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头脑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一品奸商!
马车驶入邓宅,邓鼎城下车伸了个懒腰:“早些睡吧,车上你说的那些话,我会认真考虑的。”
邓源恭恭敬敬地答道:“父亲您也早些休息。”
邓鼎城正要举步去正房,邓源见四下无人,忽然又出言问道:“爹,孩儿还有个疑问。”
邓鼎城诧异地回身看他:“何事?”
邓源压低声音道:“您说用人要用人之所长,那么您用孙茂卿为三掌柜,是不是在用其所长的时候,也在用其所短?”
邓鼎城来了兴趣:“怎么叫用其所短?”
“孙掌柜没有单独主持过一个店面,这是他的短处。而您用他做三掌柜,专管账务和产业,算得格外的知遇之恩吧?这么一来,他会对您感恩戴德,不会生出二心;而他的短板,这辈子估计也就没机会再补齐了,也就断了他另攀高枝去其他分号的念想,是吧?”
方才邓鼎城说到孙茂卿将来也许会有机会去总号的账房,但那无疑是他给下属画的一个大饼。去总号?倒也不是不可能,但得有人替他说话才行。而邓源看得出来,眼下孙茂卿最大的靠山恰好是邓鼎城,可邓鼎城会放他走么?
邓鼎城眼中精光一闪,旋即笑道:“偏就你心眼子多!”一转身,头也不回地迈步进了正房。
邓源看着老爹的背影,轻轻舒了一口气,轻快地回了自己的住处。
今天大谈特谈了一番自己的商业规划,这些话,他其实考虑了很久。今日借着邓鼎城考教自己的话头,一股脑说了出来,虽然带了三分酒意,但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想要在商帮里混到话语权,必须得拿出点真本事给老爹看看。
从邓鼎城的反应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点出邓鼎城“用人之短”,则是邓源临时起意。这种用人套路,在后世看起来并不高深,一些所谓的“领导力”书籍中都有提及。但后世人毕竟是在总结了古人智慧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邓源觉得这样的心思在大明朝并不是谁都有的,所以壮着胆子拿出来卖弄了一下,也是向老爹证明我邓大少不是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生。果然,邓鼎城心中确实存了这样的想法,便又对邓源高看了几分。
躺到床上,邓源兴奋得睡不着觉。
如果邓鼎城采纳了自己关于建立信局和票号的建议,那么自己就真正推动了改变历史的齿轮,从青萍之末搅动天地,最终也许真能酿成羊角飓风。
至于晟宝源,也将会在邓氏父子的操持下更上层楼。
也许若干年后,富可敌国的晟宝源商号在回顾发展历史的时候,会找到今晚的谈话,将之命名为“中秋定策”···
邓鼎城同样睡不着举。
他选择性地忽视了段彩衣娇羞的面庞,草草洗漱之后说了一声“乏得很”,便躺下合上了眼睛,而脑中全是邓源的那些新鲜名词。
他自然不会洞见十五年后大明亡国的劫数,但作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清楚地知道如今的天下局势已经糜烂不堪,改朝换代并未全然没有可能。即便那一天暂时不会到来,但商路的动荡却实实在在是不可避免的。
不仅仅是他,商帮中其他人也都在绞尽脑汁求变,以期能适应这个该死的世道。晋中、晋南的一些商号,已经在关东蹚出一条路,说句不好听的,即便大明亡国了,人家的买卖照样做得下去。
而晟宝源则不同,虽然晟宝源在草原上也有生意,但蒙古人购买力毕竟有限,而且能换回来的东西也单一;重心还是在内地,在粮食和盐业上。而这两大宗都和官府深度绑定,如果朝廷真的垮了,这两项生意必然难以为继。
邓源说要搞票号,这倒是个把赌注从官府身上抽出来的好机会。
还有他说的轻资产,在乱世中,这也是个保全身家的好思路。
但问题是,票号想要做大,初期是不是仍要依赖官府的力量?
大明朝廷钞法甚严,一个民间的商帮想要搞异地汇兑,还要发行汇票,小打小闹也就罢了,若是大弄,户部那些官儿会眼睁睁坐视不理吗?
可一旦搭上官府的边儿,就像粮食生意一般,以后想要抽身可不容易。
那些官儿就像沾了腥味儿的老猫,岂能让你逍遥自在?
当然,这些操作上的事情,可以留着以后慢慢攻克。
邓鼎城现在最费解的是,邓源这一脑子奇思妙想是何处来的?
虽然十九年不曾来往,但邓鼎城知道妻儿俩一直本本分分地生活在老家,并未接触过商号里的人,而邓源除了应考之外,也没有接触过官府中人。那他对天下大势的认识和对商帮事务的见解,难道都是从书里读来的?
不应该啊,邓鼎城自己也读书不少,可从未见过书里还有这些学问。
尤其他能说出“用人之短”那番话,这可不是一个死读书的秀才能有的见解。
邓鼎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告诉了他一个道理,世上的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圣人写在书里的,一种是高门大户口口相传的。圣人写下来的,是忠君爱国,是舍生取义,是天地君亲师,是温良恭俭让,无数学子皓首穷经,真正能吃透这些学问的也不过两个人: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阳明先生。而高门大户口口相传的学问,则是真正实用的治世、治人的法门。比如皇帝会教导百姓安分守己,而皇帝自己多半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地方官也会广宣仁善,但他自己却往往金刚怒目。
这种学问从来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按照师徒、血缘关系代代相传,轻易不会让百姓学了去。按理说,邓源应该无从学到才对。就算一个人天资聪颖,从底层一路拼杀过来,看透了这个世道血淋淋的本质,也该是人到中年。
而邓源才十九岁,居然会有这种明悟!说老实话,初见邓源时,这孩子不像往昔所见的那些书呆子,已经让邓鼎城喜出望外了。实在没想到,他非但没有读书读到傻,反而还有这么灵活的头脑,这真是邓家祖坟冒青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