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从成为魏征老师开始 > 第二百二十八章 科举

第二百二十八章 科举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从成为魏征老师开始!

第230章 科举(求订阅!)

“不是那种办法!”崔浩摆手道:“朝廷能解决纸张的问题吧?不用上等纸,只需普通纸。如果解决不了,我自己造纸也行。”

崔浩摸了摸下巴:“这也是一个大生意啊!”

李世民翻了一个白眼:“你已经够有钱的了,这个生意就留给朝廷吧。朝廷给你提供纸张。”

“不能贵!”崔浩认真道:“这是为了国脉,要让寒门买得起。”

“放心,薄利!”

看着崔浩有些怀疑的眼神,李世民怒了:“你这是什么眼神?朕难道不知道此事的重要?”

“行吧!”崔浩点点头,然后又低声嘟囔:“如果我发现纸张贵了,我就自己造纸。”

“你小子……”李世民手指虚点崔浩,气乐了。不过,随后神色却是认真了起来:“中则,如果你真的能够解决贵的问题,这天下寒门就有书可读了。”

“不错!陛下,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天下有志读书的寒门子弟读得起书。但这还远远不够。”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书中含义繁奥,这需要有老师教。朝廷虽然有太学,但也容纳不了多少学生。”

崔浩摇头道:“一个太学远远不够。而且陛下你有没有考虑过,即便是寒门弟子读书有成,如何进身为官?

现在的朝堂可是举荐制。”

李世民目光闪动,对于举荐制的弊端,李世民十分清楚。被举荐上来的大部分都是世家门阀子弟,剩下的少部分也都是投靠了世家门阀,或者当朝贵族。否则,世家门阀和当朝贵族为什么举荐你?

所以说,为官的规则还是掌握在世家门阀和贵族的手中,送到李世民面前的名单,都是世家门阀和贵族想给李世民看的,不想给他看的,李世民根本看不到。

李世民思索了片刻,心中突然一动,看向了崔浩:“中则,你可有开一个书院的想法?”

“没有!”崔浩将脑袋摇得像一个拨浪鼓。

“为何?”李世民急了:“以你的才学开一个书院绰绰有余,而且你就忍心将你的才学没有留下传承吗?你就忍心天下寒门无处读书吗?”

“不是!”崔浩一脸的为难:“臣肩膀小,扛不住那么大的责任。”

“能!”李世民肃然道:“能够写出《三字经》和《小石潭记》这种文章的人,你的才学扛得住这个责任。能够屡次给朕提出国策般建议,你的眼界扛得住这个责任,能够写出《陋室铭》,你的品质更是扛得住这个责任。

这大唐天下,你扛不住这份责任,还有谁扛得住?”

崔浩听得直掉鸡皮疙瘩,这李世民也太不要脸了,为了达到他的目的,真是放得下脸面,什么话都说得出口。

把我吹的……我都觉得天不生我崔中则,儒道万古如长夜了。

但!

论脸皮厚,我崔浩也不让他人!

崔浩的脸色更加地为难:“陛下,臣很忙的。臣还要管理工部……”

“那个工部侍郎,你就不要当了。”

啊?好你个李二,这就把老子罢官了!

李世民还理直气壮道:“反正中则你也不愿意当官,朕就满足你的心愿。以后你就好好开学院,当山长!”

“噗……”

崔浩差点儿一口老血喷出来。

论心黑,还是你李二。我崔中则甘拜下风。

“中则!”李世民又摆出一副苦口婆心,掏心挖肺的姿态:“我们是知己,你要帮朕。”

得!

崔浩觉得自己的姿态已经摆得差不多了,方才他和李世民言道,两个人是知己,这真的是僭越了。

你要和皇帝当知己?

莫不是失心疯了?

