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南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王门庶子!
宋文远的这番话不但刘阿九与林四木没有听懂,就是跟随在宋文远身边的李煌也没有听懂。
对于宋文远口中的大食帝国更是有些不相信,天下还有与大周差不多强大的王朝吗?
这话还没有说出口,李煌自己就咽了下去,远的不说,北方的那个蛮夷大国就不是大周轻易能撼动的。
“文远!你说的那个大食帝国真的存在吗?”
“当然存在,我们今年下南洋,很有可能就要与大食帝国进行初步的接触,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大周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都来自大食帝国。”
“这个大食帝国能够吃下我华夏生产出的这么多货物吗?老夫虽然不懂大道理,但也知道,种桑养蚕一定会挤占良田,若是生产出的大量丝绸卖不出去,换不回足够多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质,别的地方不敢说,江南丝绸重地很有可能会出现粮荒。”
“李叔叔这一点说的没错,若是江南百姓看到丝绸之利,很有可能会纷纷将良田改稻为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江南的财赋重地很有可能粮食都需要从外地调拨。
若是天下只江南一地,这样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能保证粮食安全,有再多的钱也没有作用。
不过李叔叔却忽略了大周不止有江南,还有湖广、中原、这些地方都是产粮之地,守着长江水道,调运粮食的成本非常低廉,只要江南的手里有钱,就不会出现你所说的缺粮问题。
这其中也要有官府的协调,官府要做的就是沟通各地,互通有无。官府提供商业便利,有的是商人愿意运粮到江南,挣钱的事谁也不会落后。
不过官府一定要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尤其是一旦出现粮食挤兑,官仓中的粮食就是稳定物价的定海神针。”
李煌不知道的是,宋文远没有说的话,一个合格的国家,不可能让地方版图形成全产业造血能力。什么都能做,那不是给分裂埋下祸根吗?
当然这种思想不可能公之于众,宋文远等人在崇明岛上并未做过多的停留,视察过船厂的建设,以及海军军港的建设,便搭乘一艘小船登上对岸的海外贸易基地。
这里的负责人是李煌手底下的一个掌柜,在李家效力多年,算是李煌的嫡系人马。
宋文远不介意李煌在各地安插一些自己做管理者,不过有些重要的岗位必须要由自己亲自安排。
比如会计、出纳,这些掌握财物的人员都是宋文远亲自培训的,当初广运仓案的那些账房,在结案之后,都被宋文远安排到了自己的麾下,包括各地的钱庄、以及各个盐场、船厂、铁厂。
各个盐场的护卫队则由皇帝亲自安排,确保皇家能够随时掌握盐场的动向,可以说皇家、宋文远、以及李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
掌握股份最少的李煌负责日常的经营,宋文远监督财物的流向,皇家确保皇家盐业的安全。
如今的皇家海外贸易基地就是一片大工地,除了靠近港口的位置已经建起一片仓库,从江南采购的货物陆续存放到各个仓库之中。
随时货物越来越多,仓库也会越建越多,仓库中不但有成品的丝绸,还有大量的生丝,这些生丝是绝对不允许出口的,宋文远要将宝贵的生产过程留在国内,增加国内的就业。
老百姓只要有活干,有饭吃,这天下就是安稳的。除非将百姓逼得没有活路了,百姓才会奋起反抗。
可是就这样最低的要求,却没有几个朝代能够做到,别说吃饱穿暖了,就是没有饿死人的时代都敢称为盛世。
宋文远觉得上天让他回到这个时代,重活一回就是上天给他一个改变天下的责任,若是他来了,与他没来,百姓没有任何的改变,不管他给王朝创造出多少财富,占据了多少地盘,他都是个失败者。
海外贸易基地如今就是个大工地,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在嘱咐这里的管事做好工人的安置与待遇,争取将这些工人全部留在这里。
未来这个地方将会成为华夏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劳动力的缺口会越来越大,现在的大周整体上就是一个小农社会,固然稳定好管理,效率却非常低,造成了人员的极大浪费。
