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存亡之秋 > 第一章 当归曲散说蒲元

第一章 当归曲散说蒲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存亡之秋!

姜维,汉国的大将军,群臣之右,按理说他的宅舍应是位于繁华地段,高大与壮丽,然而实际上却地处偏僻城郊,低矮且普通,这与他的职位并不相符。

一天休息,他坐在宅舍,坐在丞相赠予自己的琴边,弹起了三十年前自己创作的《当归》之曲: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弹时,姜维内心满是惆怅,脑海浮现的,是老家凉州。

凉州地区一直是汉朝的边区,是前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后正是归入华夏版图。到了前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凉州之名始用,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下辖陇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姑臧。到后汉时期,增置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国、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等地。之后又有调整。

后来天下大乱,军阀割据,凉州地区出现如董卓、马腾、马超,韩遂等大军阀,而其他小军阀多如牛毛,有名者如宋建、梁兴、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成宜、马玩、杨秋等辈。

魏国篡汉自立后,魏廷认为凉州从天下大乱到天下三分,一直难以平静,所以对凉州百姓极不信任。当诸葛亮大军到来时,魏天水太守马遵选择抛下姜维等人,随雍州刺史郭淮跑路避难。姜维等人感觉自己被卖,无路可走,最终选择归降诸葛亮。

关于姜维家族,姜家是姜子牙的后人,到了汉代时已从关东迁徙至关中,后世居天水,发展成为一大望族,人口众多。所以姜维归汉后,魏廷因此没有对姜家人有所杀戮。另外魏廷还要利用当地人继续对抗汉军,所以只惩罚了马遵等逃跑官员,并没有株连其他。这又使得姜维内心稍感欣慰。

凉州天水人姜维自从归汉之后,时常想起老家的母亲与妻儿。因为走时太急,没来得及带走他们,这便成他长久的遗憾。其实中间还是有机会再见,因为当他归汉不久即收到母亲的书信,书信中母亲叫他回去。但姜维为报诸葛亮知遇之恩,所以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顷,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后来姜维便以此作《当归》之曲。

归汉至今三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见不到家人的姜维每次在成都的家都会感叹。所以姜维每次都要随诸葛亮出征,后来不断劝费祎出兵,再后来自己亲自北伐,除了尽力汉室,也想有机会回家看看。

因为长期和妻子分别,就算是一个职业军人也难免寂寞,找个妻子过日子是应该的。姜维不想做皇亲国戚,也没有和百官攀亲,便娶了个平民女子。诸葛亮、刘禅对此深为理解。

此时,《当归》曲弹奏完毕,姜维有些累了,垂下双臂,闭目休息。

姜夫人端着茶,走了过来。

姜夫人道:“伯约。”

姜维见是夫人,便接过茶具,饮下一口,道:“我身为将军,忙于军政,对家照顾不周,望你谅解。”

姜夫人道:“世上有报效国家的大男儿,也有安居宅舍的小男儿,而你是前者,不仅是国家英雄,也是我的骄傲。”

这时姜维之子跑了过来,道:“父亲。”

姜维抱住儿子,捏了捏脸,乐道:“儿子又长肉了。”

姜儿道:“是的,儿想跟父亲一起打仗,报效国家!”

姜维道:“你现在太小,等你长大些后我让你上太学做学生。”

姜儿疑问,道:“做学生?做学生有什么好处?不如教儿上马骑射。”

姜维道:“做学生好处很多,能增加知识,结交益友,成为饱学之士后便能举孝廉,成为国家官员,下造福百姓,上报效国家,从此不负一生。”

姜儿开心,道:“哦!孩儿谨遵父亲教诲!”

待姜儿离开后,姜夫人表情有些难受,姜维见况道:“你怎么了。”

姜夫人道:“蜀中很多官吏都有自己的产业,而你从不置产业。我虽为大将军夫人,却因家里太穷,没有漂亮衣服,我与孩子出行,也没有多余车马,并不像朝廷大员的家属。”

姜维站起来,走到她身前,道:“这就是我与常人的不同之处,而这确实苦了你和孩子。但你要知道,现在国力有限,而我肩负北伐大任。我姜家还没到享受的时候,我怎能往家里增添锦衣车马呢。若是我能拿下长安,剿灭敌首,到那时候再增加多少物品也不嫌多。那时我就告老还乡,带你和孩子回到天水老家。那里还有好多亲戚,孩子的哥哥也在那里,我也一定会加倍补偿你的。”