但是如今这知己两个字从李世民口中说出来,那就不一样了。

从崔浩口中说出来,就算时机掌握的对,李世民不怪罪崔浩,但是心中也会不以为然。很快就会忘记。但是从李世民口中说出,在李世民的心中就会留下一个知己的烙印。这个烙印会在今后的岁月里,影响到李世民对崔浩的态度。

这就足够了!

脸上便现出了无奈之色:“臣,遵旨。”

李世民心中大喜:“不谈什么遵旨,是你我知己联手做一番流芳百世的大事。”

“善!”崔浩精神一振:“就做一件大事!”

“哈哈哈……”君臣二人放声大笑。

笑过之后,君臣二人又严肃了起来:“陛下,臣开一个书院远远不够,这只是一个开始。”

“怎么说?”

“这依旧涉及到世家门阀的问题。就拿臣来说,我想臣写的那些文章,特别是在玲珑阁写的那几首诗,不是臣骄傲,应该有很多寒门子弟对臣向往。”

李世民笑道:“何止是向往,如果你现在开书院,我想会有很多寒门子弟上门求学。”

“嗯!他们前来臣的书院求学,一方面是看重臣的学问。另一方面更重要,他们把臣当作了进身之阶。他们相信,只要他们优秀,入了臣的眼,臣向陛下推举,陛下必定会封他们做官。所以,臣的书院,学生不会缺。”

“不错!”李世民点头。

崔浩又道:“臣是这样想的,前来书院学习的寒门子弟,他们还负责老师的责任。臣会收取一批适龄儿童,让这些寒门子弟担任老师。如此一届一届下去,臣的书院才不会断档。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读书人。”

“妙!”李世民大赞。

“但这就是问题。”

“为何?”李世民一愣。

“就拿臣来说,陛下对臣信任。臣开设书院,然后向陛下举荐一批一批官员,那么用不了十年,臣就会成为新一代世家门阀。如此,这权利依旧在世家门阀中流动,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李世民心中大为震动。

对啊!

朕给崔浩如此大的支持,他不断地举荐他的学生当官,很快在这朝堂上,他就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朝野有着极大的名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成为一个令人恐怖的门阀。这不禁令李世民心中生出了忌惮。

“所以,这不行!”崔浩以断然的语气道。

李世民心中一松。

朕没看错中则,中则既然肯现在就说出来,就是他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世家门阀。方才朕竟然怀疑中则……

真是心中有愧!

“想要朝堂不再受困于世家门阀,只有一个办法。”崔浩一字一顿道:“取消举荐制。”

“取消举荐制?”李世民神色一变:“朕也想,但行不通。朕处于这皇宫之中,没有举荐,如何得知谁是贤才?”

“科举!”

“科举?”李世民微微皱了一下眉头,然后摇头道:“没用,当初汉武帝刘彻搞过一次科举,隋文帝杨坚也办过科举。但是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依旧是通过世家门阀的举荐。这依旧没有脱离世家门阀的范畴。”

“臣说的科举与他们的不同。”

“哦?”李世民眸光闪亮:“说说!”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人力和物力,还有时间。短时间内,科举不可行。我们现在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科举做前期准备。

首先,臣开设一个学院,极为优秀的学生,臣会向陛下举荐为官。余下的学生,臣会让他们做老师。”

“你哪里需要那么多老师……”李世民神色一怔:“你是想要开更多的书院?”

“对,也不对!”崔浩摇头道:“是要开更多的书院,但不是臣开。”

“那是谁开?”

“是陛下!”

“朕?”

“对!在臣的设想中,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等级不同的书院。也鼓励私人开私塾。”

“不同的等级?”

