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王莽篡政3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朝旧事!
王莽一步步靠近皇帝宝座,这个时候,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相信,他会让孺子婴顺利登位。
现在王莽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改朝换代做着最后的准备。
早在多年前,王莽的心中就深藏着一个惊天动地的理想。
这个理想推着他一路前行,最终一步步走到大司马,首辅,安汉公,摄皇帝的位置。
改朝换代并非他当年的理想,但却是他实现个人理想的一个副产品,多年以前,他自己肯定没有想到会走到这一步,如今走到了,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成章,水到渠成。
他是个绝对儒家的人。
儒家的人都有一个治世之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人的终极目标。
他年轻的时候,审视这个国家,已是病入膏肓之色,皇帝昏庸,群小弄权,官吏□□,百姓困顿,如不施行革新,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完蛋。
因此,他不择手段地攫取权力,起起伏伏,看到了权力的恐怖,他学会了玩弄权术,拉拢强大的势力,打击顽抗的政敌,清除一切潜在的对手。
做完这一切,他便开始缓慢的施行自己的改革计划。
计划的背景是王莽认为现在礼崩乐坏,必须恢复西周之时的礼制,才能真正地政通人和。
所以,他的所有改革手段都是来源于书本,来源于礼制。
他在大权初掌之时,提出了改革官制及官名的想法。
因为不触及根本,所以这一项提议也很快得到了落实,如在中央官职中,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改大理为作士,太常为秩宗,大鸿胪为典乐,少府为共工,水衡都尉为予虞,光禄勋为司中,太仆为太御,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地方官职的名称也多有改动: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等等。
作士,秩宗,予虞,真不知改的是什么玩意儿!
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等等。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改革官制也就是换个名,多增加些人而已,对老百姓生活影响不大。
但王莽连地名都改,就让老百姓摸不着北了,如他把原长安分为前辉光后承烈二郡,别说老百姓了,连当官的,读书人都搞不清楚,最后麻烦的还是王莽自己,在后来的诏书中不得不注明原来的地名。
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下了道更猛的“药”。
他下诏改革币制,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错刀,值五千;契刀,值五百;大钱,值五十。
此举如重磅炸弹迅速地在社会上掀起波澜,这种随意铸币的行为放在现在,那就是滥发钞票,导致巨大的通货膨胀,无疑是增加老百姓负担的措施。
所以,王莽改革币制的效果很不好。
王莽一生有四次改革币制,居摄二年只是个开始,之后的改革都是他改朝换代以后了,属于“新公司”的大事表,此不赘述。
居摄二年(公元7年),王莽的野心终于激起了一些老势力的义愤。
前丞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首先起兵□□王莽,之后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信弟武平侯刘璜也紧随其后。
讨莽军传檄天下:“莽鸩杀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今天子已立,共行天罚!”众人推举刘信为天子,向长安扑去。
一时间,举国震动,响应者络绎不绝,茂陵至汧县沿途二十三县的盗贼蜂起,纷纷自称将军,与朝廷作对。如此声势下,讨莽军迅速聚兵十万。
关东附近,乱成了一团。
身居长安的王莽听闻,一时之间慌了神,寝食难安。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调兵□□,而是抱着两岁的孺子婴在太庙中祈祷,要不是心腹提醒,他估计打算一直祈祷下去。
讨莽军声势极大,王莽终于意识到祈祷不可能消除叛军,便回过神来,把自己的心腹们召来,点将调兵。
还别说,王莽帐下经过多年的刻意延揽,可为将者也是济济一堂。
成武侯孙建,成都侯王邑,明义侯王骏,校尉王况,忠孝侯刘宏为建威侯王昌,震羌侯窦况,七人各自带兵出关,前往□□。
同时,王莽派出强将加强函谷关,武关的防守。
朝廷的正规军凭借武器,粮草等方面的优势,迅速地占住优势,同年十二月,翟义等人的讨莽军便宣告失败。
翟义刘信的起兵令王莽意识到了必须加快改朝换代的步伐,否则像这样借着“名不正,言不顺”反对他的人会越来越多。
王莽单纯的认为,只要自己成为真正的天子,所有人都会拜服在他的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