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148章 官员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秘密(五千字章)

第148章 官员人人皆知,人人不言的秘密(五千字章)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容城是个中等县。按照弘治帝的圣旨,应积粮一万六千石。

帐册上写着积粮刚好是一万六千石。

官仓内一共有两百个粮屯。每个粮囤积粮八十石,也就是一万三千多斤粮。

大明官仓所用麻袋,大小都是固定的。每个麻袋装麦子可以装一百斤。

每个粮屯,垒着一百三十多个麻袋。

常风先走到了一个粮屯前,用半截竹子一捅,流出来的是上等新麦。

常风问黄知县:“都是新麦嘛?”

黄知县脑袋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说话也吞吞吐吐的:“啊,都,都是!”

常风一声令下:“来啊,给我挨个粮屯查!”

石文义领着几个力士,扛着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来到了常风面前:“常爷,徐爷,钱爷,你们坐。”

如今石文义已升为了百户。在查检千户所中,地位仅次于常风、徐胖子、钱宁三人。

常风坐到椅子上。吃着石文义不知从哪儿寻来的糕点,喝着茶。

一个时辰后,各个粮屯摆在外面的麻袋查的差不多了。

常风吩咐黄知县:“让你县衙的三班衙役都过来,把粮屯外面的麻袋搬开,查里面的。”

这次下来巡查官仓,常风仔细的很。粮屯内外都要查。这一路过来都是这么办的。

黄知县目瞪口呆:“啊?还要查里面的?没必要把,里外装的都是足重新麦。”

常风从黄知县的眼神中察觉到了欺骗!

常风冷笑一声:“怎么,粮屯里面的麻袋不经查嘛?”

黄知县连忙道:“啊,下官不是那个意思。我是想说.上差们查了一个多时辰了,劳累的很。不如到县衙里先用个饭。”

常风怒视着黄知县:“怎么,想用酒饭、女人甚至银子堵住我的嘴?”

“难道你没听过锦衣卫常屠夫的大名?我的嘴,不是伱一个小小知县想堵就能堵得住的!”

正值三月底,天气已经很热了。黄知县满头大汗,脸憋得通红。

情急之下,肥胖的黄知县竟然直接晕了过去,像一滩烂泥一般倒在了地上。

徐胖子笑道:“咱们还没查,他就吓倒下了!看来果然有鬼!”

说完徐胖子走到了一个粮屯旁,施展锦衣卫头号大力士的本领,将外面已经查验过的麻袋一个个搬开。

徐胖子拿过一个半截竹筒,插进了里面的麻袋里。

流出的根本不是麦子!而是沙子碎石!

徐胖子托着一巴掌沙石,来到了常风面前:“常爷,里面袋子里装的是这玩意儿。”

常风怒道:“来啊!用凉水把这贪官泼醒!”

一名力士端着一盆凉水,给黄知县当头浇下。

黄知县醒了过来。

常风指了指桌上的沙石:“黄知县,黄世兄,这是什么?能吃嘛?遇到灾年能赈济灾民嘛?要不你吃一口给我看看?”

黄知县磕头如捣蒜:“下官有罪,下官有罪!”

常风道:“先别急着认罪。我问你,你这官仓里存粮实数是多少?”

黄知县战战兢兢的回答:“三,三千石。”

常风大怒:“圣旨上定的数目是一万六千石。你这里竟有一万三千石都是沙子碎石?”

黄知县的胖脸已经面无血色:“是。”

常风质问:“粮呢?”

黄知县胆子很小,被锦衣卫的常屠夫一吓,早就七魄丢了六魄。

他开始说起了不着调的疯话:“啊,粮没收上来。啊不,是被下官贪墨了。”

常风审问黄知县时,一个县衙的仓役偷偷离开了官仓。似乎是去给什么人报信了。

常风怒道:“你把贪墨的粮食卖了?还是存在了别处?”

