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朕的大秦要亡了! > 朕的大秦要亡了! 第167节

朕的大秦要亡了! 第167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朕的大秦要亡了!!

张芽忙认错,心头却泛起喜意来。

太子泩咳嗽一声,道:“那什么……就热盏蛋花汤来。”

张婆惶恐道:“我这就去……”

张芽忙道:“奶奶,你忙什么?叫二丫那死丫头出来做事——一天天闲在家里,也不知忙些什么!”

里屋二丫早端了热腾腾的蛋花汤出来,走路带风似得上前来,把碗往案几上用力一搁,笑叫道:“好,倒是我一天天在家闲着?今日殿下来了,且叫殿下来评评理……”

未知太子泩如何评这理,张芽与二丫避着人对视一眼,却是知道此事有门!

吕雉的信送到赵国,张耳主动坐上了来咸阳的囚车。

倒不是吕雉的信真有这么大力量。

而是整个帝国的北境,除了赵国,都已经归属中央。匈奴又已经与秦朝和亲。可以说张耳是被四面包围了。

张耳的儿子张敖还被扣在了咸阳。

不是每个人都能毫不在乎子女死活的。

至少张耳在乎,而张耳的妻子王氏更是在乎。

张耳能发家,也多亏娘家富足的妻子支持。而四面被围,张耳身边人也没了斗志,比如辩士蒯彻就已经劝过张耳主动投降了。

在三方攻略下,张耳无奈,流着泪坐上了去往咸阳的囚车。

王氏陪着他,劝道:“谋反之事,本就不实。咱们到了咸阳,分说明白,就算做不得王,至少性命无忧,也救得我们儿子——你为何流泪呢?”

张耳沉默不答。

王氏又道:“况且还有汉王太后的允诺,若是皇帝行不义之举,你与汉王的旧臣都不会坐视不理的!你为何一直流泪呢?”

直到入了咸阳,在牢中见到前来赦免他们的萧何,张耳才说出了自己为何流泪。

萧何因为与张耳的旧交,是奉了皇帝的命令,来赦免张耳等人,安抚人心的。

萧何道:“兄长不需多虑,陛下封您为侯爵,权势财富,无所侵夺。如果兄长愿意,似我一般,在朝中为官,经营天下,也能一展抱负啊!”

张耳泪已流干,只干涩道:“萧少府,你虽然位列九卿,看似是高官显贵——可是你手中又有多少权力呢?在我看来,你每日殚精竭虑处理政务,与蒙着眼睛推磨的奴隶又有什么区别?而现在,我从王变成奴隶,你却要我为之庆幸么?”

萧何被他问住,竟然仓皇不能回答。

第178章

张耳的话, 萧何不敢隐瞒, 如实汇报给皇帝。

胡亥听完, 哑然失笑,沉思片刻,低声道:“他很不必如此不甘。朕以一人奉天下,而非以天下奉一人。若照他所说,朕也不过是万民之奴罢了。”

萧何心中那被张耳问出来的仓皇渐渐褪去。

胡亥又道:“他有此语, 可见境界平平,做赵王之时, 也不过把封地作为私产, 把境内黔首作为牛马罢了。如今削去他的王位,改封为侯爵, 才算是相宜。”他笑望着萧何,赞许道:“若以功绩而论,张耳犹在你之下。你封侯千户, 这张耳也封千户,倒是他占了便宜。”

萧何忙道:“臣岂敢与他相提并论。”

胡亥微笑,知道萧何一向谨慎小心,便也不再多言。

人活在世上,如意之事与不如意之事总是相伴而来。

政务上兵不血刃夺了张耳王权,彻底解决了北境问题, 胡亥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听说太子从民间带回来一位女子。

