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900人从1620开始 > 第二百六十七章 难民的稳定

第二百六十七章 难民的稳定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900人从1620开始!

第266章 难民的稳定

看着本不该出现在寒冷冬日了的火热工地,看着街道上不惧严寒奔跑的孩童,这是杨勇第一次在苦难的日子里从孩子们的脸上看到笑容,那种氛围让他非常喜欢,难以言喻的一种奇妙感觉。

他不是个善于言词的人,和这个时代大多数没有读过书的人一样,杨勇也不过广宁卫的一个普通溃兵而已。

在广宁城失陷之前,他从未丧失过保卫家乡的勇气,甚至已经做好了要死在广宁城的准备。

可是当城内开始动乱,搞不清楚究竟谁才是敌人,谁才是自己人的情况发生在眼前的时候,他迷茫了,心里那些曾经被将军灌输过来的勇气像泄了气的羊皮筏子一样,短短几个呼吸之间便消失殆尽。

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想到了自己麾下的那些苦哈哈的军户,想到了城外可能遭遇不错的丈人一家,也想到了他自己一个大明百户在面临建奴这样强大的对手时是多么无能。

最开始得到的消息是王总督的队伍溃散了,无数士兵听到建奴打来的消息便抛弃了总督的队伍。

紧接着又有人传言总督带头逃跑了,站在城墙的杨勇并不知道这些消息的真假,但他看到远方城外正有军队在快速想远处逃离,似乎就在印证着这种传言。

这一刻的杨勇其实还在坚守岗位,在他看来消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顶头的千户大人还没有跑,城墙上的兄弟们并没有得到命令,他可不想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去给千户大人的刀添加战绩。

很快,城里的动乱越来越严重,负责各个城门和城区的士兵开始乱跑,杨勇甚至都没有看到他们身后是否存在追兵,只看到了整座城市的人都开始跟着跑了起来。

然后就是千户大人突然从城墙上消失,等杨勇在混乱的人群中看到千户大人的时候,后者已经带上家丁护卫着财物和家人离开了广宁城。

直到城墙上只有他一个百户是最高指挥官的时候,杨勇才算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并且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离开广宁城的最后机会了。

带上家人,杨勇很清楚这么乱哄哄的逃跑是个非常危险的事情,乱军也好,流民也罢,当人数超过一个临界值的时候,混乱就会是必然出现的情况,而要想保护好自己的家人,他就需要确保自己能够拥有一支武装力量。

幸运的是这个时代的士兵同样缺乏主见,他们没读过书,很多人甚至都没有离开过广宁城,生活环境的固话和信息不通畅使得士兵们只能下意识的去选择相信自己的长官。

而当杨勇带着他的家人和麾下士兵以及他们的家人一起离开广宁城的时候,很快便又有了相熟逃难的其他士兵和他们的家人逐渐聚集在杨勇这支队伍中,直到他们感到宁远的时候,这支队伍的规模已经超过万人。

其中还保留着武器,并且被杨勇组织起来主动在队伍两侧保护家人的士兵超过了1000人,另外还有三千多青壮男子也被临时编组到了这支保持行军状态的难民队伍中来。

这并非是杨勇的组织能力真的很强,而是当难民潮发生的时候,广宁城的百姓们自发的和相熟的人结伴而行,再想到有军官组织士兵维护家人,更多的百姓就会倾向于信任或者抱团取暖的想法而汇聚过来。

这样规模的队伍一度让杨勇有些紧张,毕竟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私自汇聚难民青壮,队伍中还有超过一千人的明军武装携带了武器,这很明显就是一些啸聚山林的乱匪才会做的事情。

所以为了避免误会,在这支大军抵达宁远城之前,杨勇还专门派遣了亲信士兵骑马提前赶到了宁远城来报信。

目的很简单,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顺带着也要和地方文官们保持一定的联系。杨勇不指望地方官真的能给救济,最起码这样一个队伍兵临城下,在有组织的情况下,地方官们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是会给一些粮食的。

