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张角之生逢乱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中国道教也有趣!
下面,我们就穿越千年,先回到汉末那个大家熟知的、血与火的时代,看看张角手下的黄巾军和《太平经》的完美演绎的吧。
东汉末年那段历史应该都非常熟悉吧,着名的三国时期嘛。道教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孕育并真正成熟起来的。从汉桓帝到汉献帝(公元147-220年)期间,黄老道分化出三个重要分支。一是张角传承自于吉《太平青领道》的太平道;二是张天师家传的五斗米道;还有一支是从《易经》衍生出的金丹道,代表人物也是金丹道的鼻祖魏伯阳,后面会详细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道教在汉末这段历史走向成熟的呢?
我们在中学都学过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认为汉朝末年的混乱、衰退就是从桓、灵二帝开始的,主要原因是从他们二位开始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于玩命的、变着花样的败家造成的。东汉后期,有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悄悄形成了,使这个强大的帝国无力跳出并最终走向了末路,对于道教来说,是提供了一片最适合的成熟的土壤。
大家可以翻翻汉代的皇帝谱系(新华字典后就有)就可以发现,从汉和帝开始,东汉的皇帝继位时都非常小,其中最小的汉殇帝才出生100天就登基了。皇帝年龄小,原因很简单就是老皇帝去世了,当然专业术语叫“崩“,而小皇帝的妈妈也就守寡了。
大家知道,古代人结婚早,十三四岁的女子就结婚生孩子是很正常的事,皇帝的老婆结婚时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小皇帝才几岁的话,当妈的也就二十左右,现在这个年纪的人多数还在上学吧。那时候可是还没有电视剧,没有电脑、手机,更没有wIFI,娱乐节目少得可怜,而这些死了老公的年轻的妈妈每天靠什么来打发时间呢?她们也非常聪明,懂得排减寂寞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忙起来,所以她们就开始帮着去世的老公教导儿子如何管理国家。但是,她们也才是二十多岁甚至十几岁的年龄,看到的天可能也仅是院墙上面的那一小片,管理个小公司都不一定行,更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呢。不用担心,她们有外援。谁是她们最信赖的外援呢?毋庸置疑,当然是娘家人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群体——“外戚”。就这样,娘家的父兄们组成的这个外戚集团便强势入驻,而且全部进了常委会,进了是掌握实权了董事会,国家政权尽数落入他们手中。历史证明,外戚集团是一个完全没有家国大义,没有远大抱负的存在,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是中饱私囊,玩着命地往自己家搬好东西,想着办法坑自己的小外甥。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孩子小不懂事,你随便糊弄吧,但小皇帝总会有长大懂事的一天,早晚会明白这帮外公、舅舅们的丑恶嘴脸,会想着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夺回来的。此时的外戚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辛苦搜刮来的财富、地位和脑袋,各种不配合,各种拆台的行为,甚至还会有弑君的念头滋生。于是小皇帝怕了,羽翼未丰的、弱小的他自己是没有办法对抗强大的外戚集团的,所以必须找帮手。可是找谁呢?寻寻觅觅后,发现身边的宦官们从小陪伴自己长大,知根知底,又很忠心,他们就成了小皇帝唯一的选择了。《后汉书·宦者列传》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就这样,在这些宦官的帮助下,皇帝经过努力终于从外戚手中夺回了政治权力,宦官们自然就成了最大的功臣。
皇帝对于自己身边的官宦是极为信任的,而且他们又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自然要好好嘉奖,更加宠信了。在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很多官宦被封地封高官的情况,而且还都是实职、实权的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再然后呢?因为这些宦官本来就是没什么文化或者干脆就是文盲(家庭条件好的应该不会从事这个职业),加上身体的残缺和长期的宫廷斗争培养出的阴狠的气质,他们执政的手段基本上遵循着简单粗暴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可想而知靠这些乌合之众,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突然有一天,小皇帝又“崩”了。为什么呢,原因很多了,在此不多说。于是,新的小皇帝又继位了,又有了一批新的亲信宦官,老宦官们失势、失宠后,只能退出了权力的中心。于是,新的寡妇又乘机带领娘家人杀了回来,在经过新一轮洗牌后,接着下一个循环又开始了。就这样,小皇帝长大、死去、接班的小皇帝再长大、死去,外戚和宦官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东汉末年就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迅速得衰微下去。
从桓帝开始,他养了五位号称“五侯”的官宦,整个国家被这五位搞得越来越乱,开始大步向着无药可救前进了。桓帝没有儿子,堂侄刘宏在外公舅舅们的帮助下上位成功,就是灵帝,外戚们因功自然就大权在握了。后来灵帝在宦官的帮助下又从老娘的娘家人手里夺回了政权,对宦官的宠信达到了高峰,培养出了着名的“十常侍”,这十位在三国演义里也有描写。不知道灵帝在别的方面是不是比叔叔桓帝强,仅从“十常侍”对“五侯”二比一来看,灵帝时期的宦官之祸就有着绝对的优势了。
当然,朝堂中也不乏头脑清醒的官员能看出汉室的黑暗腐败,以及即将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正在酝酿的形势。比如后来的郎中张钧上书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那时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清议”,其主体就是读书人。但大家知道,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动不动就站出来清议一番,全凭两片嘴唇就能打倒宦官和外戚,那就是个笑话。结果也证明,这个文人集团不仅没能让政治清明起来,反而惹恼了桓、灵两个大boSS,历史上制造了两场党锢之祸。
就这样,在失去了几乎所有的正能量的推动后,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的轮番坐庄大肆破坏下,东汉末年的百姓们真正是被逼上了绝路,在被饿死和起义二者之间,起义也就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终于爆发,道教的一位重要人物张角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社会动荡,加上天灾不断,最苦的就是底层的百姓,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基本上是不造反就只能等死了,只要有人带头一声吼,大家都会跟去着打土豪。就是在这种黑暗的年代,人民的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不到保证,只能在精神上寻找安慰,所以不仅道教有了最适合滋生、流行的土壤,佛教也是在那个时候传入的。
张角给自己拉起的队伍起的名字是“太平道”,虽然传承于太平清领道,但这名字也起的很有水平,而且是超水平。当时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天下太平,吃穿二事罢了。所以张角就以太平为切入点,迅速引起百姓的共鸣,黄巾起义才能迅如燎原之火席卷南北了。五斗米道也类似,张道陵以宣扬鬼神、教人悔过为切入点,提倡天下粮食和财物应该归天下人共有的思想,有点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啊。可以说东汉末年道教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大众的现状和心声,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能抓住百姓的痛点,稍做引导,就能让百姓接受他们的思想,所以,是苦难成就了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