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乐!永乐!

第一百二十二章 永乐!永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的姑父叫朱棣!

徐皇后是见过大场面的,比如当初几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她披坚执锐,亲自上城,勉励士兵,鼓舞士气。

相比起曾经的峥嵘,今天的奉天门外,有着另一种不同寻常的震撼。

大批百姓,在锦衣卫的引领之下,从午门进去,经过五龙桥,来到了奉天门之下……这一条路,正是平时大臣上朝所走,所谓御门听政,就是在奉天门。

寻常百姓,做梦也没有想过,他们竟然有机会进入大明的核心,体会一把正宗的皇家威仪。

雄伟的奉天门,衣甲鲜明的大汉将军,还有宽敞平坦的广场,都让这些百姓深深震撼。

作为操持了登基大典的司礼监来说,今天的人属实有点多了,幸好还有锦衣卫帮忙,总算应付下来。

大部分的百姓,都有幸步入午门,到了奉天门之下。

但是咱应天的老百姓,都有个凑热闹的毛病……看到这么多人往皇宫方向过来,他们也就跟在了后面,想要瞧瞧,到底发生了什么。

结果这么一来,就弄得人山人海,前呼后拥,眼瞧着要出事。

所幸徐景昌和解缙赶来,他们一见,全都着急了。

徐景昌果断下令,“让百姓停下来,没有进入午门的,就留在外面,不要再动了。”

这么多人,徐景昌的一声令下,肯定做不到令行禁止……幸运的是王忠带着两千税丁赶来了,成国公朱能也带来了人马。

徐景昌松了一口气,但也把心悬起来,“你们都听着,告诉所有士兵,不许冲撞百姓,不许无礼驱逐,更不能打骂……要是谁坏了今天的大事,严惩不贷!”

从徐景昌严厉的语气中,这俩人都感觉到了压力重如泰山,丝毫不能马虎。

到底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朱能和王忠都很快冷静下来,他们让手下士兵组成人墙,手挽着手,把老百姓隔在一个个圈子里。

“大家伙都不要乱动,一会儿天子登临奉天门,会有旨意颁布,大家可以在这里等候。”

这两位大将的安排之下,午门外面,总算安定下来。

人山人海的百姓,都在侧耳倾听。

此时徐景昌和解缙也都进入午门,来到了人群的最前面。

在他们之前,六部九卿,宗室勋贵,大明朝堂的大小臣子,已经都到了。

蹇义和夏原吉等人根本懒得看徐景昌了。

他们都低着头,拿脚指头抠地。

幸好洪武朝的地砖质量过硬,不然早就让他们抠出三室一厅了。

这个姓徐的崽子,就是是非之源,大明朝堂的祸害,他是在哪里哪里有事,把他逐出朝堂,整个天下都不好了。

老天爷啊,快点来个雷,劈死他算了。

少给我们添点麻烦,大家伙真的受不了折腾了。

不过很显然,这一次要折腾他们的不只是徐景昌,还包括大明天子朱棣!

“陛下驾到!”

伴随着宦官由远而近的喊声,朱棣和皇后,还有太子,皇子,皇孙,登上了奉天门。

象征着天子黄罗伞盖出现在城楼上,朝臣们带头跪倒,山呼万岁。

紧随其后,百姓也跟着跪倒,万岁之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朱棣站在城头,俯视着自己的臣民,心潮澎湃。

“免礼。”

待到臣民重新站好,朱棣俯身,冲着下面朗声道:“尔等此来,可有什么事情和朕讲?”

这一刻徐景昌当仁不让,走到了臣民的最前面。

他先是向朱棣行礼,随后道:“启奏陛下,靖难之役过去一年有余。然则战乱期间,流离失所的百姓,人数颇多。更有人沦为奴仆娼妓,朝不保夕。臣等恳请陛下加恩,为流民造黄册,降旨释放所有奴仆,抚平创伤,使百姓得以团圆。”

朱棣站在城楼上,早就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他也反复思量,到底要怎么说?

其实他大可以借机归罪建文,痛骂建文手下逆臣,然后赦免奴仆,周济百姓团圆……也算是给靖难之役做了个总结。

但是当朱棣站在城楼上,俯视臣民的时候,他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么大的声势,百姓齐聚奉天门,如果只是解决自己和侄子的那点破事,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而且朱棣敏锐意识到,此时的自己,不管要做什么,都没有人能够阻拦。

什么六部九卿,什么科道言官,此时此刻,没有人会阻挠自己,也不敢阻挠!

既然如此,朕怎么能错失良机呢?

朱棣的脑筋迅速转动,论起搞事情的能力,谁能比得了他啊?徐景昌和他比起来,简直是尿检样本和三峡泄洪的区别,谁让咱是大明天子呢!

