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登基大典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轩辕新明录!
四月初一,天气晴朗。杭州城内镇海楼前的祭坛早已搭建好,周围树立了四座仪门,扎着彩绸锦缎。祭坛的正南方向铺设了地毯,身在杭州的文武官员们在两侧肃立等候。
朱慈炤由一群礼部的官员簇拥着,步行转了一个大圈,从西侧钱塘门出杭州城,沿着城墙走到南门凤山门,在锣鼓喧天中进城,再由礼官郑斌引导,踏着地毯登上祭坛。焚香之后,把香插在了香案上的香炉里。朱慈炤跪下叩拜上天,群臣也跟着下拜。郑经因为身有残疾,被特旨免跪肃立,毛渊明和当天没有执事的穿越者们都站在郑经身后。黄宗羲和几个弟子也被安排在离祭坛不远处观礼。
朱慈炤拜祭完天地,站起身来,转身向着南方立定。郑斌朝着大家宣读登基诏书,就是葛世振所写的那份。诏书不长,简单叙述了大明遭逢甲申之变后的经历,说朱慈炤“潜伏浙东,忍待天时”,又特地夸奖郑成功父子“持兵海外,蓄志恢复”,现在是“天命变改,运在中兴”,所以拥立永王朱慈炤即大明皇帝位,“君临天下,号召四方”。
诏书宣读完毕,群臣山呼万岁,不过明显没有经过很好的排练,声音此起彼伏,只能说以眼下的局势,凑合着还算过得去。
接下去就是军机处安排好的重头戏:金和光亲自驾驶一架用大红丝绸做成的热气球,飞临祭坛上空,挂下来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大明皇帝万万岁”。
军机处在杭州多次试飞热气球,观礼的官员和百姓不少是见过热气球的,但在皇帝的登基典礼上放飞热气球却是没人想到的。当“大明皇帝万万岁”的条幅挂下来的一瞬间,人群中终于爆发出了整齐的喊声:“皇上万岁!”
朱慈炤这些天大部分时间留在家里,除了由军机处安排到岳庙祭祀了岳飞,前后与郑经、朱术桂见面吃饭,以及跟着郑斌演礼以外,并没有到处跑。现在看到如此宏大的场面和如此新奇的热气球,实在是激动不已。
祭天仪式结束,朱慈炤从祭坛上下来,坐上特别定制的鹅黄肩舆,到总督衙门升殿。毛渊明看到这架鹅黄肩舆,小声对身边的常镇业说道:“这还真是多亏了有金遇知这个杭州织造,否则都没人知道皇家的鹅黄肩舆怎么做。”
常镇业笑着答道:“他脸皮倒也厚,身为康熙的宠臣,占着杭州织造这个特级肥缺,投降大明不算,还真好意思进献这种东西。”
“用人用长嘛,无耻小人也看你怎么用他。”毛渊明说着,引着大家随着队伍前往总督衙门继续观礼。
杭州没有皇宫,也来不及专门建一个,因此就在总督衙门正堂行礼,让朱慈炤升座接受百官朝贺。反正官员的数量也不多,全都站在总督衙门大院里也不觉得拥挤。
行礼已毕,众官肃立候旨,郑斌又拿出一道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冲龄之际,遭逢国变,流离颠沛,潜伏浙东。今受群臣拥戴,身登大宝,惟思军国大事,不可轻忽,选贤用能,安敢随意。有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世子郑经,两世孤臣,忠心可鉴,文治武功,众目所睹,才具雅量,宽仁孝悌,足堪委军国之重也。今命郑经承袭延平郡王爵位,赐银册银印,加南京留守衔,仍以招讨大将军名义,总摄一切军政事务。着该臣体恤朕意,奋武扬威,早破清虏,还于旧都,以慰大明诸先帝之英灵。钦此!”