“对!”崔浩起身,来到了书桌后坐下,李世民和李承乾紧随而至,在他的对面坐下。见到崔浩提起笔,此时书房内因为君臣对话,崔浩早就将丫鬟打发了出去。李承乾立刻起身为崔浩研磨。崔浩铺开纸张,提笔蘸墨,在纸张上写下了殿试,会试,乡试,院试,府试,县试。放下笔道:

“这就是六个等级。我们先从县试说起。县试是最低等级的考试。针对的都是初学者,所以几乎都是孩童,当然几十岁的人愿意学习,也可以参加。但毕竟是初学者,肯定孩童居多。所以,臣称之为童子试。但是初学者现在也许还少,但是将来必定人数众多,所以县试就是要淘汰一批人。

可是,县很多,而且每个县的学生水平也良莠不齐。所以接下来要在一府之内的各县通过考试的学生集中到一府之中,从各县中通过县试的学生中再次选拔。而通过府试的学生,才算是真正通过最低等级的考试。通过的学生,臣称之为童生。”

“府试之后才是童生,那县试呢?”李承乾问道。

“臣将其成为预童生,也就是预备童生的意思。预备童生就是先从各县选拔优秀者,而府试就是从让这些各县的优秀者比拼,再选择出更加优秀者。我们可以制定一个名额制度。每个县给多少名额,然后这些预童生参加府试,每个府再给多少名额。脱颖而出获得这些名额的就是童生。”

“妙!”李世民不由抚掌:“如此在最底层就筛选出各府的优秀者。那接下来是不是就要各府的优秀者之间的比拼?”

“对!”崔浩点头道:“先不说那个,先说县试和府试。想要拥有参加县试和府试的学生,就要有足够的书院。”

李世民的神色变得凝重,他自然知道大唐有多少个县,每个县都开办一个学院,这是一笔庞大的财力。

崔浩指着县试两个字道:“最理想的状况,是每个县都要设立一个学院,臣称之为县学。当然,对于一些大县,恐怕一个县学容纳不了本县的那么多学生。而且还有着很多人不愿意去县学。比如那些世家门阀,他们本身就有族学。所以我们鼓励私塾。比如有些寒门读书人,没有取得功名,但也有些才学,虽然才学不足以为官,但是给初学者启蒙,却绰绰有余。他们就可以开设一个小型的私塾,一方面能够普及教育,为县试提供考生。另一方面,也能够从学生那里收取一些束修,维持生计。”

“嗯,这个好!”李世民含笑点头。

“这些童生参加院试,院试便是将我们大唐十道中的每一道中各府的童生汇聚一处进行考核。给予每道一定的名额,比如说,我们给五十个名额,那么获得前五十名的学生,就是通过了院试,这些学生,称之为秀才。县试,府试和院试的第一名,臣都称之为案首。”

李世民点头道:“秀才秀才,基本上已经可以算是人才了。县试,府试和院试,便已经淘汰了大多数的读书人了。那接下来的乡试,会试和殿试竞争得将会更加激烈,能够最终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读书人,必定是人中龙凤啊。中则,你这是大浪淘沙啊!”

“对!只有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国家需要的也正是这种人才。”

李世民感慨道:“善!中则,你继续说。”

“接下来便是乡试,朝廷给与各道一定的名额,从这些秀才中再优选出一批人。这一批通过考核的读书人,臣称之为举人。第一名,臣称之为解元。

然后是会试,会试便是大唐十道中每道的举人汇聚长安,参加考试。朝廷制定录取名额。通过会试,获得名额的读书人,臣称之为进士。第一名臣称之为会元。

最后便是殿试,这些进士在皇宫内考试,由陛下亲自出题,亲自监考。有两种方式提供给陛下。

一种,是这些进士不管殿试考的如何,都可以当官,不再有淘汰的人。殿试只是给这些进士排一个名次。然后按照名次,由朝堂来分配他们将来担任何种官职。

另一种,便是在殿试也要淘汰一批人。”

李世民立刻摆手道:“朕现在非常需要人才,这殿试就不要再淘汰了吧?”

“这由陛下圣裁。”

李世民大手一挥:“那就不淘汰。”

崔浩笑了笑:“那就不淘汰。名次臣也想好了。殿试头名就叫状元。”

ps:求订阅,推荐票,月票!求支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