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 第九十二章 改革起成效

第九十二章 改革起成效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武大郎之救宋!

二月早春的天气还是那么的冷冽,寒风刺骨,雨水也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这天巳时,早朝后,武植正好给自己放假,呆在侯府里陪伴金莲、小娥、柳月和厉天娇,给她们讲讲聊斋志异的鬼怪故事。

正讲得起劲众女皆惊惧之时,祥福制衣工坊的伙计找上门来,带来喜讯,武植定制的六万两千多套新军冬装终于制作好了,要求他过去验收一下。武植闻讯,大为欣喜,即刻带着金莲、小娥、柳月和厉天娇,坐上马厢车,由二虎驾驭这马车,去往祥福制衣工坊察看。

待来到内城梁门附近的祥福制衣工坊,面对堆积如山的新式军装,武植只好吩咐金莲、小娥、柳月和厉天娇四人一起帮他察看验收。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粗略地验过货,确认制作质量还过得去后,武植随之拿起一套匹配自己尺码的军装,试穿起来。

金莲、小娥、柳月和厉天娇四人看到他身穿军装的样子,英姿飒爽,帅气得很,不禁都迷醉了,围着他团团转,对他定制的新式军装爱不释手。二虎见了,也是满脸的羡慕。

经过试穿,武植对新式军装的质量、样式和做工都颇为满意,他利索地就把余款都给结了,这让祥福制衣工坊的老板兴奋不已。

加之早先已经定制好的军鞋、军帽和腰带,华夏军的整套新式冬装总算制作完毕了。华夏军新式夏装也正在开始制作之中。

于是,待把金莲、小娥、柳月和厉天娇四人送回侯府后,武植由二虎驾车,赶到华夏军大营,找到后勤部长曾宽,尽起大营里的五百多辆马车,发动一千多名士兵,一一从各个制衣工坊里把定制好的军鞋、军帽、腰带和新式冬装收集完毕,装车带回华夏军大营。

换装通知已经传达下去,宽大的新军操练广场上,三万一千多名官兵排好队伍,正整整齐齐地站在广场上,队列分明,旗帜鲜明,黑压压的一片,气动如山。各个领队的将官们也都一一在队列前站好,等待命令。新

众人满是好奇地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衣物,看着站在他们面前的武植、周桐、燕胜、李廷玉、林冲、王进、冯坤、曾宽等统帅。尤其是武植手里提着的物件,更是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武植手里提着的正是一个大喇叭,这是他亲自设计图纸并请谭四帮他制作的铁皮大喇叭!制作好后,他亲自试了试音,效果很是不错。于是今天他特意从侯府里把它带了过来。

「全体都有!立正!稍息!」武植手扬起大喇叭,对着嘴巴高声喊话。顿时,声震寰宇,整个广场都传遍了他的声音。众人清晰地听到指令,齐刷刷地完成各项动作,整齐划一。武植见状,很是高兴。看来,这几天时间的训练还是很有成效的。

「今天,全体换上新的军装!我们华夏军作为新军,就要有新军的样子,要有新的风貌和新的风纪!等下就由曾部长来进行安排分发,每人两套冬装。」武植说罢,便把大喇叭交给旁边的曾宽,由着他去安排。

曾宽拿起大喇叭,很是好奇,对着大喇叭吼了几声后,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开始了分发新装。

各个队伍以班为单位领取新装后,按班回到营房,进行换装,再按班进行集合,由班长带队返回广场,按照队列重新列好队伍,转瞬间,两个多时辰就过去了。期间,武植和众将领也领着各自的军装,回到军部把新式军装换上。

将近二十一岁,武植这段时间又长高了一些,身高估计有一米八五左右了,穿上军装后,看着自己一身青绿色的着装,他顿时有了一种错觉,仿佛自己身在二十一世纪的军营中,有种在大学军训的熟悉感觉。

楞了一会神,武植不禁苦笑叹息,如今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大帅,队伍集合完毕,请您指示!

」武植正和周桐、燕胜、李廷玉等人说着话,孙奇身着新式绿军装走进来,喜气盈盈地说道。

「好吧,大家一起去看看!」武植大手一挥,抬脚往外走,燕胜、李廷玉等人也随之跟上。

来到广场边上,只见整个队伍汇集成了青绿色的钢铁洪流,跟周围的灰色营帐相映成辉,煞是壮观。众人穿着青绿色的军鞋,套上青绿色的衣服,戴着青绿色镶嵌着黄色绸带红色五角星的军帽,配上浅灰色的皮带,甚是新颖夺目,精神抖擞。厚实的新式军装,不仅漂亮,而且也暖和。如此雄赳赳气昂昂的队伍,整齐而划一,堪堪亮瞎了众官兵的眼睛。

包括周桐、燕胜、李廷玉、曾宽、林冲、王进、索超、厉镇国和司方国等人在内,所有华夏军官兵看着自己身上穿着的崭新绿军装,均是兴奋莫名,胸中一股豪情油然而生,太帅了,这才是军人的英雄本色!

