后撤,以免被风吹火猛,误伤自己一方的军士。

敌军整体在移动和退却,这是一个绝佳的渡河时机。

韦孝宽下令将全军的战鼓擂响,命令所有军队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过河。

高熲更是个狠人,等到军队刚一过河,就学了项羽一招,命令将桥烧断,自断退路。

不成功,便成仁,过河的军队,必须死战到底。

绝境之下,北周军队迸发了惊人的斗志,他们一鼓作气,猛冲直杀,尉迟惇大军气势被夺,十万精兵,一朝崩溃。

兵败如山倒,尉迟惇见大势已去,再不留恋,匹马逃回邺城。

他知道,他还有机会,他的父亲尉迟迥已做好了准备,他将在邺城,将他失去的加倍赢回来。

他差点如愿以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