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改革天师道 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中国道教也有趣!
实际上,我们在前面已经反复说过好多次了,自从黄巾起义开始,利用宗教组织的起义一直就没有断过,此后的孙恩起义再加上帛家道、李家道等这些民间巫觋搞得乌烟瘴气,给统治阶级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总感觉这些神神秘秘的家伙不一定哪天又要闹出点什么动静来,总之就是让人不放心。但他们也没办法,自从三国以来,政局就一直动荡不安,所以这些皇帝、高官、士族老爷们相互争权夺位,动不动就杀得血流成河的,哪里有精力专门管这些事啊,不过这个隐患却一直记在他们心里的。
道教自身呢,只能说让有志之士扼腕,一点也不争气啊!到南朝时,规模最大的五斗米道的组织机构已经松散崩坏,涣散杂乱,教法纲颓,戒律废弛,不顺教令,轻道贱法……,感觉就没有一点正能量了。
自己不争气还不算,雪上加霜的是来自佛教的压力越来越大,把道教压迫得更节节败退,手忙脚乱的,上一章已经说过这个问题,就不再重复了。
所以,和寇谦之整顿北方道教时情况差不多,南方的道教同样是到了不整顿不行的地步了。陆修静在《陆先生道门科略》中就表达了对当时道教界现状的忧虑,以及他试图整顿道教的意图。个人感觉,北方的寇谦之成功完成道教改革并成为国师的消息也许是给了陆修静直面这种糟糕现状的勇气,也许还有一种担忧道教被统治者清洗,甚至被斩草除根的深深地忧虑,要知道,北方可是刚刚发生过灭佛事件啊,那可是真正的血淋淋的现实啊。
于是,当积累了足够高的声望,确立了自己在南方道教界的领袖地位以后,通过整理道教经书,制定科仪规范,陆修静开始了对南方道教的改革,并且提出“佐国扶民”、“意在王者尊奉”等口号作为总的行动纲领。
这次改革非常全面、彻底,涉及到机构、管理、人事、奖惩、仪轨、斋戒、威仪……,总体上就是对内苦练内功,对外树立形象,从里到外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没有低级趣味的、高尚的、形象好的崭新的道教。
总体看,主要的改革包括下面几大方面:
一、加强人口普查,规范户籍管理。
无论你要推行什么,还是要教化什么,归根到底还是落实到人上面,如果连下面的人有多少,他们都在干什么,都在想什么都不知道,那一切都如水中月、镜中花,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浮在水面上,是典型的官僚作风。所以,陆修静这一步改革就可以精确得掌握整个南朝,也就是自己手下究竟有多少道民、道士。
首先是严格执行录籍制度,就是人口登记制度。和早期的天师道相仿,虽然并不要求所有道民必须出家成为道士,但是必须要编户入籍。这种做法和我们现行的户籍制度相似,户籍是以户为单位,全家老少都要登记入册,这个册叫命籍,但每户手里没有户口本,统一由各治道官专门管理。负责人口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的就是原来天师道治下面的道官,由职业道士担任,叫守宅官。
人口普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道民自己上报人口,二是守宅官定期下基层检查。道民在参加每年的三会日活动时,都要向道官汇报家里人员变更情况,比如婚丧嫁娶,生了孩子,死了老人,嫁了女儿还是娶了老婆诸如此类吧,反正是只要家里人口发生了变化,都要在三会日时及时上报。守宅官除了管理好命籍外,还要定期下去检查,这样就防止有道民虚报、假报。
通过这样的命籍管理制度,就可以相对精准得掌握治下的人口数目及人口变化情况,实际意义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这对统治阶级来说明显是有利于加强人口管理。
二、健全三会日活动,上一卷讲张道陵时解释过这个三会日,就是沿袭至今的的一年三次聚会,也是中国道教重要的仪典节日。
除三会制度外,陆修静还增加、改革了五腊制度、五感制度等。比如道民在参加三会、五腊日时,不允许嬉皮笑脸,聊天打闹,一定要严肃,对神灵要表示出足够的敬畏。五感就是要对父母、大圣真人、师长等表示出感恩的心,这里当然差不多就是引入了封建儒教的忠孝伦理思想。
通过这些改革,教内组织更加规范,教民能做到令行禁止,组织纪律远超普通百姓,而且统治阶级也能看到道士们遵守儒教纲常伦理,有这样一群有知识、有品味、守规律、懂礼仪的道士,社会哪会不安定,哪里还会有起义暴动!