提高人力的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才能有更多的社会财富进行全民分配,古代社会的穷,一方面是权贵的压榨,另一方面更是因为百姓的生产力低下。
离开长江口,船队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一路上路过不少的岛屿,除了一些靠近大陆大一些的岛屿有人烟居住,其他的小岛上基本上都是无人居住的荒岛。
宋文远在这些小岛上并没有发现什么海盗,在岛上偶尔发现的百姓,大多都是忍受不了官府的盘剥躲到海岛上自生自灭的百姓。
这些百姓大多以打鱼、耕种为生,海盗上气候条件恶劣,有没有开发成熟的土地,这与后来明清时期这些海外离岛成了海盗窝子截然不同。
略微一想宋文远便明白了,海盗的出现不适单一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沿海百姓贫苦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却是因为利益。
后世这些离岛上海盗多的原因是因为,明朝时官府禁海,却又无法彻底禁绝,官府不能出海,不代表士绅大户不能出海。
这些大户出海的货船只要劫掠一艘,就足够一个海盗窝点吃上整整一年,甚至还有富裕,因此后来的海外贸易风险高、不仅仅是因为海上风高浪急,更是因为海上的人祸更加严重。
如今的海上根本就没有多少商业活动,海盗除了打鱼之外,根本就没有打劫的对象。
这一次出海,宋文远特意将潘维固带在身边,这些日子的海上训练使得潘维固一张原本很白皙的脸,已经变成了黑炭。
原本以为海船与河上的小船没什么区别的潘维固,在海船上可没少遭罪,那是每天吃多少吐多少。
差一点儿就让潘维固觉得自己估计不能活着看到自己的海船挣钱的那一天,可是也不知是哪一天,潘维固忽然发现自己居然不晕船了。
发现自己不晕船了,潘维固兴奋的跟个孩子一样,以为现在就可以指挥一艘海船扬帆出海了。
哪里知道等待他的是噩梦的开始,开始因为他晕船,他所在海船上的船长并没有难为他,权当在船上养了一个闲人。
等到他开始不晕船了,每天开始有忙不完的活计,擦甲板,收缆绳,升船帆、搬炮弹,总之哪里有活都会将他喊过去帮忙。
船上的空间很小,每一个人都要充分的利用起来,虽然劳累,但是也非常的锻炼人。
来到盐城几个月的时间,潘维固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船上的所有的操作,不过最关键的航海技术,如何定位,如何掌舵还没有开始学习。
这一次宋文远特地将他带上,就是希望他能尽快掌握一艘船的所有相关的操作,这种贴着海岸线航行相对安全,有的是时间给他练习。
争取在出海贸易的时候,潘维固能够自己独立指挥一艘海船,也省的宋文远还得为他安排一位船长。
宋文远手里本来也没有几个航海的人才,有几个略微懂点航海的船工还是从福建那边招募过来的。
宋文远不打算用太多的福建人,这个时代的人地域性太强,若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很容易形成地方山头,到时候就连宋文远想要强力管理都要投鼠忌器。
因此他宁愿慢一点,也要让整个海贸船队的人才更加均衡一些。
从长江口出发,整个船队以五六节的速度前行,半个月后终于来到此行的目的地,琼州岛西南角的一处滩涂。
这里就是后世着名的莺歌海盐场,是后世华夏四大盐场之一,以出产优质海盐闻名天下。
如今的这里是一片荒凉,就连岛上的苗黎土人都很少光顾这里,无他,因为这篇地方是琼州岛上最干旱的地方,十年九旱,种庄稼不打粮食,谁还愿意在这鬼地方耗着。
正是这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莺歌海海域的海水含盐量非常高,是理想的晒盐基地,可以说这里的晒盐环境要比盐城强多了,不过这个地方实在是太过偏僻,想要在这里晒盐,只能花大价钱从北方招募流民。
只要有家有室,来到这里安稳下来,过上几年若是收入不错,自然也就能安下心来。
船队卸下盐场建设的材料和工具,以及跟随船队前来的建设工匠,李煌留在莺歌海负责盐场的建设,同时在这里还要建造成一个海外贸易的中转站。
三艘空船在一艘炮舰的护卫下返回大陆,继续招募流民移民到琼州岛晒盐,以及建设贸易中转站。
剩余的四艘炮舰跟随着两艘空船继续向西航行,直到看到陆地才沿着海岸线一路南下,寻找聚居的部落。
终于在一条大河的出海口处,看到了人类文明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