姜夫人听后,满意地靠着他肩膀,没再说什么了。

这时,有敲门声,姜维连忙吩咐人去开门。

开门后,进来两人,夏侯霸和郤正。

郤正,本名郤纂,字令先,司州河南郡偃师人。他年轻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就独自一人生活。他安于贫寒,酷爱读书,二十岁时能写出美丽的文章,入朝后被任命为秘书吏,后又转为秘书令史。他虽然官位不高,但很有学问,所以能与夏侯霸、姜维友善。

见是这二位,姜维乐道:“仲权、令先,欢迎欢迎。”姜维即吩咐夫人上茶。

三人坐下,姜维道:“今日不请自来,二位有何指教?”

夏侯霸笑道:“就算今日休息,你也是国家的大将军,我二人不该来看望你吗?”

郤正道:“大将军,别人都说你节俭,但旁人只是听说,我等才是眼见为实。家里只有正室妻子,没有侧室侍妾。家里没有歌舞娱乐,多余生活用品,出门车马,仅仅具备。像你这样的高官,这样的作风,真是我朝之楷模。”

姜维挥了挥手,道:“我这么做只是出于本性,并非为了教导别人。贪婪的人,有一百种理由来放纵自己的欲望,终将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国家带来负担。节俭的人,乐学不倦,深知《春秋》大义,便定下决心要对得起人生,对得起良心。”

夏侯霸叹了口气,道:“可是当今圣上越来越喜欢歌舞与占术,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伯约如何看待。”

姜维想了想,又看着郤正,道:“令先在宫中,能经常接触圣上,你认为呢?”

郤正道:“与其说接触圣上,不如说接触黄门令黄皓。这个宦官不是一般的人,既能得到圣上的喜爱,又能和尚书令陈奉宗搞好关系,我是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搞不好又一个张让、赵忠。”

夏侯霸道:“是的,我是皇亲可以经常入宫面圣,我也认为这不是小问题。”

郤正道:“但是陛下非灵帝,应该不会让黄皓、陈祗等辈过分得逞,大将军认为呢?”

姜维止住道:“别大将军大将军的叫了,你再叫我大将军我就要叫你先生了,别太见外,就叫我伯约吧。”

三人皆笑,郤正道:“那好,伯约,圣上的事,我等三人看来皆没办法,今日既然汇聚一堂,不如聊聊文学。”

姜维道:“可以啊,具体想聊点什么。”

郤正道:“我听说你有两篇作品,能否欣赏。”

夏侯霸道:“都说姜伯约文武双全,而常年在外征战,我等只知勇武,还未欣赏伯约之文采,正如令先所言,拿出来让我欣赏欣赏吧。”

见二人兴致颇高,姜维便邀其进入书房。

姜维拿出书卷,打开便是《蒲元传》。

《蒲元传》:君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扞言不杂。君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乃是其遗范。

通俗意思:蒲元生性多奇思妙想。在斜谷时为诸葛亮铸造三千把军刀。刀打好之后,他说汉中地区之水是软水,不适合用来淬火(制造的流程之一),蜀江的水很爽烈,是金属的精气所聚,天赐于成都郊外,于是派人到成都去取江水。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说这里面掺了涪江水,不适合淬刀用。取水的人坚称没有掺其他的水,蒲元便拿刀在水里比划了一下,说这里面掺了八升涪江水。取水的人听了之后,叩头说,走到涪江边时,水翻了,洒掉一些。所以就地加了八升涪江水进去。用竹筒装满铁珠封好,举铸成的刀砍它,手挥下去就像没砍到东西一样,因此(蒲元刀)被称为神刀。现在的屈耳环刀,就是它流传下来的样式。

夏侯霸看后,道:“精彩啊!我国的军刀之所以锋利无比,削铁如泥,砍甲如衣,就是因为有好铁,好水,好工艺啊。”

郤正道:“文章非常直白,又十分生动,我看是当代最好的文学作品。”

姜维道:“后来,我和这位丞相府西曹掾(蒲元官职)深入了解后,为完善他的事迹又修改作《蒲元别传》一篇,二位可以再阅。”姜维道后便把另一卷也拿出来。

《蒲元别传》:君性多奇思,得之天然,鼻类之事出若神,不尝见锻功,忽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熔金造器,特异常法。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之。有一人前至,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扞言不杂,君以刀画水,云:“杂八升,何故言不杂襍?”取水者方叩首伏,云实于涪津渡负倒覆水,惧怖,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于是咸共惊服,称为神妙。刀成,以竹筒密内铁珠满其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剃生刍,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今之屈耳环者,是其遗范也。蒲元造木牛流马,今人皆谓武侯所创。蒲元为诸葛公西曹掾。孔明欲北伐,患粮运难致。元牒与孔明曰:“元等推意作一木牛,兼摄两环,人行六尺,马行五步,人载一岁之粮也。”