胡亥对于女子来自宫廷还是民间倒是没有看法,但是太子泩的举动叫他很不喜欢。

虽然如今太子妃有孕, 太子会另有人服侍,是符合礼仪的事情。

就算是吕雉在旁边,也不好说什么。

可是由宫里管事的人安排下的,和由太子自己出去主动领回来的,到底不一样。

“哦?是张伯的孙女?”胡亥听赵高绘声绘色讲完太子这段桃色故事,得知故事另一位主人公身份,有点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太子泩大体还是守礼的,就算出宫,也是往亲近人家去,去往张伯家,偶遇了适龄貌美女子,一时意动,倒也合情合理。

既然做出了事情,那张伯孙女也是正经人家的清白女儿,自然不好不给名分,也就带回了宫中来。

赵高见皇帝面色不悦,小心笑道:“陛下,其实照臣看来,太子殿下这事儿做得还是很有担当的——明知会惹您不悦,还是给了人家名份,总没有委屈了张家女儿……”

“哼,你还帮他说话?”胡亥冷声道:“他倒是没委屈了张家女儿,但是却叫太子妃心里不舒服了。女儿心里委屈,汉王后难道会不知道?”

若是平常人家的女儿也就罢了,以太子妃的大度,未必会计较,却偏还是张伯孙女。

张伯一家也算是救太子于危难之中过,只这情分就不比寻常。

赵高赔笑道:“其实太子殿下也知所做不妥,听说这两日都在给太子妃赔罪了……殿下毕竟年纪还轻,又整日跟着老师学些书本上的文章,即便是叔孙通这样的老师,那见识也是万万比不上您的啊!太子殿下由他教出来,又如何能像您看得这般远,想得这般深呢?”他感到皇帝的目光就定在自己脑门上,越发笑出褶子来,柔声细语道:“陛下,您是最圣明的——这师父不行,可不能赖学生啊!”

胡亥失笑,道:“绕了半天,你就是要说叔孙通不行呗?”

“哟,可不敢这么说!”赵高夸张道:“毕竟,谁做老师,都比不得陛下您呐!”

胡亥以竹简轻敲着赵高脑袋,无奈道:“你啊!你啊!叔孙通学问是极好的,你不要整天不服气人家。”然而他不得不承认赵高的话有道理,他是皇帝,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将来也要做皇帝,帝王心术是叔孙通不了解——即使了解也不敢教给太子的。

胡亥起身踱步,呆着脸想了想,道:“太子如今也是快做父亲的人了——朕没想到,他每日除了学习功课之外,还有闲暇去民间猎艳。倒是也到了时候,该叫他熟悉下政务了……”

于是下旨,叫太子泩半日学功课,半日跟随他熟悉政务。

太子泩在张伯家,一时把持不住,与二丫做出事来,于情于理,都得把人领回宫中。

次日回宫,陪伴太子泩出来的蒙氏阿南特意拦着张芽。

“这次的事,是你安排的?”阿南径直问道。

张芽还陷在事情成了的喜悦中,轻飘飘中忽然被阿南一问,没能掩饰好第一反应,慌乱了一瞬,才道:“安排什么?”

阿南只看着他。阿南与太子泩不同,他是局外人,早已从戏中人不够纯熟的演技中看出了端倪。

两人都明白,张芽的第一反应已经出卖了他。

张芽忙拉住阿南,低声急切道:“好弟弟,这事儿我也真是没办法——家里丫头心大……”

阿南道:“我先来找你问,就没打算为难你。”

张芽松了口气,瞅着他,小心翼翼道:“这事儿——你还没跟殿下说?”

阿南平素看起来活泛,其实骨子里却继承了方氏的正直,道:“我自然会告诉殿下。”

张芽脸上血色尽失,知道阿南是一口唾沫一个钉的性子,只得道:“好,不用你说,我自己跟殿下说——只是,如今我妹妹已经委身于殿下,就算要说,也得等我妹妹有个归宿?”

