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开局从抄语文课本开始 > 第二十一章 第二次审稿

第二十一章 第二次审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开局从抄语文课本开始!

人前显圣往往是需要代价的,显圣前提条件或长久寂寞,或刻苦努力,而人后自己也要受罪,只为换取高光那一刻。

朱一帆本来打算这个星期回家一趟,却因打篮球比赛,不得不延迟到下个星期。

当时凭一股血勇,短暂性忽略腿抽筋带来的影响,到第二天时双腿却疼痛起来及酸软无力。

不用纠结要不要跟陈红毅他们去网吧,也算是因祸得福,享受难得刷小说的时光。

经过一个星期的时间,邮政快递终于使命必达的到达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一帆因发表文章成功一次,待遇升级,不用经过第一步筛选,直接给到邮寄人陆宛瑜手上。

收到朱一帆稿子时,陆宛瑜正在艰苦的审稿中,时好时坏的文章让人痛苦不堪。

终于能品尝美味佳肴了,应该重新倒杯茶,静静心再欣赏。颇有仪式感的拆开稿件密封件,从中拿出两张稿纸,从字数上看应该是散文与诗歌。

陆宛瑜负责诗歌审核,优先看诗歌。映入眼帘的是文字,字感觉越发好看了。

依然是古体诗,七言绝句,诗名:咏梅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读罢,感觉梅花顶风冒雪开放、发出芳香的形象跃然纸上,再联系前句,以花喻人,克服困难,才能成就梦想。

联想到刚才自己审稿的诗歌,人与人的差距,有时候比人与猪的差距还大。好把,打击对象包括了自己,甩甩脑袋,将这个不良的想法甩掉。

在自己记忆中那些咏梅的诗词,与之相比,也不逊色它们吧。该死的才华,老天就是如此不公。

欣赏完好诗歌后,工作还是要继续,查重,是否已经发表过等一套流程走完。

鉴定完毕,原创诗歌,等出版后,这首诗最后一句就是自己座右铭了。

虽然自己不是审核散文类稿件,但先览为敬不过分吧。

读罢《师说》,自己的座右铭似乎有点多了。

将稿件给到石家诚后,陆宛瑜在座位上悲春伤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现在高中生都这么利害了吗?

感叹完,还是得提高自己,不然将来会被社会淘汰的,于是再度埋首工作。

石家诚在审稿时也为朱一帆的文采叹服,为什么别人总是能写出惊世警句呢。

经过查重等一系列流程,文章一审通过。

记得上个月陈同教授说过如果朱一帆再投稿,务必要给到他二审,于是在稿件上标注好。

过二天后,陈同教授才有空过来出版社审稿。

正式开始审稿时,他将朱一帆的稿件放到一边去,先审核其它稿件。这是他的一个习惯,喜欢将最好的东西放到最后慢慢品尝。

审完稿后,陈同教授心情很不错,今天的稿件质量都很高,读书如吃东西,遇到美食,心情会愉悦。

还有美味的大餐等着品尝,也有点期待是什么味道,朱一帆是昙花一现还是真有才华。

首先欣赏诗作,优美的诗词让人赏心悦目。

好诗,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来判断,绝对能够流传后世的诗作,与历史上的名人大家的咏梅诗词相比不遑多让。

接着欣赏《师说》,很认真地逐字逐句的看,读完一遍后,再复读一遍。

突然感觉有点不对劲,圣人尼父有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吗?我记得是没有吧。

于是到书架上翻找尼父语录等经典,还是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大概率肯定朱一帆自己杜撰的。

得出这个结论后,不由得一句卧槽,现在的年轻人真大胆,杜撰也就罢了,还敢堂而皇之的公开发表。

有点责备朱一帆不尊重古人与著作,也有点敬佩他的行事出格,超出常规的勇气,谁让他杜撰的有水平呢。

人就是这么双标的,对于不喜欢的人,无论改得好坏,都是一棍子打死,而对于喜欢的人,改得好赞扬,就算改得不好,起码也会保留一份宽容,人之常情。

这稿子不好评定呀,否了吧,又对这文章爱不释手。如果发表出去可能引起一翻风波,毕竟现在研究尼父文化的学者在文化界力量很大。唉,难决定的事还是交给社长吧。

其实不是朱一帆没留意到这地方,只是通过查找资料,想替换文中的典故,但实在找不到相贴合的素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微言大义,不是随便就能替代的。而胡乱的改,感觉其中神韵不对,最终坚持保持不变,希望文学界不要太较真吧,自己小身板,经不起风浪啊。

看到对面的胡为教授,上次审稿朱一帆的就有他,问问他看法。

“老胡,还记得上个月写劝学的朱一帆吗?”

陈同对着胡为教授喊。

“记得呀,印象深刻,古文写得这么好的还是第一次看到。”

“这个月他新的新作很优秀,你不妨看看。”

说着,便走到他身边将稿件给他。

胡为教授虽然是研究现代文学的,但对于有才华的人是很欣赏的。

胡为教授也跟陈同教授一样,细细品味文章,然后再复读一遍。也不得不对陈同感叹此人才华横溢啊,是个大才。

同时向陈同询问尼父有没有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虽然是研究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也有一定根底的,也发现不对。

陈同教授告诉他答案,应该是朱一帆自己编造出来的。

胡为教授也是一阵无语,现在的年轻人胆子真大,不得不说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连圣人之言都敢杜撰。

陈同教授直接问:“老胡,如果文章发表,你怎么看?”

