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战国之齐皇!
战国之齐皇
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主角穿越过去时,正好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在原历史上秦军和赵军相持长平,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态势,为了尽快赢得战争胜利,秦昭襄王嬴稷在应侯范睢的建议下,使用反间计,让当时的赵孝成王将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上阵,赵括接替廉颇后,立即主动出击迎战秦军,结果这时秦军的统帅已经由王龁替换成了白起,白起已擅长歼灭战着称。
白起在面对赵括时,故意采取了一种佯败诱敌的方针,先佯败,而后引诱赵括全线出击,结果赵括上当,全军出击之后粮道被断,又被秦军包围,最后断粮46天,赵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被迫突围,最终力战而死,赵军投降,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束,投降的40万赵军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自此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抵抗秦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简单介绍了一下长平之战,我们在这里深度剖析一下,赵孝成王为什么会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当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诱因,而另一重要因素则是当时的赵国已经严重缺粮,各位要知道长平之战并不是只打了一年半载,而是打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赵国完全是在和秦国拼消耗、拼底蕴,双方拼的不仅是兵力更是双方的国力,在这场消耗中,秦赵双方都已经快要崩溃。
所以说秦国采用反间计也是一种逼于无奈的手段,但如果廉颇没有被替换而是继续坚守,毫无疑问,赵军最终还是会断粮,先崩溃的一定是赵国,作者下这个定论的依据是因为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后,将大量赵国的耕地都改成了马场,即便后面赵国打下中山国,得到的也大多是贫瘠之地,这也导致了历史上的赵国严重缺粮,如果继续和秦国拖延下去,赵国必将先崩溃。
这一点不仅我们能看明白,赵孝成王也能看明白,历史上赵孝成王曾经再三催促廉颇出战,但廉颇深知秦军野战能力强悍,所以坚守不出,一直采取拖延战术,廉颇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如果当时赵军贸然出击,在野外和秦军进行野战,赵军必将会失败(长平之战是因为上党所引发的,赵军士兵普遍不知道为什么和秦军打,士兵心里是抵触的,所以士气不高,和秦军野战必输),但我们说了,赵国已经耗不起了,经过三年的消耗,赵国国内严重疲弊,百业凋零,已经濒临崩溃。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不得不替换廉颇,让纸上谈兵的赵括出击,以谋求一线生机,其结果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最终就是赵军大败,40万大军全军覆没。
看起来赵括的责任似乎不大,毕竟不管谁去,当时那种情况下赵军都是必输的(当时那种情况下和秦军野战,孙吴复生都必输,因为赵军缺粮只能速胜,可是和秦军野战又必输,孙吴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食),为什么还会说赵括是纸上谈兵,这是因为他把一场必输的战役打得更烂,可以说如果换一个人去指挥,起码可以给秦军造成重大杀伤,也不会酿成后来邯郸之围的惨剧(我方惨败和敌方惨胜在军事上是两回事),如果让一个好的指挥官去指挥长平之战,秦国即便获胜也是惨胜,最起码三年五载恢复不了元气,但结果赵括的指挥水平稀烂,完全中了白起的圈套,被秦军团团包围,最后被轻而易举的歼灭,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要负极大责任。
历史上长平之战后,秦赵双方都元气大伤,不过要说明,秦军元气大伤的原因,是因为已经和赵国拼了三年消耗,这和赵括给秦军造成的杀伤关系不大,目前没有史料能证明,赵括给秦军造成了巨大杀伤,所以我们只能认为秦国的元气大伤是因为在三年当中和廉颇的消耗导致。
我们都知道,战争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是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较量,说完了军事,我们来说一说当时赵国的外交,历史上赵国的外交做的可谓一塌糊涂,长平之战前,赵国还一直入侵齐国,甚至长平之战前的时候,赵国还一直占据齐国的高唐不还(齐国五都之一,最后用田单交换),这也是齐国在长平之战时对赵国见死不救的原因。
除了齐国,韩魏当时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胁,秦昭襄王曾说:“吾攻赵,旦夕可下,诸侯敢救赵者,及下赵,必移兵先击之。”韩魏根本不敢救赵。
除了韩魏齐,当时的楚国刚刚从内乱中安定,继位的楚考烈王对长平之战一直持观望态度,救援的兴趣不高,楚国曾经想发援军,但因为赵国的微操,最终放弃了,这个微操我们稍后再细说。
说完了这几国之后,大国里面除了正在和赵国交战的秦国,赵国似乎只能向燕国求援,燕国对赵国的态度一直非常暧昧,一方面燕国害怕秦国击败赵国,另一方面燕国又害怕赵国击败秦国后会一家独大,毕竟相当于遥远的秦国,直接和燕国接壤的赵国的威胁更大,这也是燕国不愿意救赵的原因。
