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徐阶初现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大明改稻为桑!
“驾!”十几名缇骑各自背着一个套筒,里面装着第二期《大明时报》的模板,出了京师城门,便向着南京和十三个布政使司而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明代有两京十三省的说法,但有明一代并没有设立行省制度,改而用承宣布政使司代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计有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十三个布政使司,再加上京师(北直隶)和南京(南直隶)等二京,即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
出于习惯的原因,一些场合下还是会使用两京十三省的说法,毕竟明代的布政使司和元朝相应的行省在区划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七天后,南京街头上,一名中等身材,皮肤微白的青年挤进喧闹的人群,掏出五十文钱,抢到了一份《大明时报》。
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寻了一处清静的酒楼坐下,并向小二要了一壶清茶,这才开始看起来。
不同于南京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看报纸,他已经是第二次看到报纸了,虽然第一期报纸只在京师里发布,但一些好事者仍从京师里捎带了许多份回来。
青年所在的书院里就有一位富家子弟花大价钱从京师带回来一份,这是因为传言明年的科举考试试题很有可能会从这份报纸中挑选,皇帝借此希望天下的读书人多关注时事,而不是整日闭门读书,读成书呆子!
青年首先翻开第一页,标题是“高压反腐持续推进:工部侍郎徐薄抄家记!”
再看内容,嗯?怎么全是大白话!
青年有些奇怪,不是应该要用“之乎者也”这类的句子吗?
青年转头看向四周,除了一些读书人皱眉,感觉不习惯以外,那些哪怕是只认识几个字的平民老百姓此刻也是看得津津有味。
为啥?
因为编写这份报纸的人生怕读者不认识字,还特意在主版的中央加了一幅连环画,只有四个场景,但把整件事描绘得特别清楚。
一名容貌坚毅的清官带人砸开贪官的府门,贪官面对的清官的指控拼死抵赖,锦衣卫军士抄家抄出无数的金银财宝,贪官夫妇戴着枷锁留下悔恨的泪水!
说实话,这期报纸最难的就是这四幅简笔画不好印刷上去,朱厚熜让吕芳找来许多印刷匠和画匠,反复试验,最后才克服了印刷图画的技术。
方法就是就是把这四幅画等同于四个大字来印刷,但由于曲线太多,加之挨得太近,好几次实验下来,印刷得到的都是一整块的黑墨。
印刷匠和画匠们没日没夜的试验了许多次,经过替换材料和改进技术手段,最终才得以实现目标,把四幅连环画较为清晰地烙印下来。
看着所有人都看得津津有味,青年隐有所悟,这恐怕才是办报之人的良苦用心所在,一种观点只有广为传播让所有人都知道才有价值,敝扫自珍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不同于平头老百姓识字不多,只能看个大概,青年只一眼便将整件事都看了明白。
左佥都御史张璁奉旨查抄工部侍郎徐薄府宅,共查获银子一百五十四万两之多,徐薄罪大恶极,已交三法司会审,待详查后便开刀问斩!
一百五十四万两?青年捏紧了拳头,这些个误国误民的国贼大贪都该杀!
至于张璁,青年已经将这个名字牢牢记进了心里,一同记进心里的还有那个清正而坚毅的简笔画像!
这才是值得自己追随的前辈高人!
在文章末尾,还有皇帝的御批,他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构建不能腐不敢腐的官场氛围。
这番话虽然有些直白,但逻辑却非常清晰。
据说当今皇上只有十六岁,比青年都还要小三岁,想不到却有这种见识,青年当即有些羞愧,他只不过在老家松江府有些名声就开始沾沾自喜,却没想到天外有天。
第二版则是鞑靼南下叩关被大同总兵击退的消息,双方互有死伤,新任的兵部尚书王守仁表示,九边守备疲敝,欠饷欠粮已成常态,军户逃亡甚多,呼吁朝廷及早采取措施,尽可能增大军事支出,改变长久以来被动防御的局面。
前面是工部侍郎贪污了一百五十四万两银子,后面是为国戍边的将士缺衣少食,怎能不让人为之触动!
青年翻到下一页,标题是河南、湖广旱灾持续扩大,部分府县粮食绝收。
文章透露,自今年春种以来,河南、湖广就滴雨未下,部分府县粮食绝收已成定局,文章强调两处布政使司要做好赈灾放粮工作,避免出现大规模流民,朝廷已经在酝酿两地的巡抚人选,户部则是在紧急调拨粮食。
多事之秋啊!青年叹道,第二版和第三版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又继续往下翻,来到第四版,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个个招贴广告:
巨富钱庄:您存银子的第一选择!
锦绣布行:买布匹做衣服,就找锦绣商行,我们免费提供一条龙服务哦!
食客来酒楼: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
都什么乱七八糟的,青年一阵无语,不过当他看到第四版最后面的留语,就突然明白过来了。
“欲订制招贴位者,请提前联系最近报纸售卖处,一张三千两!”
竟然还有这种操作?鬼才,真是鬼才!青年连连叹道。
此时青年胸中的压抑之感已经一扫而空,他顿觉心胸宽阔不少,当即将报纸卷起,起身向外而去。
此时坐在青年不远处的两名士子互相道,“刚才那人你认识吗?”
另一人回道,“怎么可能不认识,他就是徐阶徐子升,松江府的大才,据说是明年科举考试的一匹黑马!”
“哦?想不到他就是徐阶,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那人叹道,徐阶的名声在南京可是大得很,不仅是因为徐阶自幼便有神童之名,更重要的徐阶交游广泛,与周边的大才都有诗文唱和,再加上他的老师曾夸赞他有宰辅之才,因此凡是南京的士子都听说过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