然而抵达宁远之后杨勇就傻了眼,因为所有难民在抵达宁远城下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对方负责接待和维持秩序的衙役以及士兵。

不管杨勇这支队伍的人数有多少,也没有在意杨勇等人手里还有武器,那个负责管理流民的明军百户只是冷冷的说了一句:“唐人林总督在宁远设立了粥厂,只要是逃难的明人都可以去领粥,不过所有人都给我听好了,吃了唐人老爷的粥就要遵守唐人老爷的规矩,谁敢在这里闹事,我们袁大人可以看在大家都是明人的份上不去计较,唐人老爷会如何反应,那可就不归我们管了。”

杨勇心里一惊,换做是普通百姓,大家对于唐人还没有多少了解,跟本不知道所谓的唐人又是哪里的土财主。

可身在军中的杨勇却十分清楚唐人是怎么回事,要知道他在广宁城的时候可是接触过唐人武器的。

毛文龙游击可是送到广宁不少唐人武器,其中就包括了燧发枪和那种被叫做飞箭2号的火箭弹,杨勇是亲眼见过那些武器试射的,很清楚唐人的实力有多么强大。

一边约束着自己麾下的士兵,杨勇一边通过自己的士兵把消息在自己人之间传开,并且明确警告大家不要去招惹唐人,一定要遵守规矩。

可偏偏人群中总会有些脑子并不是很灵光的人,其中就有数十个壮汉在领取了唐人的施舍后十分不满,觉得唐人给的粥比不上朝廷的粥厂,是故意贪墨了本该给他们的粮食,一个个骂骂咧咧的说些怪话,还故意让宁远的士兵和观摩团的护卫听到。

宁远城的守军倒是没什么反应,他们就像其他地方的明军一样,一个个闭着嘴巴不说话,就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

反倒是观摩团的一些人会主动辩解几句,摆明了告诉大家这是大唐东港总督的施舍,而不是大明朝廷的救济。

那些闹事的人可没有这个概念,他们搞不清楚大唐是怎么回事,在他们的眼里,所谓的大唐无非就是大明的一个土司领地,差不多和白杆兵、酉阳兵一样,都是那些附庸在大明内部的土司。

在这方面大明还是很有优越感的,所以很快这些人的怪话就换了词句,从一开始的贪墨变成了欺辱,说大唐拿了朝廷的银钱却只肯给百姓喝稀粥,比那些贪官更可恨。

事实上林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到的粮食非常有限,所以最初分配给流民的食物也非常的少,不过对于这个时期的难民来说,这些少量的食物是足以让他们维持生命的。

毕竟广宁城距离宁远不是很远,而且广宁城的陷落仅仅是内部动乱,并没有建奴军队在外面攻入堡垒。

所以很多人是有着充足时间逃难的,甚至还有很多人趁乱又返回了自己的家里,从家里带走了足够的食物和金钱,因为城里只有士兵们在乱跑,真正大规模的动乱和互相残杀反倒是没有发生。

孙得功急于给他的主子拿下广宁城,而他的兵力有十分有限,所以在制造混乱之后,他的有限兵力主要集中在了广宁城的粮仓和王化贞囤积武器的仓库中,反倒是间接约束了麾下士卒对广宁城的破坏。

杨勇并没有阻止那些闹事的闲汉,他的心思都在与袁崇焕这位宁远守备取得联系方面,毕竟他现在更关心的是如何像上官解释自己的实际情况,否则他一个广宁城的小百户本身就有了当逃兵的事实,在加上纠集起了上万人的队伍,这事朝廷可不会给他一丝辩解的机会。

唯一的做法只能是汇聚路上这些难民手里的财富贿赂上官,袁崇焕也好,锦州的祖大寿也罢,总归是要找个比自己官大的人来疏通关系。

只是还没等到杨勇想到办法去联系袁崇焕的时候,袁崇焕居然就直接在一小队明军士卒的护卫下找到了他。

“下官广宁百户杨勇,拜见袁大人。”

