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中国道教也有趣 > 第二十九章 李荣VS义褒、慧立 下

第二十九章 李荣VS义褒、慧立 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中国道教也有趣!

唐初的重玄学者实际上要感谢佛教的高僧们的批驳,特别是法琳。法琳在《辩证论》中对道法自然在内的一些矛盾加以论证以后,说明了道的根源性的不成立。但是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主体,这就是生成论,所以道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实体,而是通过万物来表现出来的,比如生长、发育、死亡等等,不同于西方宗教的上帝创造万物的创生论,它是一种“自然生成”的。

但是法琳认为道是一个实体,因为你们道家不是说道生万物吗,万物是自然存在的,道不也同样就是自然存在的吗?但道又是无常的,这明显存在矛盾,所以你的道法自然就从根源上来说有问题。

法琳给道教或者说唐初的重玄学者提出了四个问题,你不解决掉我就认为你们这是缪论:1、道和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2、道的有常和无常问题;3、道有没有智?4、道的体是什么?

由于法琳为代表的佛教对道教的批驳,使重玄学受到刺激而发展起来,以李荣和成玄英为主要代表,包括司马承祯、杜光庭等众多高道都开始加强了重玄学的研究和理论的完善。

有点说多了,这次辩论道教算是没有准备,义理上存在漏洞还被人家抓住了,所以败得有点没面子。

结果:道教负。

第三次李荣立“本际义”:

658年十一月冬天,李治在“雩祈雪降”之时,又下令大慈恩寺的义褒和东明观的张惠元、李荣等辩论,从“本际义”论到了“道法自然”。

要简单解释一下本际的概念。本际应该是佛教的概念,早期的意思是原本的实际状况,这当然不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后来的大乘佛经中,逐渐把本际的意思本体化,诸如“本际不起不灭,亦不可得”、“本际不可知”、“身心寂灭,平等本际”、“本际无本,本际如真,本际如审”……我对佛教研究极少,所以不是很确定,但是道教也有部《本际经》,最早是以隋朝道士刘进喜写的《本际》五卷为基础,后来李仲卿又续了五卷,而且在敦煌本中基本上保存了下来,所以研究它的学者比较多。

同一时期,道教界还有一部《道门大论》,加上《本际经》在内的这两部经书的出现,实际上代表着对《老子》的理论开始了哲学化的研究,或者说重玄学的开启,它们直接影响了李荣和成玄英等人的理论体系。

不过真正对《本际经》有所发展的却不是上面提到过的这几位,而是武则天时期的孟安排,他的着作《道教义枢》就是典型的代表。

但是《道教义枢》又是在《道门大论》的体系上修订的,所以说《本际经》和《道门大略》开启了重玄学的研究,但却搞得有点复杂了。

结果,本来挺不错的开局,又被义褒利用《道德经》中的议论问题推理出一个悖论扔给了李荣,然后的情节又是和尚们的表演时刻,道士们又是懵懵懂懂,状若白痴在那等着被损。说实话,要想在嘴皮子上占和尚的上风,这个难度是有点高。

结果:道教负。

第四次灵辩、方惠长论“道”:

从662年十二月八日起,直到663年四月,以灵辩和尚为主,又发生了多次辩论。

最初是灵辩奉李治之命开了个净名经的题目,接着道士姚义玄等五人和西明寺的子立等四位和尚讲论,然后是道士方惠长在蓬莱宫碧宇殿开“老子题”,灵辩和尚开始诘问,二人就道的问题你来我往了一番。

灵辩:“道德是否是你们道家独有的?”

方惠长:“不是,道家的自然之道才是根本,其他的道都是末节。”

二人就道的问题相互争论,方道长固执地坚持自己的道是万物的根本,又把道视为本体性范畴,以至于人家灵辩都不忍心嘲笑他了。

结果:道教说我没输

第五次李荣、灵辩论“道玄义”:

在这次辩论之前,660年时,李荣曾被放归四川,663年才又被诏了回来,参加了与大慈恩寺辩论“道玄义”的。

663年六月,李荣在蓬莱宫蓬莱殿讲道,灵辩又跑来踢馆。

李荣以《升玄经》开题“道玄不可以言象诠”。二人争论的主体大概就是能不能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本体定义出来。李荣借鉴了吉藏和尚的二谛论,也来了一手玄可以说也不可以说,有说也无说,可诠也不可诠这种两头都堵的辩论技巧。所以嘛,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道教对佛教思想的吸收和完善,并且也希望得到佛教的认可。

结果:算是平吧。

经过几次辩论,可以看出,经历过几百年的发展,佛教在本体论的形而上的哲学理论方面发展成熟,成就要高于道教,甚至高于儒家,老百姓说这个人能言善辩,却不能忽略背后是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佛教的确精于也善于在理论体系、思辨方式等方面研究发展,都非常善辩,这个方面流传的经典的故事极多,大家一听也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样子。

经过争论,实际上对于本土的哲学文化发展是有益的,道教有了完善义理的动力,儒家同样得到了借鉴,李荣和成玄英为代表的重玄派在本体论的阐述方面有了显着成绩。我们都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物”,但却很少有人知道道士们费了多少脑细胞,来解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是道是万物的本源还是气是万物本原?道又和气是什么关系,道如果是本体,那么气是什么?诸如此类的种种理论。

总体来说吧,二教之争,特别是第二阶段的本体论之争,对于佛道双方的发展都有裨益,道教的哲学体系从本体论(重玄学)向着道性、心性修养的理论方面发展,佛教也吸收了道教的心性思想的观点进一步完善了涅盘学说,从而更加容易被贵族阶级接受,简单说就是忽悠起他们来更加得心应手了。

由于李治病情开始加重,武则天渐渐掌权,加上双方基本上也算分出了胜负,所以唐初的佛道之争算是告一段落了。

鉴于自身在道学理论及佛学思想上的欠缺,这方面的内容没有能力驾驭,就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找李荣、成玄英的着作读读,后面也会再讲到重玄派的内容,到时可以再参考一下。

这里还要再简单补充一下,唐初的佛道之争并不只是我在这里说的这两次,比较着名的还有关于沙门拜君父的争论、关于《老子化胡经》的争论、关于为金仙和玉真二位公主修建道观的斗争等,当然这些佛道之争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涉及理论体系,所以就没有特别进行划分,但这些也都算是这二次争论的点缀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