通俗意思:蒲元生性多奇思妙想,都是天然而成,在推陈出新,了解事物变化规律这方面有如神助。平日里未曾见过他做锻造金属一类的事,有一次忽在斜谷为诸葛亮的部队铸造三千把军刀。他熔化金属打造兵器,用的技巧和一般方法不同。刀打好之后,他说汉水的水是软水,不适合用来淬火,蜀江的水很爽烈,是金属的精气所聚,天赐于成都郊外,于是派人到成都去取江水。有一个人回来呈上水,蒲元拿取回的水淬刀,说这里面掺了涪江水,不适合淬刀用。取水的人坚持辩称没有掺其他的水,蒲元便拿刀在水里划了一下,说:“掺了八升涪江水,怎么说没有掺?”取水的人这才叩头服罪,说确实在涪江渡口倒翻了一些水,十分害怕受罚,所以就地加了八升涪江水进去。当时大家无不惊叹佩服,称其技巧达到神妙的境界。刀铸造完成后,用竹筒装满铁珠封好,举铸成的刀砍它,手挥下去就像没有砍到东西一样,仿佛是在铡草。因此(蒲元刀)在当时被称作一绝,号为神刀。现在的屈耳环刀,就是它流传下来的样式。蒲元制造木牛流马,现在的人却都说它是诸葛武侯所发明的。蒲元做了诸葛亮的西曹掾。诸葛亮想要北伐,担忧粮草运输困难。蒲元写信给诸葛亮说:“我和一些人琢磨着制作出了一头木牛,它带有两个环,人走六尺路,木牛(流马)可以走五步,每人能运送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郤正读后赞道:“作为一名工匠,不仅仅能做好刀,还能做运粮工具,蒲元真乃奇才,别传是更妙的文章!”

夏侯霸道:“我国工匠不少,但能留下姓名,传颂后世的,第一个就是蒲元。阅读此篇,我感叹其文功力深厚,写法天然,全赖伯约之文采飞扬啊。”

姜维笑道:“二位过奖了。我觉得杰出的人才配得上优秀的文章。虽然蒲元已经不在了,但他为我等将士打造的兵器、工具,及传下来的打造手法,三十年后依然发挥巨大作用,这足以证明他是杰出的人。”

夏侯霸、郤正频频点头。夏侯霸打趣道:“若今后不打仗了,伯约完全可以作文学家,不亚当年司马相如、杨雄啊!”

郤正道:“我赞同仲权的说法。”三人即又笑了。

这时,姜儿跑了过来,姜维便让他对夏侯霸、郤正行礼。

夏侯霸道:“伯约啊,晚婚害人啊,孩子还这么小,什么时候才能上战场啊。”

姜维有些不好意思,道:“是啊,只怪自己忙于北伐,耽误了家庭。这孩子想上战场,我倒是想给他先介绍个先生教其读书。今天二人前来,我终于找到人选了。”

夏侯霸与郤正对视疑惑。

姜维对姜儿道:“儿啊,这位是郤先生,他精读典籍,文辞灿烂,你今日要拜他为先生。”

姜儿听后迟钝,姜维再催促,姜儿便走到郤正面前,道:“学生拜见郤先生。”

郤正面容喜悦,将他扶起,道:“你是真心拜我为师吗?”

姜儿点了点头,道:“嗯,还望先生收下学生。”

郤正道:“好,既然你真心拜师,又是伯约相邀,那我就收下你这个学生。明日你来学堂找我,我教你读《孝经》。”

姜儿再拜道:“谢先生。”

等姜儿离开,夏侯霸道:“阅读了伯约的文章,我三人来研究丞相的作品如何,比如草庐之对。”

郤正道:“好啊,这是非常好的主题啊。”

见二人心情持续高涨,姜维道:“好吧,就研究这个。”

于是姜维、夏侯霸、郤正一直研究文章,研究了一整天。

难得姜维在家弹曲思故,接友赏文,获得片刻安宁。然而这样的生活又能维持多久,在成都的姜维又将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请看下一章:惹众怒杨戏被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