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最后一课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历史的征程!
就在光绪和他的臣子幻想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一个小太监急急忙忙的跑进来,噗通一下就跪在地上“万岁爷,老佛爷和一票大臣已经入宫了,刚刚过了玄武门。”听到小太监的话以后,本来还信心百倍的光绪就像一只鸭子,嘴巴张开了半天却发不出任何声音。他从4岁时就入宫继位,虽然名义上过继给了慈禧,但两人的关系却不是很好,一直以来他都是一个傀儡般的存在,任何事都必须经过慈禧点头,哪怕是亲政时大婚给自己挑个皇后,也不能自己做主。自小开始形成的恐惧感,随着听见慈禧入宫的消息后开始在全身发酵。以自己对那位亲爸爸这个时候入宫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更何况还是带着一票大臣?平时意气风发的光绪,现在却不知道怎么办,人整个呆坐在龙椅上。
讨论群五六37四三陆七伍
翁同龢看着这个学生心里不由的叹了口气,都这个时候了,要么放手一搏要么束手就擒,没有其他路可走,呆坐在那里有何用?还是不堪大用!但又有什么办法?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学生,自己不帮有谁会帮他?靠那群维新官员?都是一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启禀圣上,《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光绪听着翁同龢的劝谏,也知道自己的刚刚的失态。事已至此,只能放手一搏听天由命了。将自己的衣带撕下二片,拿起桌上的朱红笔开始在撕下来的衣带上急急忙忙的写着什么,写完后拿起刚刚写好的衣带诏交给跪在地上的康有为“爱卿即刻出宫找到军机章京杨锐和袁世凯,将这个交给他们,命他们马上带兵进宫勤王,日后朕必有封赏。大清之命运皆在汝。”
康有为接过光绪的衣带诏,只见上面分别写着:…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和...但必欲朕一早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朕实不胜紧急翘盼之至。接过衣带诏的康有为只是对着光绪磕了几个响头后,便在太监的带领下迅速出宫。至于其他的几个维新官员,光绪也让他们迅速离开,这些人留在这里没有任何用处,还不如让他们出宫,他怕待会事情一旦不可收拾,自己没有办法护得他们周全。
就在光绪准备回到龙椅上等待最后的时刻到来的时候,还发现一个人正闭着眼睛站在殿里。走近一看,赫然是自己的老师翁同龢。这位老师可是看着他长大的,想想自己4岁入宫,是这位老师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第一次拿笔写字,第一次坐上那龙椅,他见证了自己人生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每次和亲爸爸发生冲突,都是这位老师在中间斡旋护得自己周全,看看眼前的老师,两鬓都已发白。哪怕是现在这么危急的时刻,这位老师依然守护在自己身边未曾离自己而去。想到此,光绪对着翁同龢行弟子礼缓缓一拜“学生谢恩师!”
翁同龢并没有让开,而是坦然的受了这一拜“弟子以师贵,师亦以弟子贵,古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西方耶稣夫子,释迦本师,皆因其弟子而成其德。今天下之为师者,皆当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治教,贤德桃李满天下,是为师之大功大德也。能做到帝师,乃是老夫之幸,今日,老夫就为汝上最后一课。用老夫的命最后一次护得你周全,望汝好自为之..”
“老师...”
“陛下休做儿女姿态。请陛下记住,这天下是陛下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乃公理,谁也改变不了。胜则一战定乾坤,败则无非是回到原来。有人想效仿则天顺圣皇后,那得问天下的士族答不答应。去吧,去坐上那把椅子,不论是谁,都没有办法将你赶下来。”
光绪再次拜谢以后,尽管心里还是很忐忑,但还是在龙椅上坐了下来。翁同龢则是站在丹陛下方,两人一起注视着殿门等待打开的那一刻。
慈禧自从宣布摆驾乾清宫的时候,一路上可谓是浩浩荡荡。前有八旗御林军开路,中间有仪仗,侍从伺候,最后有百官跟随。所过之处,无论宫女还是太监都是匍匐在地上,一直等到这庞大的队伍走远后才敢起身。
读者身份证-伍陆彡74彡陆7伍
看着面前紧闭的乾清宫殿门,李莲英准备上前推开时却被慈禧阻止“免了,当年先帝爷小的时候,还是哀家抱着推开殿门进入这儿的,今日哀家亲自推开这殿门又如何?只是不知道当年肃顺、穆荫等人今何在?”
