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木匠皇帝之崛起 > 第183章 奸臣的妙用

第183章 奸臣的妙用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木匠皇帝之崛起!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中国百姓普遍信奉的道理,但是以前这个读书,指的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现在朝廷给万千学子增加了一个选择,你可以读四书五经,也可以读各类杂书。

是的,此时的读书人认为,四书五经以外的书,统一命名为杂书。

以现代人的观点,一个国家的学生,都只学四书五经这类书,简直是愚蠢至极,是一种病态,可中国自从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学生确实如此,这就是封建王朝的历史局限性。

不改变这种历史局限性,国家永远不会真正变强。

原本中国历史上直到民国,依然没有重视理工科类教育,那些受人崇尚的所谓民国大师,大多是文科类学者,理工科类学者不仅稀少,且大多默默无名。

在那个国家民族饱受欺压的时代,社会主流却争相吹捧那些所谓的大师,真心不解那些大师为国家民族做了多少贡献。

这是一种悲哀,是封建社会历史局限性的延续。

天启皇帝半是用皇权强势,半是用利益推动了此次大明教育改革,创办了这么多部办学院,如果他要是想另外成立一个教育部,把这些学院纳入教育部管辖,这件事多半办不成。

首先礼部会反对,教育、考试这些事情属于礼部的职权范围,你把他们的职权分出去,他们肯定要反对。

其它各部因为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也不愿推动。

在大明朝,并不是什么都是皇帝说了算,就算现在的天启皇帝基本掌控了朝政,也办不到。

只有照顾了大家的利益,大家才会愿意跟你一起干。

实际上现在的大明,朝廷这个中央政府,并不是中央集权政府,对下面地方掌控力并不强,这是有客观原因的。

因为交通、通讯的极度不发达,从北京到两广、云贵等边远地区要走一两个月,就算是八百里急报,也要十天半个月。

这种情况,朝廷怎么随时掌握地方?

那些地方官员、地方势力,只要不造反,不闹出大事情,朝廷根本不知道地方上的具体情况,所以才会有“破家的县令,灭门的府尹”一说。

新成立的十三所学院,不是全部放在北京,虽然现在的学院占地和建筑规模不太大,但一下子在京师建这么多学院还是有难度的,要搁在后世,这么多学校,都可以搞一个大学城了。

最后皇帝和大臣们一起商量,把民政学院放在济南,刑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放在南京,农业水利学院放在武汉,工业学院放在苏州,海军学院放在天津。

其它的学院都放在北京。

就算是这样,一下子在北京建七所学院,城里也很难找到可以建设校舍的地皮。

皇帝建议把所有的学院都建在城外,在城郊找地方,尽量把这些学院聚集在一起,他是要模仿后世的大学城。

大臣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建在一起还能方便管理,于是按照这个设想,在京城西北方划出一片区域,建这七所学院。

皇帝一看,这不就是后世北大清华所在的那片地方嘛,这里现在还没有建什么圆明园、颐和园之类的皇家园林,但冥冥中自有天意,大明的大学城居然还是选在这里。

大臣们选在这里,是因为这里有丘陵,有小湖,不是良田,不需要占用更多耕地,周围的自然景观比较好,这种地方适合建校园。

至于建在南京等地的学院,各部门也派出专人去办理,这些城市在大明也算是数得着的大城市,找一片地方建一两所学院肯定没问题,皇帝也不再参与,按照这些大臣们的水平,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地方。

天启皇帝给这些学院的院长定的级别是正四品,这个级别相当高了,六部尚书是正二品,侍郎是正三品,郎中是正五品,地方上的知府也是正四品。

学院的院长跟知府平级,知府管辖的区域要比院长大得多,这样的设定明显是抬高了学院院长的地位,突出的就是两个字:清贵。

可这一点,正是文官们最喜欢的,大家都是读书人,必须给学院领导一个尊贵的地位。

大臣们一致通过了皇帝的提议,六部下属的学院级别越高,他们手中掌握的官帽子就越多。

至于国子监这个名义上的大明最高学府,一把手国子监祭酒只是从四品,这些事都被这些大臣们忽略了,国子监又不是他们的下属单位,跟他们有啥关系?

现在部办学院才是大明最高学府。

六部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令国子监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这事皇帝显然也是默认的,因为部办学院就是皇帝和六部一起创办的。

自从天启五年的科举考试进行了考试内容的改革,国子监的地位已经下降了许多,因为科考内容增加了许多实用性知识,而国子监是不教授这些内容的,自然而然的,就不再受学子们那么追捧了。

最高学府不受学子追捧,行政品级也不如部办学院高,哪里还是什么最高学府哦。

天启皇帝对这些仿若视而不见,国子监祭酒也不能明着为自己喊不平,以前还是个香饽饽,怎么现在就不招人待见了呢?

皇帝其实是在倒逼着国子监自己做出改变,科考内容增加了,你们教学内容不增加,明摆着还是老脑筋,不思进取,不与时俱进,这样的领导应该让位啊。

果然没多久,国子监祭酒就提出辞官。

皇帝见此人宁愿辞官,也不愿增加教学内容,这样的死脑筋还留着干嘛,根本没有表示挽留,直接恩准。

皇帝也没有提出要求国子监增加教学内容,因为朝中还有许多老脑筋的官员,拼命也要坚持老传统,他不想跟这些人争论,掀起什么波澜,时间会把这些老脑筋淘汰的。

国子监祭酒辞职后,皇帝却没有任命新的接任者,就这么·任由其空缺着,这下国子监没有了带头人,更尴尬了,完全成了一个打酱油的存在。

朝中的人精们琢磨出其中的味道,没人想去惹皇帝讨厌,就这么任由其空缺着,原本人丁兴旺的国子监,竟然一下子萧条了。

主要是这段时间内阁首辅顾秉谦去黄淮地区做钦差了,没了这个机敏的贴心人,皇帝也不太好操作。

要是顾秉谦在,自会体察圣意,找一个开明的官员接任国子监祭酒,主动提出要求增加教学内容,增加国子监教授,内阁和皇帝就顺水推舟批准了,这事就办得非常圆润了。

朝中那些老脑筋只会朝着新任国子监祭酒开炮,却改变不了什么,时间久了自然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顾秉谦这个奸臣有多好用,皇帝一时竟还离不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