黄知县肥胖过度,身体本就不好。在常风的逼问下,他竟然又晕了过去。这回拿凉水泼都泼不醒了。

钱宁毫不客气的抽出绣春刀,刀尖捅在了黄知县的肥屁股上。

黄知县竟丝毫没有反应。

钱宁道:“常爷,这厮不是装晕。”

常风走过去探了探黄知县的鼻息:“气息奄奄啊。去,找个先生,给他好好瞧瞧。得想法子把他救回来。”

徐胖子道:“费那事干啥。把他就地正法了,再把家财一抄,不就齐活儿了嘛?”

常风微微摇头:“不。咱们不能就地正法了他。咱们得把他带回京,对他公开处斩!”

“我再请旨,让官员们观斩。让满朝文武都看看,对皇上的圣旨阳奉阴违是个什么下场!”

有时候死人比活人有用,常风是想拿黄知县的人头为弘治帝立威。

弘治帝哪儿都好,就是太仁慈了。对于一个老板来说,过于仁慈威慑不了下面的员工。

几名力士抬走了黄知县。

常风命令一众力士继续清查。果如黄知县所说,一万六千石囤粮里,只有三千石是货真价实的麦子。剩下的全都是沙石。

常风问钱宁:“查容城县的是谁来着?”

钱宁拿出一份名单册子翻了翻:“是咱北司的小旗王德发。现在他应该在唐县。”

常风道:“派几个人,骑快马把他叫到容城县来。”

“这厮要么拿了黄伯仁的银子包庇他。要么是办差不谨慎,只查粮屯外面,没查粮屯里面。”

钱宁点点头:“好,我这就派人。”

入夜,县衙后衙。

黄知县躺在榻上昏迷。常风则站在榻前,询问郎中:“这厮如何了?”

郎中答:“他本虚;正气不足;气、血、津液亏虚。气滞、淤血阻塞脉络。看来是老胸痹症了。”

“小的只能开瓜蒌汤,给他宽胸散结。他的命能不能保住要看造化。”

郎中所说的胸痹症,用后世西医的词儿说就是冠心病。

黄知县一身胖肉,加上患有许多年的胸痹症,今日被常风一吓,直接犯病了,生死难料。

常风对徐胖子说:“得,咱们歇着吧。他若死了,咱们就抄了他家。”

徐胖子微微一笑:“嘿,我不在后衙歇着。我得出去查风问俗啊!否则不是过宝山而空手而归?”

常风一挥手:“滚吧!悠着点,仔细马上风。”

徐胖子一溜烟跑了。常风回到了卧房。

一共查了五个县,查出一个县的囤粮有问题。总算没有白出京一趟。

累了一天的他,躺下就睡着了。

后半夜,县衙突然响起了“咚、咚、咚”的鼓声!

鼓声震天响,吵醒了常风。

常风朝着卧房外喊:“来人啊,去看看怎么回事!”

一名力士领命而去。盏茶功夫后返回:“常爷,县衙外聚集了数千百姓。说是要伸冤!”

常风走出房门,自言道:“那姓黄的王八蛋不知道让容城县百姓咽下了多少冤枉!”

常风来到了衙门口。

衙门外的几千百姓推金山倒玉柱一般,齐刷刷跪下去一大片。

“冤枉啊!”他们齐声高呼。

常风压了压手,示意他们噤声。随后常风道:“诸位乡亲。我是锦衣卫千户常风。此次奉旨巡查容城县,就是来给你们伸冤的!”

“贪官黄伯仁已经被我看管了起来!诸位可以有冤的说冤!我一条条记了查实,严惩黄伯仁为诸位出气!”

一众百姓闻言,纷纷“呜呜呜”大哭起来。几千人的哭泣声震天撼地。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站起身,跟几个青壮打开了一把万民伞。

常风有些奇怪:我还没给他们伸冤呢,这么快就送万民伞了?

老人声嘶力竭的大喊道:“钦差不要冤枉好人!我们不是来给自己伸冤的,是来给黄知县伸冤的!”