郑斌念完,百官又是山呼万岁。毛渊明连忙和王守礼一人一边搀着郑经,慢慢上前领旨。
这一道旨意并不是葛世振所写,而是毛渊明、许纬辰和郑经商量之后让冯锡韩写的,文采自然是逊色了许多。旨意的内容浅显易懂,就是让郑经总摄军国政务。
关于这一点,穿越者们是有些争议的。纵然,郑经现在和朱慈炤的关系,宛如曹操与汉献帝,由郑经总摄军国政务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有人认为,应该由朱慈炤下旨让军机处继续摄行军政要务,比如温如嵩和项绍宽在送回来的信里就是这么说的。
毛渊明觉得这么干有点冒失。虽说郑经对穿越者们非常信任和支持,但在拥立朱慈炤的时候立刻做出抛弃郑经的动作,显然会引起他的猜忌。而且,郑军大部分官员和将军仍然是仅仅忠于郑经本人,对军机处的态度只是在郑经指定的程序下办事,要想绕过郑经,至少在眼下还是不太现实的。
许纬辰支持毛渊明的想法,因此二人和郑经私下商量了一下,写了这样一道旨意。旨意事前给朱慈炤看过,朱慈炤内心自然是不满意的,但也没有什么办法,表面上只能说“朕心甚慰”。
郑斌见旨意已经颁下,仪式到此结束,便请朱慈炤“回宫”,宫当然是没有的,所谓“回宫”就是回石调声府。许纬辰见状连忙问王守礼:“王总管,人带来了吗?”
王守礼连忙满脸堆笑地答道:“带来了,许先生吩咐的,咱家怎么敢忘记。孝义,快过来。”
一个三十上下的太监连忙走到了王守礼身边,说道:“干爹,我在呢。”
“许先生,这是我的干儿子王孝义,在小太监里是一顶一乖巧能干的。”王守礼继续笑呵呵地说道。自从东宁政变以来,王守礼心态上的变化比郑经本人还大,看谁都不顺眼,唯独对几位穿越者如同亲人一般,说话都是喜笑颜开。
“嗯嗯,王总管挑选的人,那一定是错不了的。”许纬辰也满脸堆笑地说道,“孝义啊,以后你就在皇上身边当差,可不能有丝毫差错。”
“奴才明白,奴才要是有一丝怠慢,王爷和干爹都饶不了奴才。”王孝义点头哈腰地答道。
“嗯,那就跟着过来吧。”许纬辰说着,领着王孝义去见朱慈炤,然后陪着朱慈炤“回宫”。
毛渊明在郑经耳边耳语了几句,郑经点了点头,毛渊明便又掏出一份诏书,递给王守礼。王守礼接过诏书,展开之后朝着百官念道:“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谕旨:本大将军承皇命总摄军国政务,着即停用’监国世孙’印,改用’招讨大将军’印,仍由军机处办理一切军政事务,原有印信仍行使用。文武各衙门官员知道。”
宣读完毕,王守礼搀着郑经重新上了四轮车,回驻防城内的王府。毛渊明朝着官员们高声说道:“各位大人辛苦了。皇上登基之后,朝廷体制会有所刷新,明天就会有明旨。”
官员们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基本上原来是郑氏的官员,对结果都很满意,清朝投降的官员,低声细语地相互表达着不知所谓的感受。唯独葛世振、林时对等出山的遗民官员,对皇帝刚刚登基便宣布撒手不管感到困惑。
黄宗羲显然也有同样的疑问,缓步走到了毛渊明面前,问道:“毛先生,皇上甫一登基,就命延平郡王摄政,而郡王又下令以军机处办理一切军政事务,似乎不合大明制度,不知道毛先生有何特别安排?”
“梨洲先生不必心急。”毛渊明微笑着回应道,“如今是战乱之时,以战胜清虏为第一要紧之事,以军机处办理一切军政事务,是从权之举。毛某有言在先,请梨洲先生来杭州,就是要出任咨议局,研究新明制度,明日就会有旨意的。今天是普天同庆的大喜之日,梨洲先生不妨和我们一起欢饮一霄,为之庆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