该有的规矩杨勇可不敢有丝毫错漏,这方面他很清楚大明文官的脾气秉性。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防备的,至少这万余人的队伍在他的维护下顺利抵达了广宁,这也意味着那1000余明军士卒和三千多青壮已经和他牢牢的绑定在了一起。

可以说这些人一旦脱离了他的指挥,瞬间就会变成一团散沙被别人随意拿捏,而跟在他身边的那些士兵和低级将领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一路上他们可没有得到其他人的任何帮助,这也使得大家很清楚要团结在杨勇的身边。所以杨勇的身后始终跟着数十名身穿明军制式铠甲的士卒,这些人尽管同样跪下向袁崇焕行礼,但警惕心却丝毫没有放松。

袁崇焕只是瞥了一眼就看出了对面这群人紧张的样子,他也通过探马大概了解了这支队伍的情况,大概也能理解对方的心里。

所以袁崇焕没有再用平日里习惯的鄙夷态度,反倒是不咸不淡的说了一句:“起来吧!你的事情本官已经知道了,具体奏折近日便会快马城堡给孙承宗孙大人,此间秩序暂时由你带入维持,记住本官的话,莫要让百姓之间出现混乱,事关大明与大唐关系,出了事谁也保不住你。”

杨勇心里一松,立刻应承了下来。说起来他对于袁崇焕的安排是非常满意的,既没有拆散他的队伍,也没有追究自己的责任,反倒是给了一个合理的名头,这算是帮助他维护了地位。

说不上纳头就拜,最起码杨勇对于袁崇焕的感官还是很不错的,真要是眼前这位上官愿意露出一些招揽之心,杨勇倒是觉得可以选择投效,毕竟自己现在还是无根之萍,总是需要庇护才行。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杨勇和他麾下的士兵就成为了宁远城维持治安的力量,当然也成为了宁远城外围的第一道防线。

对于那些闹事的青壮汉子,杨勇的手段很简单,直接亲自带入把那些人绑起来挂在木杆上晾了三天,整个营地便再也没有了闹事的人。

一开始杨勇还担心救助的粮食不够用,这样他恐怕还要继续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持秩序,他自己很清楚,暴力只能震慑一时,一旦粮食持续不能供给,乱局早晚有一天会让这里的秩序彻底丧失。

只是很快他的这个想法就彻底消失了,那位不太喜欢露面的东港总督从周边士绅商人手里借贷了大量粮食和物资投放到了宁远城外的灾民身上,甚至因为那位总督的突发奇想,整个宁远城很快就成了一个大工地。

尽管冬日苦寒,很多难民身上的衣物并不能完全御寒,可宁远城的建设还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了起来,甚至就连杨勇身边那些士卒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开始兄弟们始终保持着警惕,不相信宁远的明军更不相信那狗屁没听说过的观摩团,甚至无数次兄弟们都想趁夜去偷袭观摩团的守卫,把那些女真人干掉换取军功来洗脱逃兵的责任。

可如今只是过了一个月的时间,兄弟们每天在街面上巡逻的时候就开始有了新的话题。

大家每次遇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搞到工分了吗?”

第二句肯定会是哪里有额外的工分可以赚取,又或者是觉华岛方向又开来了唐人的货船或者大明海商的货船,那里的商品被定价了多少工分,要去哪边换东西更合适。

除了关于工分的讨论之外,宁远城南面城墙外的空地也成为了大家讨论的话题之一。

那里被唐人的总督设置成了交易市场,一整个白天那里都是各地商人贩卖商品的地方,无论是来自山东的海商还是北边的蒙古商队,亦或者是晋商或者从山海关一路来到这里的京师商人,他们都会被汇聚在那里出售他们认为可能赚钱的商品。

难民们自身就有一些财富,但那个市场使用工分交易更加方便。因为那位唐人总督承诺工分可以按照一个最低价格来兑换唐人的纸币或银币,并且总督府会给一定数额的工分开一份证明,这份证明可以让商人们有限购买唐人的商品。