“黄知县是打着灯笼难找的好官!这柄万民伞,是今年冬天我们造了送给他的。他虚怀若谷,没有收!”

几千百姓纷纷大喊:“黄知县冤枉啊!”

“黄青天是一等一的好官!”

“黄知县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容城的百姓怎么办?”

常风皱眉。

常风的第一反应是:这些人应该是黄伯仁的手下雇来的虚灶。

所谓虚灶,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托儿。

无论古今,总有些当官的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在自己离任时,雇一堆托儿又是磕头又是大哭又是挽留。

有时候都不用花钱雇,直接让衙门里的小吏找自己的亲戚朋友,演百姓苦留青天的戏码。

那七十多岁的老人久经世事,似乎看透了常风的想法。

老人高声道:“今夜来给黄知县伸冤的,只是县城内和县郊六乡的百姓。”

“本县其余二十一乡的数万百姓,明天陆续会到!”

“大人若一意孤行,冤枉我们黄青天,整个容城县的百姓都会进城长跪不起!”

常风听了这话,心里打鼓:难道我真的冤枉黄伯仁了?他的手下就算找虚灶,也找不来全县的百姓做戏啊。

可是囤粮明明短了一万三千石。他自己也承认是被他贪墨的。

常风朝着那老人一拱手:“老人家,咱们衙内一叙,如何?”

老人跟着常风进了县衙。

常风让人给老人上了茶,随后问:“老人家尊姓大名啊?”

老人回答:“学生黄韦功,是本县朱桥乡的乡约。”

常风问:“老人家自称‘学生’,是有功名?”

老人答:“学生是宣德八年保定府院试的秀才。”

常风道:“既是院试秀才,应该饱读诗书。老人家为何要回护一个贪官?”

老人面色一变:“贪官?谁是贪官?你说黄青天?他要是贪官,恐怕普天下就没有清官了!”

常风苦笑一声:“没见过哪个清官十个手指带五个戒指的。”

老人恍然大悟:“你说那五个戒指啊!我们黄青天家境很好,在京郊有祖上传下来的良田千亩。”

“那五个戒指也是祖传的。三个金戒,内侧分别刻着‘廉’、‘清’、‘明’三个字。”

“两个玉戒,分别刻着‘忠’、‘孝’两个字。”

“黄知县天天带着这五个戒指,是为了提醒自己‘廉、清、明、忠、孝’的祖训。”

常风惊讶:“竟有此事?老人家不是诓骗我吧?”

老人道:“整个容城县的百姓都知道这事。大人若不信我,随便找几个百姓问问就是了。”

“我们黄青天在容城县做了两任知县,本县百姓没有一个提起他来不翘大拇指的。”

“他一不贪污,二不纳贿。爱民如子,断案如神。简直就是包青天再世!”

常风道:“可是,皇上下旨命天下州县囤粮。你们县应该囤粮一万六千石。他只囤了三千石。剩下的全是拿石子、沙子充数!”

老人语出惊人:“学生斗胆说句大不敬的话。皇上这道圣旨的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到了地方上,圣旨成了剜百姓肉的刀!”

常风问:“此话怎讲?”

老人侃侃而谈,告诉了常风一个官员们人人皆知却人人不言的秘密。

朝廷收田赋,是靠各个县衙底下的粮长、差役去收。

粮长、差役们会用“官斛减容”和“淋尖踢斛”的法子压榨百姓。

所谓官斛减容,就是在收田赋的计量衡——官斛上做手脚。

本来应该装一百六十六斤的一石斛,有些只能装一百五十斤。黑心些的地方,一石斛实际只能装一百二十斤。

官斛小了,百姓交的粮自然就多了。多出来的那部分,就被粮长、差役直至县丞、知县一层层瓜分掉了。

淋尖踢斛顾名思义,官斛装满后,粮长会用力踹官斛一脚。洒出来的粮食成了“损耗”。损耗自然也会被瓜分掉。

成化朝户部尚书马昂曾说过,朝廷每收赋千万石,百姓实缴至少一千五百万石。

多出来的那些田赋,自然是被一层层的官吏瓜分了。

但凡事总有个平衡。

这两个把戏自大明开国以来,已经耍了一百二十多年。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官府可以对百姓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百姓也勉强能够接受官府的盘剥,已经习惯了。

