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猎户 > 第188章 郑家

第188章 郑家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猎户!

第188章 郑家

“岭南那地方,简直不是人呆的,比江南一带,更让人受不了,道路难行,杂草比人还高,根本就没有道路,而且还非常潮湿,闷热。

你知不知道,去岭南的人,很容易就水土不服,我拉肚子,拉了好几天,差点就交代在那里。”郑经吐槽道。

南方和北方不一样,南方湿热多雨,植物生长更加茂盛,生长速度也更快。

这年月,人烟稀少,路上自然没有多少人走动,除了村落附近,其它地方,即便有道路,用不了几个月,就被杂草淹没,所以就和没有道路一样。

其实以前秦岭里面的人也差不多,一个月才从村子,集体去镇上一趟,同样没有道路,只能选择浅草地方行走。

如果距离不算太远,这样行走还没有问题,距离远了,那就非常吃力。

整个天下都差不多,也就城池附近以及官道,走的人多,泥土被踏结实,杂草不容易长出来,才比较好走。

“南方确实如此,岭南人烟稀少,很多人生活在山里,想要做生意,可没那么容易。”文林点点头说道。

“我也是去了才知道啊,没有十年经营,没有熟人引领,想要在那边赚钱,根本不可能,听说有的商队过去,最后连人都消失了。”郑经大倒苦水,郁闷的一口干了杯中酒。

“那你说还要去?”

“我又不去岭南,只是去淮南,做一个中间人,赚一点小钱。”郑经解释道。

“其实去岭南,也未必不能赚钱。”文林思索着说道。

如今岭南是个啥情况,文林并不清楚,不过财路肯定是有的,毕竟那边气候好,物产丰富。

海盐是一种产出,不过这需要人和地方,没有亲自去,文林也不好说,他以前去过盐场参观,所以记得不少晒盐的流程和方式。

海盐并不是说大海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不同的地方,盐份浓度不一样,所以要选择盐分浓度高的地方。

“什么财路?”郑经兴奋的问道。

好好的一个翩翩公子,居然变成了财迷,文林暗自感叹,这都是自己造的孽。

晒盐这个技术,当然不会告诉郑经,文林思索着说道:“岭南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最适合种植,我记得那边有三季稻…”

“三季稻!”郑经一声惊呼,猛的站起,面前的酒杯都打翻了。

“你说三季稻是啥意思?”郑经死死的看着文林问道,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就是字面意思,一年可以成熟三季的水稻!”文林点点头,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如此天大的事情,我怎么没听说过?”冷静下来,郑经皱着眉头,冥思苦想,确实没有听说,这才问道。

“在岭南更远一些的地方,不用怀疑,我很肯定这是真的,虽然那稻谷和小米差不多,但确实能一年三熟,放到岭南,也能一年两熟。”文林说道,这是后世人尽皆知的事情,他当然不会弄错。

培养良种或者杂交,他没有那个能力,也就只有两季稻,能够增加中原百姓的粮食产量。

现在无论是水稻,还是小麦,颗粒都要比穿越前见到的小,文林知道,这是本地品种的限制,只有用不同地方的种子混合种植,才能改变它的基因,成为优良的品种。

但是说来简单,做起来困难无比,必须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数不胜数的植株中找到变异的,然后再培养几季,确定它的基因已经稳定,才能作为种子推广。

这种事情,文林不用想也知道,自己绝对无法完成,如果郑家愿意用他们的力量来完成这件事,那就再好不过了。

不奢望他们能做到多好,只要有一点点进步,对于中原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在哪里?莫非是在大海深处?”郑经又是激动,又是期待的问道。

“并不在大海深处,不过也需要船只,如果伱能想办法弄出大海船,我不但可以让你弄回多季稻,还能让你发大财,我知道有一个地方,有如今中原这么大,上面没有人,数不胜数的野生动物生活在上面。还有一个地方,长着无数的香料,只要去采集就是了。”文林诱惑道。

“这种事情,你怎么不告诉皇帝?如果他知道,不就可以派五牙战舰出海了?”郑经迟疑了一下问道,并不是说他不相信文林,只是觉得很不理解,这种事情,明明告诉皇帝,对文林利益更大。

“原因有三个!第一,对陛下来说,这是捕风捉影的事情,即便他相信我,也不会安排多少人来处理,而且其他人没有你熟悉。

第二个原因就是五牙战舰并不适合大海航行,战舰太高,遇到海上的风浪,很容易就翻了。

至于第三个原因,就是你们郑家。”文林解释道。

看着侃侃而谈的文林,郑经还以为他早就考虑好了,也认同他的说法,其实他并不知道,文林这也是临时起意。

告诉李世民,刚才他也想过,他并不担心李世民不相信,从而不安排人去做这件事,反而李世民会很相信,最终会把任务安在他头上。

这年月,海上风险很大,陆地上也不安全说不定被草丛毒蛇咬一口就没了。

在山里生活了这么久,文林很清楚野外的可怕,比沙场厮杀更可怕,战场上还能骑马逃跑,意外状况则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这种危险的事情,还是交给别人去做。

郑家即便拿回种子,最后受益的也是中原百姓,自己需要的也不会短缺,再和李世民说一声,功劳也有了,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出海呢。

至于澳洲那里,文林才不知道是啥样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给郑家画一个大饼。

“和我们郑家有关?”郑经迷惑的问道。

“没错,我有一个办法,可以改良种子,包括小麦,水稻,让它们产量更高,但是需要一个有大量土地,人力,还有读书人去完善,思来想去,也只有世家才能做到,所以想和你合作。”文林继续说道。