三、规范奖励、升迁机制。“授箓署职,奖进忠良”,确立了一套功德体制,每个道官的平时表现都要按照类似现代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考核,授箓时严格按照每个人所取得的功德升迁。如果有道民或道官论功应该升迁时,还要认真学习一遍有关的科条禁令,详细地考校功过后,再把结果向天曹汇报,这样才能保佑道民全家平安无灾。
陆修静对内部的官阶系统及箓级划分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体上来说,就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道教内部的投影,这样就健全了天师道内部的组织机构,把封建等级制度宗教化,根本目的还是有利于加强统治管理。
作为道教的最高领袖,不可能事必躬亲,也不可能一个人就能管理起庞大的道教组织,需要一个如臂使指的机构帮他管理,所以这方面的改革实际上也极为细致。
四、斋仪是道士的根本,是成仙的必经之路。
陆修静最重视的是斋戒仪范,这也是他改革的重中之重。他认为人神沟通的途径是通过斋醮科仪,所以主张斋醮是求道之本,是入道的根本门户,是修道求仙的根本,想成仙得道必须从斋戒开始,重视礼拜、诵经,这样才是修道正确途径。《陆先生道门科略》戒条规范行为,“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不得当百姓拜,不可以收治鬼神”。
由于自身就是出身权贵,而且与他交往的基本上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权臣贵族,甚至皇帝也经常邀请过去喝茶,因此陆修静对斋仪才会如此重视,乌合之众、不修边幅,那是上不了大雅之堂的。
陆修静批评当时的道教界诸人不知道如何修斋,也不懂斋法的意义和宗旨,所以才需要规范那种极不专业,又不标准的斋醮科仪,改革原始的静室、涂炭斋等。为此,他并专门编撰斋戒仪范一百多卷,用以规范道教仪范,提倡的内持斋戒,外持威仪的宗旨,维护道门神圣。用斋戒来制约人心,制约人的各种欲望,进而教化百姓,最终使“家国太平”。
那么什么是斋戒呢?斋不是吃斋,也不是吃素、戒五荤之类的,而是一种强调身心上的修炼,为了防止外界的干扰,一般要把自己关进一间小黑屋里,通过静思,思神箓气,习法登阶,是一种心境的修炼,陆修静认为这是一种成仙的必需的、最有效的修炼方式。
在《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中,陆修静提出斋戒的十条戒律,如心不恶妒、守仁不杀、守贞让义、不色不欲、口无恶言、断酒节行、退身度人、躬心承法、平等一心等。这里没有详细展开解说这十戒,如果详细研究的话,会发现里面吸收了大量的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和佛教的斩断俗缘、生死解脱等思想,在加强道士们的德性修养,把养生成神进一步理论化。这种斋醮科仪和身心道德修养相结合的思想,也反映了陆修静从天师道向灵宝派的信仰的转变,也是他儒、释、道三者融合思想的表现。
行斋持戒时,要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也要感谢太上众尊大圣真人开道教化及师长开度之恩。例如《洞玄灵宝五感文》结合儒家孝敬父母师尊及佛教的因果观念,让人知道祸福的缘由,体会修斋和报恩的深意。
陆修静之所以要立斋戒规仪,目的在于使奉道之人合乎道德及礼法,心无杂念,身无妄行,而与道相合。人之所以遭到祸害,根源于身、口、心,他把礼拜、诵经和存思作为斋戒的基本内容,其意义在去除邪念,检束身、口、心三业,心神安静,一心归道。“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就是想通过礼拜止人杀、盗、淫,诵经管住嘴别乱喷,神思防各种恶念滋生。
对于具体斋戒时的要求,陆修静提出了十点要求,涉及到沐浴、了断世俗、食物、衣着、呼吸、存神、敬香、忏悔、慈悲、言行等,几乎面面俱到,既有对行为的约束和规范,又有心灵上的调节,还有养生内容,总之是非常详细。
同时,陆修静还把上清斋和佛教三业清净相对比,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佛教的三业清净思想,就是要求心去贪、忿、痴,身除杀、盗、淫,口断妄言、恶口、绮语。制定斋仪,使道士有了规制化的祭祀、修行程序,又进一步强调斋仪才是修道的根本,你要是不懂、不遵照执行,付出再多也终究是镜花水月,斋戒才是成仙必经之路,是绕不过去的。所以说,虽受到佛教影响,引入了佛教的思想,却为道教的成仙之说提出更宽广的道路,使理论也更臻完美。
陆修静在《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列出了九斋十二法,进而把斋戒和修炼融为一体,祖述三张斋戒之法,弘扬二葛成仙理论。斋醮仪式极为复杂,包括了上等上清斋、中等灵宝斋和下等涂炭斋,无论哪种斋法,都包括众多的步骤,比如筑坛、开门、台案、法器、人员、吟诵、步法等等,都是为了突出仪式的庄重、威严,增强神圣感。
陆修静还充当服装设计师,设计了道士的工作服,嗯,应该是参加重要活动时穿的正装,并给各部分起了高大上的名字,如月帔、星巾、霓裳、霞袖、十绝灵旛,规定细致到长短、条缝多少都有标准,这样武装起来的道士再参加仪式时,显得就更加庄严了。史料记载,陆修静曾为皇室举办过两次大型的斋醮仪式,这些流程、服装、道具、仪式下来,自然是庄严宏大,震撼感极强了。
以上可见,通过十斋十戒,加强道徒在德方面的修养,儒释兼融,把斋醮和道德相联系,陆修静以灵宝斋法为基础,融合了上清派、天师派、佛、儒等多方的斋醮思想,制定出了今后道教的基本的斋法,使道教的仪轨几近完美,并且凭借皇权和自己的道教领袖的地位,得以迅速推行到全国,流传沿用至今。
由于陆修静对道教科仪的卓越贡献,使他被尊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另两位都是唐代的,分别是张万福和杜光庭。
五、陆修静对道教的改革还包括整顿二十四治的体系、义舍义米制度改为厨会制度等很多方面,基本上都是为了使道教组织可以方便自上而下的管理,就不再详细讲了。
通过上述一系列行之有效地改革后,从此道教队伍建设开始有制度可依,可以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化宣流,家国太平”,奠定了道教流传千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