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落难情缘 > 862章品《维摩诘经》(20)

862章品《维摩诘经》(20)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落难情缘!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这话没有错,我们身是相,心也是相,物质世界无一不是相。

我们的心不跟着外面现象走,当下就清净,清净就寂灭,寂灭就是菩提。

《楞严经》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哪一个人肯狂心顿歇呢?你说,我狂心歇了,一心只想修佛。

这修佛的心还是狂心,狂得还更厉害,一切心都是狂心。

歇是人休息,一切放下,歇就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你说我打起坐来一片光,有时气在背上转,这都是你的意识在观察。

放下就是,不观是菩提,菩提大道没有一切缘虑之心。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不行不是不走路,行是五蕴的那个行。

像你们打坐都在忆念,在想昨天那个境界怎么了?

我现在是不是到了老师说的初禅边上了?

都在忆念佛经的道理,不是在回想就是在妄念。

何以我们清净不了?

因为行蕴空不了,你想空它空不了。

所以叫你们要研究唯识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那个动、势、时间,你想空它也空不了,这些属于行蕴。

譬如你打坐时再清净,你的血脉还在流通,心脏并没有停下来,那是肉体上行蕴的作用。

五蕴皆空谈何容易啊!所以说“不行”,行蕴清净了,才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小乘法门告诉我们断惑证真,就是断见惑思惑,思想观念上有任何一点怀疑都要把它断了,贪嗔痴慢疑都要断。

断惑证到真如,得道了。

你看,《金刚经》的另一个名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就是能断,且断了。

你说你出家很多年了,一切都切断了。

谈何容易啊!念念之间念念断,断就是放下,就是菩提。“舍诸见”就是一切主观成见都没有了。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为什么讲离,离什么?真正学佛的人先要发出离心。

出离什么地方?

出离三界,是跳出尘网之心,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发起,还自称在学佛,那就是自欺欺人。

真正发起出离心的人,平常是不起任何妄想的。

譬如有人出家了,对灯红酒绿没有任何留恋了,但是还喜欢山水风景,虽然风景清净,这仍然是着迷,一念有情已经被捆缚住了。

爱清净同爱灯红酒绿一样是爱,一有爱念就被黏住了。

你说我什么都不要了,就想住房子。

你还有庙子的观念就应该丢掉了,哪里不是庙子啊?有些人抱怨没有地方打坐,我告诉你,厕所里都可以打坐,我有一段时间环境不好,只有一张办公桌,写东西在桌上,要打坐时把书搬开坐上去,吃饭也在这桌上,哪里不可以打坐?再连办公桌都没有了,你站着总可以吧?

非坐着才能证菩提吗?你不能发起出离心,对世间有分别,这样是离尘吗?那样是没有跳出,就不行。

一念出离,哪个地方不可以坐,不可以入定?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障碍就是菩提,为什么呢?你把一切的愿、一切的欲求都挡开了,当下即是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六根也叫作六入,人随时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进入清净,能一切处不入就证得菩提了,因为于一切处不贪。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顺道而行,自然而然进去了,一切处一切时皆是如来。刚才讲,你哪里不能打坐、不能入定?要如如不动,一切处皆如。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当下即是就是住,说放下就放下,一念切断,就是菩提,自性本空,你不要去空它,它来空你。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至”是到,“实际”是本体,佛学叫实际。

哪里是本体?意念到了就是,本体还另外有个体吗?就在你这里,当下就是实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我们普通人都把佛法当出世法,与世间法是两样,其实是一样。

不二就是一。你以为修道才会有道,不修就没道,那是二。

道既然不生不灭,你修它也有,不修也是有的,修与不修都是你意识思想上的差别。

所以你能离开意识的法则,就是不二法门,处处都是道。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你能懂了一切平等,自己的本性同虚空一样相等,不是你去修到虚空,虚空定本空的,所以平等。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一切法本来都是无为,本来无生无住也无灭,你不要去找一个“生住灭”的观念。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我现在讲话,你听了知道了,懂了,这一知就是道,就是菩提。

所谓知了,一知道就了,了了众生的心行。

我们心里的行为,是非善恶都自己知或不知。

老子也讲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够知人,了解别人,算是有点智慧,但是不算是明白人,能够自知才算真是个明白人。

世上明白人难找,都不自知,可是看别人却都清楚得很。

最可怜的是人苦不自知,总觉得自己了不起。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你真什么都不会的话,差不多也是菩提了,世人都太会了。

会是会拢,诸入是六入,诸入都不会拢,像是眼睛看外界,见而不见就是不会,耳朵听声音,听而不听是不会,那就是出离了。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

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

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

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

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会,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

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

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

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

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

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菩提是没有一个地方的,不像外道说道在肚脐,这个窍那个窍。

菩提道无所不在,没有形相。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假名是菩提,中国话说得道也是假名,名字是空的,不要被它困惑住。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一切事物都像是电影,例如现在你们听我讲《维摩诘经》,我们自己就是演员,自己也在欣赏这部戏,再过二十分钟这台戏也散了。一切是如梦如幻,都在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

你懂了就悟道了。“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我们学道常常求个清净,你以为打坐就清净了吗?

其实你乱得不得了,又想数息,又想结手印,又想念阿弥陀佛,你看多乱啊!