可是去年弘治帝一道圣旨,打破了这种平衡。

弘治帝要求的囤粮,是不包括在田赋之内的。

他的本意是让地方官用官银收购百姓的粮。集中囤积起来,预防灾年。

然而,这道旨意到了地方上。地方官们个个如获至宝、眼睛通红,跟打了鸡血一般。

可算抄着了!除了田赋外,又多了一笔肥得流油的大进项!

弘治帝旨意上的“囤粮”不是纳田赋,类似于官方粮食收购。

定价权在官府手上。

除了“官斛减容”和“淋尖踢斛”两个法子,他们还可以从定价上盘剥百姓。

譬如一个老农按照官府告示,送来了一石上等好米。本来官府应付八钱银子收购。

官员看了看米,愣说那是次等劣米,只能付五钱银子。

你说不卖?你敢!官府收购你们的粮食囤于官仓,那是皇上的旨意!你敢抗旨不成嘛?

天下州县的百姓,去年皆受到了官府两次盘剥。第一次盘剥是交田赋,第二次盘剥是囤粮。

再说弘治帝的初衷:囤粮备荒。

粮食在老百姓手里才能真正备荒。

粮食收到了官府手里,真遇到灾年,就说不准吃到谁嘴里了。

就比如容城县。若按圣旨应该囤粮一万六千石。

如今的知县是好官黄伯仁。若出了灾荒,他一定会拿囤粮赈济百姓。

可是,黄伯仁已经在容城任上整整六年。今年铁定会升走或调到别处去。

如果继任者是个黑心贪官呢?遇到灾年,把赈济用的囤粮塞进自家腰包,给老百姓喝掺着沙子的稀麦粥

黄伯仁虽然胆小,又有胸痹之症,但他脑子不笨!能够看透这一层利害。

他干脆只收了三千石粮充门面,先糊弄走下来验收的钦差再说。

老人讲述完了一切。常风听得目瞪口呆。

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圣旨,传达到最底下,竟成了害国害民。

更可气的是,了解实情的文官们,无一人提醒弘治帝!

连王恕、马文升都没有对弘治帝明言。

说来说去,还不是怕得罪普天下的地方官?

难道说整个大明就没一个真正的忠臣?

常风道:“老人家,我出京也有一个月了。这些事没人跟我说过啊。”

老人道:“敢问上差。你出京之后,可有微服私访,与各处的穷苦百姓深谈?”

常风语塞。

他光把注意力放在了查官仓上。每到一地直奔官仓。哪里听过穷苦百姓的声音?

老人道:“事情我已经说清楚了。请上差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我们黄青天。”

常风问:“黄知县为何要承认是他贪墨了一万三千石粮食?”

老人道:“没收齐粮食,等于是抗旨。或许是黄青天怕容城县百姓担上抗旨的罪名。这才谎称是他自己贪墨。他是在替全县百姓背黑锅啊!”

就在此时,一名力士走了进来:“常爷,姓黄的那厮醒了。”

常风连忙纠正他:“什么‘姓黄的那厮’,称黄知县!”

随后常风对老人说:“惭愧,我险些冤枉了一个好官。”

二人来到了黄知县的床榻边。

黄知县气息微弱的说:“上,上差。”

常风道:“你不用说了。事情的原委我都清楚了。你是个好官,我错怪你了。”

常风心中有些好笑:以前只听说过胆大包天的清官。这回头一次见胆小如鼠的清官。

黄知县看了看常风身边站着的老人,知道老人跟常风解释了一切。

他道:“上差。我虽未贪墨,但也有抗旨之嫌。”

常风宽慰他:“你安心养病。等病情好转了咱们再详谈。”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