“改良种子?这事不也可以交给皇帝吗?”郑经又问道。

“当然可以,但是陛下不可能亲自来做这事,最后是交给某一个或者几个官员,你觉得是官员会认真去做吗?这事可不是短时间就能见到成效的。”

这就是工人和老板的区别,工人能不偷懒,老板已经谢天谢地,指望他们拼命一般去干活。

因为是自己的生意,当老板的绝对尽心尽力,这个道理很简单,郑经一下就想到了。

“嗯,你也有人手啊?怎自己弄?”郑经疑惑的问道。

“我们村没有读书人,做这种事情不行,每天或者一段时间,就得记录数据,总不能画图吧,就算画图,又有谁知道意思了?”文林摊开双手,一脸无奈的说道。

郑经一听,顿时露出一个笑脸,心里也升起一股自豪感,要说读书人,除了朝廷,就只有各大世家最多。

作为世家之人,读书是必须的,那怕是庶子,也要读书,为了名声,世家的私塾,还会招一些佃户,下人的儿子。

这种方式,不但能收买人心,增加名声,而且私塾教出的孩子,将来可以去主家各处操持生意,做一个管事。

如果真的像文林说的那样,这事对郑家来说,就非常重要,一来郑家可以立下大功,改变目前有些不利的局势,二来名声会变得很大,整个天下的人,都要承情,都欠他们郑家一个大人情。

粮食种子是朝廷的,但是香料,大岛上的资产,可就属于郑家私人的东西了。

“需要我们怎么做,你给我说一下,我回去好说服其他人。”郑经问道。

“其实很简单,收集种子,然后种下去,让人带着经验丰富老农,观察长势,找到长势最好的,收割的时候,单独收割,挑选最好的作为种子。

这就是过程,然后就是不断循环,这是一个可以做为传家的事业,可以几代人一直做下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良种。”文林讲解道。

听着不麻烦,郑经一下就懂了,只是在心里一想,他就觉得热血上头,呼吸都变粗了。

“当然!无论是种植还是收割,甚至除草,都要做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不断改进,所以这不但需要读书人,还要多几个人分别做记录,这才不会出错。”文林继续说道。

郑经认真的听着,不断的点头,他生怕一不小心,就把文林说的话忘了一点。

“你放心!我敢肯定!家里一定会同意这事的,不过以后你可得指点一下,哪里有没有做到的地方。”郑经压制着兴奋的神色说道。

“放心好了!”文林笑着点点头道。

郑经已经没有心思喝酒,立即就向文林辞别。

回到家里,先把事情给他父亲说了一遍,两人商量之后,就去了主家。

当天晚上,在长安的郑家人,都聚在了一起。

“事情就是这样,请诸位叔伯定夺。”

“你们怎么看?”书房里面沉默了好一阵,最上首的男子,环顾左右开口问道。

“文贤睿此人,我也知道,但是我不明白,他为何不把这个消息,告诉陛下,反而要告诉我们郑家。”郑仁泰说道。

郑仁泰是以前秦王府的人,玄武门事件,他就是跟随李世民动手的人之一。也是在李世民继位之后,郑家其他几房,才邀请他回来。

这是世家最擅长的,多方下注,只要成功,就有不菲的收获,而且不会因为某一人而让全族灭亡。

李世民继位,事态明朗,自然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过。

郑经又急忙解释了一下文林的用意和原因。

“堂兄!你觉得呢?”最上首的男子转头问道。

“我觉得可行!”

最上面两人,是如今郑家官职最高,身份也是长安最高的。

左为尊,左上首男子是太常卿郑元寿,前朝文城郡守,大将军。

右边是他的堂兄岐州刺史,荥阳郡公郑善果。

李世民继位半年,大胜突厥,如今算是坐稳了,所以他要把一些有能力,或者以前流放的官员调回长安,也要把一些人外放。

郑善果随遇另外一种情况,他的刺史要换一个地方做,这是李世民的手段,要让一部分官员,离开他熟悉的地方,

这样一来,这些官员,又会消停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地方。

“我觉得也行,反正不过是一些佃户和土地,安排几个人去管理就是了,都是种地,并没有损失。”郑仁基附和道。

“我觉得也行!”

“船呢?没有船怎么出海?而且岛屿在哪都不知道,万一出了事情,损失就大了。”郑仁泰问道。

“仁泰你去借几个水师的人,船去江南顾家买,再借点水手,文贤睿那里,小经回复他一下,问清楚一点。”郑元寿说道。

“也行,水师现在一直闲着,我去要几个人还是没有问题的。”郑仁泰点点头道。

“是,大伯!我明白。”

“仁基,我记得你两个儿子还没有出仕,是吗?”郑善果问道。

“是的,长子刚刚及冠,老二才十六。”

长安城西不是还有百亩地嘛,就交给他们兄弟带人打理,有不懂的就去请教文贤睿。”郑善果说道。

“好的!我会教他们做好。”

“这也是一种历练,真要成了,你们这一支,以后就是郑家最坚强的靠山。”郑善果说道。

“我明白,多谢大兄。”郑仁基感激的说道,受到郑观音的影响,他这半年可是过得提心吊胆的。

“这事对我们郑家,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如同文贤睿所言,能不断改进,以后郑家地位,如同孔家,将不可动摇。在没有成功之前,严禁外泄,违者逐出家族。”郑元寿严肃的说道。

众人面容肃然,齐声应“是!”

经过多年发展,大家族都有好几支,零零散散的更不用说,但是大家都认一个东西,族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