真正静了就什么都没有,本来空,也黏不住了。

不散乱就是菩提,永远在清净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善于寂灭,寂灭比净还要进一步,本来寂灭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嘛!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取就是执着,我们做人一辈子没有哪一点不想抓住的,都想取得,都想属于我。

乃至朋友不和你讲话你就痛苦,因为去不得了。

你的东西不见了就痛苦,因为取不得了。

取是十二因缘的一种,取是最麻烦的。

苏东坡自以为悟道了,一切无取,《赤壁赋》里他还是要取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自以为什么都不要,你看已经取了,已经被眼前的境界吸引住了。

十二因缘都是在攀缘,人生都在攀缘,离开攀缘就无所取,就是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异”就是变化,我们心理都有个变异,认为佛堂才有佛,闹区就没有,山林才有道,厕所就无道。

这都是心念在变异,心念一清净就无往不至。

所以不变异就是菩提大道,一切法平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一切法没有可比喻的,比量境界都不是,只要当下即是就是现量。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最后,总而言之,道微妙到不可思议,当下即是。

你只有证到菩提,才可以彻底了解,一通百通,否则你用世间的心量是永远无法求知的。

你看这一大段,难怪维摩居士叫作辩才无碍,抓住一个题目哗啦哗啦说下来,这还没说完呢!

他算客气了,要是佛来说的话,还要说下去。

佛在《华严经》上说个不停,说得你晕头转向,维摩居士还只提了一点。

维摩居士虽然讲了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两句话归纳:“无往,无处”,菩提大道当下即是,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这个菩提你到哪里去找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忍诣彼问疾。”

弥勒菩萨报告到这里,告诉佛说,维摩居士说了这一番话的时候,当场就有二百位天人悟道了,所以我没资格代表你去探病。

弥勒菩萨这一段,为什么讲菩提讲了这么多?因为弥勒菩萨和释迦牟尼佛本来是同学,佛因为比弥勒菩萨精进,所以先成了佛。

佛给弥勒菩萨授记,来生当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弥勒菩萨难道没有悟吗?当然他悟了。

但是他最后一点尾巴脱不掉,在哪里?就是没证得菩提,当下成佛。

什么是菩提?现在告诉大家,哪里不是菩提?

一切都是菩提,世间法没有哪一点不是菩提,只要当下能够悟了就是。所以《维摩诘经》可以研究,也可以不研究。

研究而不好好修持的人容易起狂心,以为道理懂了就对了,我再告诉你们一次,只懂道理是没有用的。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现在轮到光严童子这位菩萨登场,所以童子不见得是小孩,菩萨修行到了第八地不动地的境界,都称童子,表示无漏。

开场白也是一样,光严童子推辞了去探病的任务,他有什么理由呢?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他说,“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

这句话有个重点,毗耶离大城是维摩居士居住的地方,据佛经记载是一个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地区,政治上也自由民主平等,是善人所居住的地方。

光严童子同我们一样,喜欢到处赶道场,他正要出毗耶离大城,大概是觉得城里太闹,要找个清净的道场。

那时,维摩居士刚好要进城,他二人一个要离开闹热找清净,一个正要进来闹热的地方。

光严童子就向维摩居士顶礼,问:“居士从何所来?”

我以前讲过,能称呼居士是不容易的,要有财、德行的在家菩萨才够得上。

维摩居士回答:“吾从道场来。”他晓得光严童子要去找道场。

光严童子就问:“道场者何所是?怎么才能够称得上是道场?”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维摩居士开口就一棒打过来,你还想去哪里找道场啊?就在你心中啊!哪有清净烦恼之分!都是你的自心在捣鬼。与直心相对的是我们都有的谄曲心,喜欢转弯的心。譬如我们与人讲话前先笑一下再讲,这个心态动作就是谄曲,谄媚,怕人不喜欢听,先给人一个笑脸,很自然地做出来,是众生的习气。

当然不是说笑是不对的,是举例子。直心是很难的,也不是说要骂人就骂,要打人就打。

所谓直心者是无心,无心无念不加任何意识就是道场。换句话说,直接由心王起用,不加意识的分别就是道场,心里没有虚伪。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发行是让心修一切善行,当我们第一念想做件好事,心动了构成行为就是发行。

法性是道场,直发起心,行一切善,就是道场,因为能办事的缘故。

不要学了佛就万事放下不管,离开家庭社会,找个庙子清净地方修行,那已经没有慈悲心了。

学佛要度一切众生,你的家人不是众生吗?你度得了吗?

自己家人都度不了,你还要度谁啊?

我常说,本欲度众生反被众生度,这类的情况太多了。

什么是真发心善行?能办事,自己能为众生尽心做事。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深心非常难,前面已经讲过深心,你们做早晚功课要念《楞严经》中阿难作的偈子:“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但是一般人用心都很肤浅,要大智慧成就了才有深心。

譬如大家觉得唯识就很难懂,它是把心的作用、心的体相,作深刻的分析。

心在哪里?心脏不是心,头脑也不是心,真正能思想能作用的心你找不到,这个心王不可知,禅宗讲明心见性,你就见不到。

真明白了深心,这就是道场,因为有了深心就可以修一切佛法,增益功德。

大家不要以为捐了钱是做了些善事就沾沾自喜,真的大善事要有智慧来做,很难啊!

有时帮助一个人,以为是善事,结果是坏事;有时不帮助一个人,看起来是坏事,反而是善事。

这个处理就要靠深心,所以深心是智慧的成就。

道场不是有形的,不是只有庙子是道场。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学佛发心是发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能够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菩提心也是大悲心,爱一切人。所以菩提心以大悲为根本,以见道为菩提,是悲智双运,是大悲心与大智慧的成就。真正发了菩提心才没有错误的观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