阿南思量着,缓慢得点了点头。

太子泩领了新人回宫,自知理亏,去跟鲁元赔罪。

鲁元得知消息后,是心中发闷,腹中坠坠的,不痛却很不舒服。然而见了太子泩,鲁元仍是微笑道:“殿下有什么对不住我的?张家曾救陛下于危难之中,是您的恩人,自然也就是我的恩人。张家妹妹入宫来,既是我的妹妹,也是我的恩人。您放心就是了。”

太子泩毕竟还是年少,根本不懂女人心思,闻言喜道:“我就说你是最懂事宽厚的——阿南还说你要生气。二丫——就是张家妹妹,是个最质朴的民间女子,你们一定能相处得来!”

鲁元微笑点头,应付过去,送太子泩走后,脸上的笑容便渐渐落寞下去。

汉王后送来的婆子附耳道:“王后说了,您若是不喜新人……”

鲁元垂眸,轻声道:“她若果真是个质朴民间女子,倒也不必把事做绝。”她抚着自己小腹,轻叹道:“他身边终归是要有别人的。且看看。”

太子泩过了太子妃这一关,却始终忐忑于父皇的反应。

谁知道等了半天,并无申饬,反倒叫他入了预政。

从此往后,皇帝与重臣议事,他也可以在旁听着、甚至参与议论了。

章台殿上,左首第一的位子前又加了一个位子,这便是太子泩的所在——皇帝之下,众臣之上。

太子泩参加预政第一日,胡亥笑着向众臣介绍道:“诸位想必都见过朕的儿子——他一向只在学问上用心,竟是丝毫不懂这些政务上的关节,日后,还要仰赖诸君相助了。”

平心而论,太子泩敏而好学。

只在学习知识这一块,胡亥对他还是满意的。

太子泩与李斯冯劫等人见礼,看起来也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

太子泩参与的第一桩政务,便是张耳谋反案的审理。

其实张耳一案,基本已经处理到尾声了。

这谋反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虽然张耳一直没有彻底臣服,甚至可以说是有反心,但是他也的确还没露出谋反的迹象。

所谓论迹不论心,真从证据上去审理,张耳的罪名是站不稳的。

太子泩不傻,甚至还很聪慧,翻阅卷宗,便觉张耳这罪名不实,然而看看左右,李斯冯劫等人,都都是确信不疑的模样,言辞凿凿在讨论着该给张耳改封为什么侯爵了。

“太子有话要说?”胡亥留意到太子泩皱起的眉头和犹疑的目光。

太子泩却也有谨慎的一面,初入预政,不愿冒然与众人冲撞,只道:“儿臣先听诸位大人的见解。”

胡亥点头,不去管他。

太子泩翻到最后,自然看到了张耳对萧何所说的话,内心震动,“以九卿高官,也不过是推磨的奴隶——这张耳心气眼界倒是高。”

而胡亥后来回答萧何的话,也记录在卷宗最后。

“朕以一人奉天下,而非以天下奉一人。”

太子泩内心溢出一丝冷笑——皇帝当真虚伪到了极点!

他环顾左右,却见众臣都坐在皇帝之下,一脸肃穆等待皇帝的指令。

忽然,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涌上了太子泩的脑海。

若父皇果真只是个虚伪小人——为什么这些智多近妖的臣子们在他面前,都温顺如羔羊?

太子泩坐在底下首位,仰望着高台上的皇帝,剥除了父子的身份再去看至高无上的皇帝——

他犹记得流落民间,寄居张伯家的日子,那时候,坐在上首的男子是如何从流亡之地杀回这宝座之上的呢?

正当盛年的男子端坐高台,眉间有浅浅的褶皱,俯视的目光却如两束强光,扫来便能照见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太子泩对上胡亥的目光,忽然心头惊跳,垂下眼睛,定定神才觉出手心湿滑——竟然出汗了。

“对张耳的处置,太子以为可算得宜?”到了最后,胡亥总是要考一考接班人的。

太子泩起身,舔了舔发干的唇,各种念头左冲右突,最后却是道:“儿臣以为……张耳封侯,归咸阳,乃是适得其所。众臣所拟,父皇所准,儿臣无异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