胡为教授双手一摊:“我能怎么看,站着看呗,虽然我也很欣赏他,但能不能发表我俩说了不算,看社长的意思吧。”

也对,这种有问题的文章,但优秀到舍不得放弃,就得交给社长审核,自己何必自寻烦恼。

两人聊起朱一帆来。

陈同感叹道:“真想为燕大特招朱一帆,毕竟他文学天赋肉眼可见。如果再有我亲自指导,肯定能更好的成才。”

胡为教授也感叹一声:“老陈啊,虽然我是教现代文学的,但也想为水木大学特招他,再有我亲自指导,说不定他古今文学融会贯通,到时水木就要出一个大文学家了。”

“可惜啊,现在社会只注重数理化,特招保送都是关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竞赛优秀特长学生,再或者是外国语的外语保送生,就是没有华夏语言文学类的。”

“是啊,但学校也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暂时没有华夏文学类的招生章程也是没办法的事。”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科的重视程度得到极大加强,社会大众更是怀着极大热情投入国家需要的学科中,为国家崛起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社会大势,学校政策自己改变不了,只希望朱一帆高考时考到好成绩,到时尝试劝说学校降分录取吧。

陈同教授也没聊的兴致了,赶紧将需要社长审核的文件整理好,然后将给他秘书。

社长李培元在办理好其它业务后,才拿起需要自己审核稿件一一看起来。

当看到朱一帆的稿件时,也留意到陈同教授的批复意见,暂时不急着给出批复,先是将那诗阅读,再仔细阅读《师说》。

好诗,好文章,自己读遍中外书籍,也不得不认为精品作品。想起老陈的批复意见,再细心复读一遍,还真的是有问题呀。

头疼,删了这部分吧,少了画龙点睛的句子。不删吧,说不定文学界来攻讦报社及作者。

李培元在心里反复衡量,虽然之前还说过支持朱一帆的呢,但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杂志出版社,对稿件的审核是重中之重,原则上的问题不能错,对于历史,历史人物,人为的过分赞誉与偏低都不对,会误导大众对于真实历史的认识。

虽然朱一帆还谈不上上纲上线,但杜撰名人名句不是一个好兆头。他为一个天才,更应更好地引导成才,指出错误,也是为他好。

心里有了决定后,也不再瞻前顾后,在批复意见上写上修改意见。

同时吩咐秘书要做好朱一帆的信息保密工作,一方面是防止他被其它报刊杂志挖走,另一方面要了朱一帆的联系电话,打算亲自跟他谈谈。

等下下午五点半的时候,朱一帆正跟陈红毅在饭堂吃饭,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一个流行歌手的歌曲片段。

陈红毅拿出来看来电显示,陌生的号码,不问便知道是找朱一帆的啦,将手机递给朱一帆。现在不比以后各种营销电话,一打通常是熟人打电话。

朱一帆接通电话,首先问好。

对面陈培元立马自我介绍,便道出来意:“你的文章很优秀,但是文章最后杜撰部分,会对尼父这个历史人物形象有影响。不说好坏,一开了这个头,就会有人跟风,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公众读物来讲,影响不好。所以我们报社希望你能修改修改。”

朱一帆看到辣么大的一个领导温声细语的说话,立马回答道:“是我考虑不周,之前已经考虑过这文段,但以为略微杜撰一段话不会有什么影响,我立刻修改。”

“叫你一声朱小友吧,亲切一点,不用急,刊登的位置为你保留着,也给你几天时间再构思一下,有什么问题,到时你联系陆编辑。”

“好的,陈社长,麻烦你啦,到时我会跟陆编辑联系的。”

双方说完主要情况后,也不闲聊,便挂电话了。

朱一帆感觉头皮发麻,本来就是想不到办法才保留的,现在硬要改了,怎么办。另一方面则松口气,差点踩雷了,作为公众人物,杜撰名人名句,以后翻找出来这事,绝对是个黑点,考虑不周,以后还得注意处理方式。

还得修改文章,头都大了。随口扒完几口饭,跑回宿舍将已经刷好的小说拿回图书馆还了,再借几本古代能称圣的人的著作集。

朱一帆经过二天反复查找资料,也找不到替代品。又打算直接修改最后一段,发现高估自己了,其实自己不是真的可以创作出师说的天才。

最后没办法了,只得用出无敌的无中生友**,直接将孔子曰删掉,用余曾闻替代。

唉,就这个节中办法算了,脑细胞死一大片,不再想。通知到陆宛瑜,就这样修改了,看行不行,或者出版社有编辑大大出手帮忙修改。

不久后,陆宛瑜回复,这样修改没问题,最终定稿就这样了。

果然就算是抄书也不是一帆风顺,做事还是得小心谨慎,社会给自己上了一课,朱一帆如是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