简单来说,韩魏都被秦国威胁,楚国过于遥远,燕国弱小,能帮助赵国的只有齐,齐国虽然经历了五国伐齐,但已经恢复了20年,光是粮产就是除了秦国以外最多的,如果齐国全力救赵,赵国未尝不能继续拖延下去。可我们说了,齐国是最不可能帮助赵国的,于是,赵国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
最后细说一下历史上长平之战时,为什么各国都不愿意救赵,除了赵国稀烂的周边环境,还有秦国的威胁之外,赵国稀烂的外交策略也是一个原因,在历史上赵国曾经向韩魏楚燕等国求援,结果赵国在向各国求救的同时又派人去咸阳向秦国请和,这种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外交,直接让向救援赵国的国家在风中凌乱。
原本楚国曾经想要救赵,援兵都已经准备好了,但人家刚要出发就看见赵国派人去咸阳求和,既然你赵国都准备求和了,我们还发什么援兵,所以楚国放弃了救援的想法继续按兵不动,直到赵国在长平失败。
可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外交上的失败,赵国在军事上无法击败秦国,外交更是被自己做的一塌糊涂,遍观四周居然找不出一个盟友。
假如赵国当时能得到任何一个大国的全力支援,都不会有后来的惨败结局,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长平之战,因为在长平之战之后,秦灭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就算换一个穿越者也无法扭转败局,唯一的转折点就是让长平之战让赵国取胜,或者双方都惨败,只有如此才有机会击败暴秦,扭转历史。
说了这么多,该来介绍一下主角了,主角从21世纪穿越到了战国时期的齐国,魂穿君王后的幼子,齐王田建的亲弟弟田假(这位仁兄的资料可以去百度查一查,就不过多介绍),长平之战时,田假只有十五岁还未加冠(古代20加冠),赵国命司寇虞卿使齐以求援兵,结果齐国上下纷纷怨恨赵国对齐国的迫害,不肯救赵。
在齐国朝堂,赵使虞卿和齐相后胜进行了一场针对齐国是否应该救赵的辩论,虞卿通过高明的辩论技巧,说的后胜哑口无言,就在这时,秦国使臣也踏上了齐国朝堂,秦使面对齐国使臣狂傲的发出了威胁,堂堂齐国上下居然没有人敢驳斥秦使,在秦使的咄咄逼人下,虞卿好不容易取得的优势也荡然无存。
就在齐王建下令将赵使驱逐出境以交好秦国时,田假终于出场了,田假面对齐国群臣和秦赵两国使者,首先表明了支持赵国抗秦的态度。并当着所有人的面以一篇《六国论》阐述了秦国的野心,《六国论》一出,齐国朝堂上下顿时一片哗然,就连昏庸的齐王建也看出了秦国的野心
趁热打铁,田假继续诉说秦国的种种暴行,成功引起了齐国上下的愤慨,秦使眼看齐国要支持赵国,立即对齐国发出了威胁,后胜也趁机驳斥田假不知天高地厚,好不容易扭转的局面再次对主角不利。
这种关键档口,早已退居后宫的君王后挺身而出,君王后首先肯定了田假提出的《六国论》,并表明了齐国将支持赵国抗秦的决心,在君王后的力挺下,齐国决定发兵援赵,秦国使者盟齐绝赵的计划也彻底流产。
秦使悻悻而去,齐国上下并没有轻松起来,针对如何救赵,何人领兵,齐国上下再次出现争议。
众人又一次争执不下时,田假再次挺身而出……
新书求收藏点赞评论!
最后介绍一下长平之战前齐国的形式,有很多人跟作者反映,穿越到齐国,根本就没救,齐国这个时候已经烂成一团了。
我只能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根据史书记载,长平之战前赵国归还了高唐和周边56城给齐国,双方以河水为分界线,楚国也还没有灭鲁,甚至连徐州都没打下,当然此时的徐州还在鲁国手上,五国伐齐时鲁国趁火打劫吃了齐国一片地。所以说,齐国的南部防线还没有崩溃。
长平之战前,对齐国真正有威胁的实际上是魏国,魏国占据了原来宋国的大部分地区,并一直窥测齐国的平陆,历史上长平之战后,魏国攻取了秦国在关东的飞地陶郡和河东的吴城,然后又趁机攻下了齐国五都之一的平陆,也是在这个时候楚国攻取齐国的南阳之地,打下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城。
没错,在五国伐齐里都没有沦陷的莒城,轻而易举的被楚国攻占。
赵国也在这个时候撕毁盟约进攻齐国,夺取了齐国的饶安,在此之前,赵国和燕国还一直占据齐国的河间,至此,齐国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崩坏。
纵观战国历史,对齐国伤害最大的就是魏国和楚国。
但这一切在历史上都是发生在长平之战后,长平之战前,齐国五都俱在,经过20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已经得到了巨大恢复,即便在齐国后面局势已经完全崩坏的情况下,穷途末路的齐国还能拉出40万大军与秦国决战,史书记载,即便是穷途末路的齐国仍旧粮草物资堆积如山,甚至即墨大夫和周子曾经不止一次劝说过齐王建,教给他称霸天下的策略,但他没有听从。
目前小说的时间线在长平之战前,齐国局势压根没崩,就不要有人说齐国没机会了,我真的会蚌。
顺便多说一句,历史上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不救是有原因的。
前274年,赵将燕周伐齐,攻取了昌城和高唐(齐五都之一)。
前271年,蔺相如攻齐,攻到平邑;
前270年,秦攻刚邑和寿邑。
与此同时,楚国攻打南阳(齐南阳,在汶水以北,泰山以南);魏国攻打平陆(但这时候还没打下);燕国攻占了聊城。
可以说,除了韩国,其他五国持续围殴齐国!
但即便如此,齐襄王仍旧不计前嫌,寻找机会和各国合纵抗秦
前274年,齐与魏合纵,与秦大战。(当然,被秦大破)
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秦国趁机攻赵,赵国像齐求救,齐“不计前嫌”,出师救赵,秦退兵。
同年,燕也来攻赵,齐赵合作,赵割三城(包括高唐)给齐,换取田单为将,破燕。
田单奔赵一事,是齐、赵接好的标志性事件。
但齐国的一次次不计前嫌,换来的只有各国对齐国的不间断的攻击,在这种情况下齐王建直接摆烂,齐国才会不断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