武植看着也是满意,这才是他心目中该有的华夏新军样子!

换好新式军装,全体官兵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华夏军的规范化管理与训练就更上一层楼了。

在华夏军全体官兵换上新装后,武植趁着一次早朝的机会,上了一份奏疏,提议把每三日一早朝改为每五日一早朝,并且把上朝时间改为从辰时初刻(早上七时)开始,上班当值时间则改为从早上七时开始,到下午四时结束,这样可以养精蓄锐以应付日常的工作。

当时的朝廷朝会,施行的是大朝会和垂拱殿视朝制度。在元旦、五月朔望、冬至大朝会时,九品以上的每个京官都要参加,拜见皇帝;而垂拱殿视朝则是规定五品以上的朝参官才可以参加,每三日一朝,也叫早朝,苦逼得很,武植很是不习惯。

五日一朝本是王安石在变法时提出来的,延续了十七年,后来元祐更化时就把王安石的变法都否定废除了,改成一日一朝。高太后去世后,赵煦亲政,但为了显示自己意欲中兴的宏愿,为了标榜自己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赵煦并没有改回五日一朝,而是改成三日一朝,这还是坑苦了朝中的大臣了!

早朝,即垂拱殿视朝,规定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即五品侍从官以上,为「日参官」,每三天都要参加早朝。宋朝对于官员上朝时间有着明确的要求,漏刻是上朝的时间标准,而在等待朝会开始前的时间被称为「待漏」。宋朝还专门建立了不同等级的「待漏院」,为官员们充当歇脚的地方。待漏院的作用可不止是充当歇脚这一项,宋代继承了五代时期的制度,待漏院的管理也日益完善,在官员等待之时,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点卯,派人监督臣子的上朝情况,如有迟到未到者,要登记起来呈报给皇上。有生病请假的,也会派遣专门人员去查看真伪。

早朝时,大臣们每天必须在凌晨二时左右就要起床,三时左右必须穿过御街到达右掖门前等候,待更鼓响起,大臣们开始列队进入皇城,途中不得高声喧哗,来到待漏院进行点卯,五更天时(四时五十分左右)文德殿前鼓声响起,就意味着开始上朝了。由于上朝时间太早,很多大臣在上朝前的晚上都没有睡觉,而是在到达待漏院之后坐在椅子上靠着墙假寐。

宋朝京城当官的辛苦受到不少文人墨客的抱怨,著名诗人欧阳修就曾写道「卧听竹屋萧萧响,却忆滁州睡足时」,他拿现在和在滁州当太守时候相比,说现在上朝太累了,没有滁州当官的时候快乐。

武植也是早就厌倦了这种黑白颠倒生物钟完全被打乱的日子,深恶痛绝。

赵煦思虑了很久,也跟章淳、曾布、安焘和黄履等宰相商量了很多次,最终采用了武植的提议,把每三日一早朝改为每五日一早朝,上朝时间也改为从七时(即辰时初刻)开始,点卯的时间就改为六时四十五分(即卯正三刻

)左右。改革后,上朝时间整整比以前早朝推迟了两个多时辰!众位官员上班当值时间也改为从早上七时开始,到下午四时结束。

以前的早朝,需要众人在凌晨两点左右就要起床,不光众文武百官们辛苦不已,皇帝赵煦也是苦不堪言。可大家碍于祖宗法制,除了王安石之外,谁都没有敢提出要进行改革。现在武植头很铁,胆大包天提了出来,赵煦和众人也就顺水推舟,皆大欢喜了。虽然赵煦和众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还训责武植不遵祖宗法度,但内心里其实早就乐开了花,谢天谢地了!

周桐不是朝参官,所以他除了大朝会外,平日里一般都不用上朝,比较轻松,武植很是羡慕。

对于赵煦和朝廷商定的结果,武植颇为满意,以后就不用凌晨两点多钟摸黑起床了,睡觉时间不够不说,还很容易伤身体。

侯府离右掖门比较近,坐马车过去不到一盏茶的功夫就到,所以每天,武植几乎都是在五时四十五分左右(即卯时三刻)才起床,如厕、洗漱、吃早餐,赶到右掖门时正好在六时四十分左右,再用三、四分钟走到点卯房(待漏院)点卯,时间掐得刚刚好。而且五天一次,武植顿时觉得比以前上早朝时要轻松了许多。

赵煦和众文武百官们也没有那么辛苦了,一扫以前上早朝时睡眼朦胧、萎靡不振的样子,精神百倍,早朝议事决策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很多时候都不用等到巳时初刻就可以早早地结束了议题,早早地就可以散了朝,众人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时也没有再打瞌睡了。众人神清气爽,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了数倍不止。

小小的改革,竟然能收到如此惊人的效果!连赵煦在内,众文武百官们都不禁对武植再一次刮目相看,为他的智慧所折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