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村过大年,充满年味的风俗习惯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仙云居日记!
山村过大年,充满年味的风俗习惯
古人说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那么一年有什么喜呢,我认为应当也有四喜:三十除夕夜大年初一时!春暖花开时,麦穗飘香时,秋藏丰收时。
当然了,这个话题只适合传统的农业社会,不适合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下的现代文明城市,甚至是现代农村。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情节和习俗,中国人,尤其是小时候的孩童,一年到头最愉快的时候莫过于过大年了,那浓浓的年味,最是人间烟火气。
春节是中国最伟大的传统,春节回家过年,每年一次,从不间断,成了我国每年一次的壮观盛举。
春节已经融进了中国人的骨子里,渗透到精髓里,保存在基因里,成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统。
无论你身处何方,都没有家乡那般亲切,冬天到处飘着雪花,天寒地冻,人们不分天南地北,不管家在南方北方,不畏千里长途,不惧严寒,都要跋山涉水往家奔,回家的路,也许有风雨雪泥,尘土飞扬,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漂洋过海,无论你疲惫不堪,人潮奔涌,冰雪封路,每到年关将近,你都会踏上回家的路。
紧张的春运开始了,飞机、火车、汽车,加足马力,满负荷的投入运行。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而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管是富裕还是贫穷,它大于金钱财富和地位。
无论穷与富,无论你官当多大,不管你身居灯红酒绿的闹市还是穷乡僻壤的穷地,无论你吃遍了山珍海味,都没有母亲做的饭菜香辣可口,这就是家的味道,
无论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回家团聚,亲情传承、家庭凝聚,亲情浓浓。
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下的城市以及农村,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但是我租住的山村春节过年的气氛还是浓厚的,山村人的生活是贫穷的,却是热闹的,冬天是寒冷的,但人心是温暖的,日子红火的,过年最是人间烟火气。
冬闲期间,一年的季节性生产活动基本结束,一家人都煨在热炕上。很快腊八节就到了,腊八腊八冻掉下巴,说的是这一天是最冷的,但是生活的花样却开始了,这一天能喝上浓浓的腊八粥。
一进腊月,山村小孩子们就开始兴奋起来了。从这一天开始年就有盼头了,因为在农村,小年的定位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每个人的情绪都进入了过年模式,潜意识里都是认为,过年开始了。期盼着过年,掰着指头儿算日子,小孩隔几天就缠着父母问:过年是哪一天?快到了吗?父母总是敷衍着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看着这些兴奋的孩子,我回忆我小时候也是最盼望过年的,因为过年就意味着有很多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东西,有平时穿不到的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新帽子,放炮仗,还有走街串巷的赶集,看秧歌、耍龙、舞狮……甚至搭个大戏台演大戏。
总之,过年就是小孩子们的节日,我们农村有一句俗话,过日子就是过孩子。现在的孩子过年,和我们过去的日子是否相同?内容和形式是否相同?心里的喜悦是否一样?这我就不得而知了。
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山村过大年,那些充满年味的风俗习惯。
春节讲究,日历飞快地一张张撕掉,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老人给年轻娃讲年的礼节,迷信色彩浓重,很神秘,二十三,打发灶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花花儿贴;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胡个列,二十八胡个走;二十九,捏饺子;三十,端着饺子把头磕。
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天
这一天晚上,不远处的村人刘老汉给我拿了几个大馒头,说是祭灶王爷蒸的。我听了笑着问他:都什么年月了,你们还有这传统。刘老汉虔诚的说:神神是供的,那可不敢马虎,灶王爷向玉帝汇报咱家一年来的事情,多敬神,明年给我们家好运气。我老婆子早起和面揉馒头,傍晚拿上锅蒸,一家人盛了馒头,走到灶爷板儿下面,点燃黄表纸,念叨一阵儿,跪下来磕头,还要放一挂鞭炮,对老灶爷的回天奏表示欢送。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到了腊月24日这天,家家扫尘。农村的房子一般都是很大的,屋顶也很高,平时一年四季很少打扫卫生,脏乱差是明显的,全家大人孩子齐上阵,一干就是大半天。
