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先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种出一个强宋!
鬼樊楼总部在辽国,还在辽帝行宫?这猜测似乎听起来很玄幻,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追捕如意鸯时,从她口中了解到鬼樊楼与南唐陈氏有关联。南唐后裔仇视灭他们国家的赵氏一门,他们使劲闹腾不外乎颠覆赵氏江山,心里还揣着虚无的复国梦。依附辽国,借用外力来实现梦想,当年儿皇帝石敬瑭就干过,最终把燕云十六州双手奉于契丹。此后,中原大地失去了长城等险要之地,契丹骑兵长驱直入,为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无论如何,勾结外敌戕害祖国是可耻的,必须要根除这股势力。不过洛寒却对如意鸯的话有所怀疑,万千弟子从捺钵赶来报仇,很像是临死前说的气话。前世做为历史系教授,洛寒自然懂得捺钵对辽国来说,是朝廷政治生活中非常隆重的大事。捺钵虽译为行宫,却和宋朝所说的行宫有很大区别。宋皇一年四季几乎都住在汴京城的皇宫里,行宫是皇帝少的可怜的出行时安排的临时住所。而辽不一样,他们的捺钵隆重、浩大而漫长。按春、夏、秋、冬四季安排,分为春水、秋山、坐夏和坐冬,因而也称四时捺钵。可以说这是辽国的传统。捺钵进行时,契丹所有大小内外臣僚,以及汉人宣徽院所属官员都必从行。汉人枢密院﹑中书省等南面臣僚则只有一二人相从,其余宰相以下官员在京都居守,处理公务。辽帝保持着契丹族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辽廷形成了独特的议政方式。它既是皇帝钓鱼行猎、习武休闲的理想胜地,也是皇帝议政治军、号令天下的主要场所。辽廷内政外交的方针大计,都要在这里拍板决策。这在宋人听来就是玩物丧志,把辽皇比作夏桀商纣也不为过。皇帝居然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不在皇宫,政治中心和政权中枢就在马背、车帐等处。可以说辽帝游猎在哪里,哪里就是政治中心。春天放鹰捕鸟,凿冰钩鱼;夏天避暑纳凉,飞鹰走狗;秋天游猎,和鹿熊虎豹一较高低;冬天在不严寒地带继续射猎。皇帝当得和纨绔一样。然这是辽国必不可少的传统。尤其辽末帝耶律延禧,他对这种传统很执着,辽五京被女真占了四京,他还在围猎的路上畅游。因此说捺钵不可能来万千弟子,除非皇帝身边的亲信全是鬼樊楼的人。嗯······这事暂且放一放,先把林灵素引入正道再说。林灵素在化学方面造诣不浅,他的弟子也有化学基础,只要自己引导得当,指个方向让他们潜心研究,这些神棍就是大宋未来的科技人才。然后让沈冲加入,这二人完全可以培养成大宋科技先驱。“林道长,以后你研究的道术,暂且称之为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哦,就是说科技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大宋崛起,关乎大宋屹立于世界之巅······总之,你万不可懈怠······”林灵素毕恭毕敬道:“师尊放心,弟子一定竭力研究!”“还有,愿意跟随你的道士也一并留在京城做你助手,我可以保证,只要你们潜心研究,富贵一生毫无问题,还会成为宋人心中的神,流芳百世······”林灵素已被洛寒征服,立誓要一生追随。洛寒如何吩咐,他就如何做。“师尊,弟子这就去召集他们,弟子发誓要在科技上干出成就,不辜负师尊栽培······”说罢林灵素告辞,去召集其他道士。让洛寒没有想到的是,林灵素还是挖墙脚的高手,他挥动锄头,将其他道观的优秀道士挖过来不少,其中就有刘混康师弟玄尘子。林灵素走后,洛寒也去了政事堂。有些事也该上台面了。······“章相公,新法推行缓慢,与官员不作为有关,也与百姓不了解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便萌生宣传的念头,前阵子让宣传队在街头表演,便是为新法宣传做准备······”章惇听后突然道:“老夫就说洛真人为何喜欢勾栏瓦舍的勾当,原来初衷是为新法,现在想来用这种方式宣传,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容易让百姓了解新法的好处······洛真人总能有妙计为新法解决难题,老夫佩服······”“走到百姓中去,宣传效果确实明显,但却杯水车薪。大宋地域广阔,不可能每个县都派一个宣传队。以现在宣传队的规模,一年不停辗转各处,也走不了几个州县······”洛寒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泼冷水,于是章惇刚刚的激奋马上淡化。“是啊,朝廷应大力培训这样的宣传队,走家串户,为百姓宣传新法,可这也来不及啊!”章惇忧心忡忡道,“远水解不了近渴,新青苗法已颁布半年多,豪强抵触也罢,有些地方百姓也抵触······”“章相公,我有办法,不用宣传队,也能让百姓清楚了解新法······”章惇忙问道:“什么办法?”“报纸!”“报纸?”章惇疑惑道,“是不是和《邸报》一样?”“完全不一样,章相公请看,这是我设计的样报······”说着洛寒拿出后世报纸的图示。新法要想顺利推行,就得占据舆论的制高点。报纸,无疑是对付反对派的大杀器。洛寒如今在诗词界,宗教界已扬名大宋,他有绝对话语权,他做主编绝对能引到天下舆论关注新法。但他知道自己懒,而且写作水平和宋朝读书人比起来就是个渣渣。所以得物色一个有才华,有号召力的人主管这事。“《大宋日报》?是每日一份?”章惇看了看样报,逐一提问,洛寒逐一解答,直到章惇清楚为止。“报纸不能只面对读书人,得让普通老百姓也能读懂,百姓不识字,就让识字的书生去读报······”“为弥补报纸内容对百姓的吸引力不够,我准备整理《道德经心得》,然后在报纸上连载······”“第一份报纸面世时,需要官家执笔,写一篇檄文······”“成立通政司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