林枫这一招其实还是穿越者们最初玩的那一套溢价玩法,无形中用优质资源商品抬升工分价值,通过记账交易的方式解决货币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商人们愿意主动出售他们的商品来换取更多工分的积攒。

说白了就是个时间差的游戏,难民们如今的状态处于没有财富的状态,林枫用自身和唐人的信用免费借给了他们一笔钱,也就是所谓的工分。

而商人们信任唐人,又想购买唐人的商品获利,就只能把这个时间差主动承担起来,用自己的商品来承担难民们没有钱财收益的这段时间的损失。

财富只要流通,这笔账就很容易通过运转来消弭和转移,只要唐人的信誉不丧失,这套玩法就可以一直运转下去,直到林枫主动取消这个玩法。

难民们看不懂这其中的操作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少,而且大部分人的心思还在生存的艰难中正常,跟本没心思去仔细思考。

可一直在街面上巡逻的杨勇却敏锐的意识到了这套操作的好处,最起码在他看来,那位林总督无非就是让人在本子上记录了他和他麾下士卒的名字,然后每个月给所有人记录一笔,通过这个账本和大印,他们就可以直接去购买东西,这可相当于所有士卒的薪水都由那位总督大人来发,他这种百户根本就没有了插手士卒军饷的机会。

问题是大家都不用再携带金钱出门,自然就不会给小偷机会,大家也不需要担心钱财丢失。

而购买东西的之后只需要提及自己的名字和编号信息,商人们那里就可以直接记账,在唐人老爷安排的账房监督下,双方修改一下工分记账本即可。

操作起来看似有些麻烦,但却实实在在的让很多人省去了不必要的开销,因为工分本身数量有限,记录工分的人和销账的人又是两伙人,彼此会监督,同时也会对恶意涨价的商家做出处罚,可以说百姓们反倒是可以用公平的价格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无形中就让很多百姓对这个做法非常支持。

袁崇焕也在研究这套玩法,但研究了几天他就放弃了,因为这套玩法的底色是大量账房以及监管,是说白了投入的人力根本就不是大明现有环境能够支持的。

甚至按照袁崇焕的估算,那些负责记录工分和销账的人就是一笔额外开销,这笔开销也就是在难民营地这种情况下可以暂时运行,一旦人数过多,成本就会高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市场逻辑准许存在的产物。

至于林枫为什么还能维持下这种行为,说穿了一方面是因为林枫有钱,有着财政院的救灾拨款,按照平均每个人30唐元的标准发放,林枫连10分之1可都还没有花出去,根本就不需要担心额外支出会把这个体系拖垮。

其次就是白天的市场结束后,到了黄昏时分,同样的位置还会点燃火把举办夜市,也可以说是宁远城如今的黑市。

这里是可以把工分兑换成碎银子或铜钱的,只不过完全就是个无管控的市场,一切交易全靠交易双方自愿。

这就相当于给了工分换钱一个口子,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工分无疑会出现溢价,这就意味着难民们可以更加确定工分的储备价值,而不是一口气全部兑换成物资或银钱,间接的就导致了不少工分储蓄在了账本之上,实际流通的工分就不会有想象中的那么夸张,实际在市场范围的工作人员也就不会有预想中的那么多。

何况这也是林枫的一次尝试,他希望培养大批量能写会算的基础人才,这些人会是未来大唐各个银行的基本工作人员,正式彭少杰急需的工具人,林枫已经和彭少杰说好了,一个人中介费至少2块钱,这部分成本靠着中介费就能赚回来。

至于会不会有人做假账,内外勾结让一些人无形中比别人多许多工分,林枫的应对其实也非常简单。

乔羽会不定期抽查和巡逻,发现一例百倍处罚,不打人不骂人,全家老少一起还债就行了。

每个难民获得的工分数量是有限的,所以交易量很小,监管也不是很困难,只需要盯着一些看起来就不太老实的人,短期内维持稳定基本没有问题,反正这制度也不是长久执行的,林枫只是需要稳定的难民愿意跟着去东港就行了,谁会在意这里面有没有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出大乱子就算胜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