听着老佛爷杀气腾腾的话,李莲英也是不敢多嘴,奴才就应当守着奴才的本分,这样才能活得长久。只能虚扶着老佛爷的手臂从凤辇上下来慢慢走向大殿门前,只见老佛爷松开了李莲英的手臂,双手按住大门,一用力就将并没有关得很紧的大门给推了开来。
“瞧瞧,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大门还认得哀家。”
慈禧说完以后,就当先一人率先跨过门槛进入殿中,余下的百官也是紧跟其后。只见大殿内除了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和站在丹陛下的翁同龢以外并没有其他人。慈禧和光绪两人一个站着一个坐着望着彼此,谁也没有开口说话,气氛就在此凝固了起来。一个是有底气耐着性子,一个是因为有些害怕不敢第一时间开口,怕漏了怯。
最后还是翁同龢开了口打破了局面“见过老佛爷,不知老佛爷深夜来访所谓何事,臣与陛下正商议国事。不如请老佛爷暂时移驾慈宁宫,等陛下忙完以后再去向老佛爷请安可好?”翁同龢这话说得可是及不客气,话里的意思就是:我们在这里讨论国家大事,你这个老娘们少来掺和,没事的话就回慈宁宫呆着去,有事烧纸,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这话一说完等于是将双方的脸皮给撕破了,但也不能怪翁同龢,他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在面对慈禧的时候就像个鹌鹑一样,如果不这样的话场面就会一边倒,这坏人还是由自己来做吧!这就是他这个老师给自己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用自己的生命来演绎!仟千仦哾
“哀家本不想来,但是没办法,皇帝近几日可是风光的紧,又是准备检阅新军又是和洋人联系的紧。哀家就想问问皇帝,是不是哀家哪里碍着皇帝的眼了?”既然你们师徒两人与我都撕破了脸皮,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干脆直接发起总攻。慈禧的话语完全就是击中了光绪的七寸,本来就害怕慈禧的他越加觉得这龙椅像是长了钉子一样。
“启禀老佛爷,新军成立许久耗费无数银钱,是老臣提议陛下对新军进行检阅一是可观察其战力,二是用武力以震宵小。联系洋人是为了商议国事,洋人已经答应,只要大清不稳,洋人就答应带兵入京勤王。”翁同龢知道自己这个学生现在是指望不上,又一次的直接面对慈禧。什么洋人带兵勤王完全就是胡扯,为了保住自己学生的命而已,就是告诉你这个老妖婆,如果想干什么事最好想清楚。至于检阅新军以震宵小,这个宵小是谁懂得都懂!
慈禧别的不怕,对于洋人她还是有所忌惮的,先不论翁同龢说的是真是假,洋人的态度她不得不考虑。
作为枕边人的荣禄,看见情况不妙,立马上前救主,只见他一个箭步从官员队列里冲出来跪在地上,脸对着慈禧磕了个头“启禀老佛爷,臣死谏,自变法以来。光京师裁撤官员就有数万,各地方更是不计其数。米价暴涨,漕运停摆,各地税赋无法抵京,外面流民四起,长此以往,恐再发生太平之乱。臣究其因,陛下乃是被奸臣蒙蔽圣听,臣请老佛爷垂帘听政,明正国是。”
“请老佛爷垂帘听政,明正国是。”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请老佛爷垂帘听政,明正国是。”
随着荣禄一说完,跟着来的大臣们都跪在地上附和。慈禧也不等翁同龢反驳,直接开始表态,自己本来就是占有优势的一方,何必废那些口舌呢?至于洋人到时候发难,无非就是给点钱打发就是“自太祖起兵建州,历经磨难,方统一九州,传国已有二百余载,此国事艰难,万不可儿戏。哀家本想着在新修的园子里颐养天年,但奈何皇帝不期倚任非人,遂致百姓民不聊生。传哀家懿旨:”
“臣聆听懿旨”百官们除了翁同龢以外都下跪接旨,就连跪的方向都是慈禧的方向而非龙椅上光绪的方向。
“翁同龢仗帝师之身份不思教导揽权狂悖,枉为人师。现革除其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之职,开缺回籍。其余康有为、杨锐等全部革职,命刑部、大理寺对其严加查办,但凡有行不法之事一律押入大牢。”或许是念在给自己的亲儿子同治皇帝也当过老师的份上,慈禧只是令翁同龢革职回乡,这对于翁同龢来说已经是极好的结局,至于那些维新派可没有什么好下场了,统统拉清单,一个也别想跑。
“臣等接旨。”
待旨意一说完,就有两名禁军将翁同龢压住,取下他的官帽和朝珠将其拖了出去。整个过程,光绪如同一个哑巴一样看着剧情向前发展,哪怕翁同龢被拖出去的那一刻他也只是张了张嘴而已。待这里处理完以后,慈禧便带着百官们摆驾慈宁宫,翁同龢说的不错,天色已经晚了去慈宁宫才是正解。在路上的时候,慈禧唤李莲英过来“皇帝终究还是皇帝,听说瀛台风景不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就让皇帝以后住那里去吧。这事你亲自去办,那些外臣皇帝就不需要见了,好好读书才是正理。”
“喳,奴才亲自去办。身边伺候的人奴才也会认真选选。”李莲英当然知道慈禧的话中含义是什么,就连伺候的人他也会安排好,保证24小时360度全天无死角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