我看他们手里拿着一长柄的大扫帚,扫房顶,木梁,墙面,伴随着“唰唰”声,把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什么的扫下来,墙面的尘土应声而落,小孩拿笤帚清扫地上的垃圾,旮旯里尽可能去掏,女人们拿个鸡毛掸子,清扫柜上摆的瓶瓶罐罐,撕掉墙上的的旧年画,又擦洗锅碗瓢盆,清理炕上的席子、油布、被褥。这样里里外外地清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有一个象征性的意义就是除掉一年的晦气,愿来年好运连连。
我受他们的影响,也开始打扫卫生,邻居家的农妇看我笨手笨脚过来帮忙。她扛着大扫帚,拿着小笤帚和鸡毛掸子,准备扫尘扫地。
我租的房子虽然是民宿,但按照城里的标准进行了装修,庭院铺了瓷砖,室内铺了木板,墙面刷了乳胶漆,屋顶吊了石膏板。她带来的工具虽然用不上。
我给她拿了个拖把,让她拖地刷院子。
她好像不会使用拖把,没有蘸水干拖,我接过来洗了拖把,又做了个拖地的示范动作,再交给她,我就忙活着收拾厨房去了。
半小时后,我出来一看,天哪,我的院子地砖和室内的地板,被涂抹的东一刷子西一抹迹,污渍明显,看她拿的拖把黑不溜秋的沾满了灰尘。显然是没有用水漂洗,用干拖把拖了半个小时,而且把院子里地砖上的灰尘带到了室内干净的木地板上。
我立马过去接过拖把在水槽里清洗,换了三池水都是黑的。
看来没有受过培训的农村人不会打扫城市房子的卫生。
腊月二十五,花花儿贴,糊墙贴年画
辞旧迎新的日子突然逼近了,入夜的城市小区路两边的树上挂满了小小的密密麻麻的彩灯,营造了满院的火树银花,喜庆吉祥。
山村没有这个条件,农房墙壁都是用土坯垒起来的,原始,简陋,粗糙,到了春节,在五彩纸上雕刻成各种美丽的图案,然后贴在门上、窗户上和其他一切地方。他们在大门上贴门神,在堂屋的正中贴上伟人像,在东墙上贴上二张年画,糊窗户纸,在窗玻璃上贴上红色的手工剪纸,花花儿贴,糊墙贴年画,把泥坯子房装扮得焕然一新,在凛冽的寒风中,挂钱在风中飞舞,别有一番暖意,有了喜庆色彩。还有白色的大地,红红的灯笼,增加了过年的气氛。
腊月二十六,做豆腐涨豆芽蒸馒头
现在的山村,即使在我老家,也很少有人自己家做豆腐涨豆芽了,大多在市场上购买。但也有少数人家保持传统,早晨天才一杆子高,他们已经磨了豆腐了,男人在磨道上转着,女人拿着把条帚,一边往磨眼里放豆子,一边扫着溢出来的豆料,一股豆腐香味沁入肺腑,这样的小磨豆腐我是要买几斤,放在室外冻成冻豆腐,能吃好长时间。
山村人家在过年之前都要蒸几锅馒头,他们的馒头是自己种的粮食,自己磨的面,没有添加剂,吃起来有与众不同的香味。有些人家的主妇有点文艺细胞,还会把馒头做成各种小动物或者植物的形状,增加一些节日喜庆的寓意。
腊月二十六、二十七村里杀年猪
昨夜里又下雪了,寒风飗飗的吹,树枝儿被搅得又落下几枝,北风卷着鹅毛似的雪片,瑞雪兆丰年,外边天寒地冻,也遮不住年味,家家烧着火红的炉子,屋内热哄哄的,女人们聚在一起,一家挨着一家,开始烤饦饹子,炸油果子,蒸馍头,杀猪宰羊,置办年货。
晨起出门,从鼻孔嘴里哈出一团白气,听到外边猪的嚎叫声,这不,大清早“嗷嗷”的猪叫声己回荡在村子的上空,这是开始杀年猪了,烧上一锅热气腾腾的开水,一会儿就把猪变成白白的白条猪了,杀猪是丰盛年的重要标志。
小孩子们看杀猪,踢猪尿泡吹胀的球,甩香烟盒折叠的纸牌,滚铁环,耍镍币赌钱……
过年一定要杀鸡的,如果有不能下蛋的老母鸡,那这只老母鸡也就寿终正寝了,会变成家里煲母鸡汤的原材料了。
腊月二十七,胡个列,二十八胡个走
春种夏忙秋收,与土地打交道,不得闲空儿,到了冬天,粮进仑,柴上垛,菜入窑,猫冬有了空,山村人喜欢上了赶集。农历逢三六九三官庙有集市,二五八厚镇集市,有摩托车和小车的还跑到远处的焦岱镇赶集,平日里显得空旷的街道被从四面八方来赶集的人围得满满的,路旁摆摊设点,农副产品摆成一条长街,时鲜蔬菜也没有,土豆,萝卜,大白菜摆的一堆又一堆,猪肉半子、猪头、猪脚儿、牛羊狗肉一摊又一板,看的人眼花缭乱,春联喜贴门神年画炮仗最抢手。
腊月三十,写春联,做灯笼,祭祖先
山村人虽然文化不多,但总有遗世的老先生,传承着写毛笔字的爱好,平时没有什么用处,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刷上几刷子,到了春节大显身手,村民只需要自己买好红纸,然后裁成需要的形状,告诉写字人要贴在哪里,老先生就会根据他的需求写春联的内容。
灯笼有两种,一种是挂在家门口的,一般是红纸糊的灯笼,还有一种是我们小孩子手提的灯笼,
我真羡慕山里逝去的老人,还有后人惦记着他们,在腊月的时候,家家在家设祖先牌位,拿一些馒头、肉,还有一些水果供着,过年那几天,每天吃饭前要对着祖先拜一拜的,香是需要一直点燃着的,让祖先知道他的象火是延续的,或到祖坟那里,烧纸钱给他们,让他们过年好有钱花,。
包饺子、煮饺子、吃饺子
过年的饺子与平时不同,叫做元宝,饺子有两种馅,一种纯肉的,预示着来年富贵,一种纯素馅的,预示着来年素素静静、平平安安。
年夜饭的饺子是不能吃光的,要剩下很多,预示着来年年年有余。
守岁,放鞭炮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城里人是开春节联欢晚会,山村人打扑克、麻将什么的,来度过后半夜,顺便也守岁了。
城里不准放燃放烟花炮竹了,山村天地广阔,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着。
山村的炮声就一直响个不停。
这些古老的仪式和习俗就是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