想到这里,朱棣意气风发,打定了主意。

“定国公,你所请朕已知晓。想当初皇考初登大宝,就颁布旨意,由于战乱,百姓四处漂泊,一些人力薄势弱,一些人贫不能存,不得不卖身为奴,勉强苟活。皇考在洪武五年降旨,要求旨意所到,悉数释放奴仆,归家为良。朕秉持皇考仁德,亦当尊奉皇考旧制。且加恩天下,凡是无以为生,典卖妻女者,朝廷垫付,帮忙赎人。若是有欺凌霸占,逼良为奴的,立即释放。如有豪强拒不放人,皆可上告衙门,每人奖励钞百贯。”

朱棣拿出了朱元璋的旧制,这一番话说完,临近奉天门的大臣们,听得清楚,一个个变颜变色,坏了,怎么陛下也胡闹起来了?

徐景昌却是暗暗发笑,好样的,朱老四,你这借题发挥的本事,真有我的精髓啊!

说朱元璋是最爱惜百姓的皇帝,并非空话……他登基之后,就下旨释放奴仆,全数变为良人。

他还特别规定,福建等地,有用阉人为奴仆的习惯,朱元璋要求凡是发现此类事情,使用阉人的豪强之家,也要阉割抵罪,还要送进宫里当宦官。

另外老朱针对战乱频繁的中原地区,那些不得已卖身为奴,给人当小妾的,可以按照原价,交钱赎身。

假如拿不出钱,也可以由朝廷支付,给伱赎身。

朱棣就是把朱元璋的这道旨意拿出来,重申一遍。

可问题是现在早就不是元末了,当初朱元璋明确规定,只有功臣之家,才可以豢养奴婢,普通文臣是不行的。

现在别说文臣了,就算是一般豪强富户,都有一大堆的奴仆婢女……如果真按照这道旨意,岂不是要把所有家仆都释放出来?

对此徐景昌只想说,干得漂亮!

同样兴奋的还有站在朱棣身旁不远的朱高煦,他的眼前一亮,简直想要跪倒磕头,高呼父皇圣明!

他办丝绸作坊,最大的困扰就是人员不够,不光是工匠,也包括普通的织工。

朱高煦会不顾一切,给工匠盖房子,就是想千金买马骨,吸引更多人,过来投靠他。

现在朱棣这一道旨意下来,就等于逼着豪门大户,释放奴仆……而这些释放出来的奴仆,也需要生存,自己急需的织工不就来了!

父皇,你真是太圣明了。

什么也别说了,从我汉王府做起,释放奴仆,一个不留!

这倒不是意味着王府里面就没人伺候,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干……其实还可以使用丫鬟,但是需要出钱,用合适的价码去雇佣。

说白了,就是从主仆关系,变成雇佣关系。

世家大族,奴仆成群,还有众多家生子,辈辈为奴的情况,势必大为改观。

朱棣这一手,堪称仁政!

随后朱棣又道:“皇考昔日规定,天下之民,四十无子,方可纳妾。朕重申此令,凡是年不满四十,且家中有子。依旧三妻四妾,蓄养奴仆,一律杖责一百,发配戍边!”

好家伙,这一道旨意,等于给上一道打了个补丁……别想用小妾的名义,掩饰奴婢的事实。

总而言之,高门大户必须把掌握的人口,释放出来。

“士农工商,皆是朕的子民,如今大明百业兴旺,不光是种田为生,为工为匠,所在多有。过去鱼鳞册为田赋之本,黄册为丁税之本……如今朕特准设立城中黄册,凡是在城中务工,不回家种田之人,也可以录入黄册,且录入黄册之后,不需要缴纳丁税!”

这道旨意下来,可把所有百姓都欢喜坏了,哪怕是徐景昌,都没有料到,朱棣这一招,实在是高明!

进城务工的百姓,最大的问题,就是无依无靠,很容易被变卖为奴,且没有人给他们做主。

现在给他们设立专门黄册,就等于有了大明官方认可的身份。

这一点的变化,带来的影响,简直不可限量。

从此百工之人,可以挺直腰杆了!

大家想要的,陛下不但给了,而且还给了更多!

天子圣明,大家伙有福了!

“万岁!万岁!”

“吾皇万万岁!”

从奉天门下,欢呼之声响起,很快就像波浪一般,传到了午门,传到了千千万万的百姓耳中。

但大家伙知道了皇帝的旨意,霎时间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更有人高声大呼,“永乐!永乐!”

从午门之外,又传回了奉天门下。

“永乐!永乐!”

百姓们发自肺腑欢呼呐喊。

徐皇后跟在朱棣身边,忍不住激动道:“陛下,你听,万民欢呼,你的旨意深得民心!”

能把妻子高兴成这样,朱棣心中越发骄傲,这不过是开胃小菜,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公布呢!

“瞧好吧,过去朕推不动的事情,今天要算总账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