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 第341章 李信留下的烂摊子

第341章 李信留下的烂摊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一场悲壮的陪葬的确令人动容。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在这个是时代。

情义二字比泰山还重!

人人都说春秋战国礼乐崩坏,可人人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之所以称之为礼乐崩坏,只是相比起那个人人遵礼的时代相去甚远。

而随着法家兴起,儒法转变,道德二字成为了标榜德行的工具,得利者行小人之事,却用道德来约束别人。

这未尝不是一种退步。

嬴城亲眼目睹了李信,内史腾,温方,张天这等位高权重者的忠勇行为,内心所受到的震撼是他这辈子都无法忘记的。

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

治国,无非礼与法二字,法,不能太重,礼,不能太轻。

生命,贵不可言,信仰,于世无解!

这本身,就存在矛盾性。

然而。

纵然悲壮的挽歌令人动容,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他可以为东守都统帅李信擅离职守的行为买单,但,他还是斥责李信的行为给他留下了烂摊子。

李信倒是一走了之了,可东守都统帅必须在最快的时间选定。

而关于东守都统帅的人选,却是令人犯难。

在秦国的武将,虽在级别上并没有什么明确的划分,护国都尉之下便是上将军,上将军之下是都校尉,校尉将,但是,这其中的地位,依旧是论资历和功绩。

李信是在秦国武将中论资历和功绩,仅次于王贲之下,战绩虽然没有王贲灭四国般耀眼,却也是同为灭国的将领。

李信,是在始皇帝登基后最早提拔的一批将领,并参与了秦国灭六国的大多数战争。

这其中,李信的成名之战,便是伐燕之战,在耕战国策和秦国军事氛围中,没有军事才能,即便是皇子进入军中,也没有统兵的权力。

在秦国,任何一名带兵打仗的将领,均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王贲不例外,李信也不例外。

只不过,若是勋贵之后,其晋升之路相对于其他将领要坦途顺利快速许多。

而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李信与李斯八百年或是一家,或也不是,但二人各供祖先,非同族。

李信属于陇西李氏,其祖先李宗本为魏国大夫,在孝公年间是最早一批在秦国招贤纳士下来到秦国的士大夫,任县令。

经历代繁衍,早已与秦国血脉相连,到李信之时,经其任陇西郡守的祖父李崇推荐于始皇帝,被安排在王翦军中历练。

后李信年少壮勇,一步步成为了王翦军中校尉,却也同样因为在王翦军中任职,王翦为了扶持嫡长子王贲,对获得军功的机会自然略有偏重。

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王贲受始皇重视,为其筹建虎贲营,独领一军之后。

而这也到了伐燕之战,王翦无需再为王贲铺路,这才命李信为前锋,率骑兵攻燕,李信在伐燕之战中大放光彩,在易水河畔,大败燕国太子丹并一路追杀燕丹至蓟城,随后王翦抵达蓟城,破城后,李信再次率骑兵追杀燕王喜和燕太子丹,迫使燕王喜斩杀燕丹。

自此,李信受到始皇帝重任,以李信率领的前锋营为班底,为李信独设了破燕营。

而始皇帝设立破燕营目的,是与王贲的虎贲营一样,均为骑兵营。

王贲的虎贲营偏具装重甲骑兵,而李信的破燕营偏轻装骑兵。

随后王贲攻魏,李信与蒙恬攻楚!

王贲,李信,蒙恬三人便是当时秦国最耀眼的少壮派统帅。

而李信与王贲,蒙恬地位之所以出现差别,也是在这一年。

王贲攻魏,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出城乞降,灭魏。

李信攻楚,因为李信连克楚国数城,骄横之心渐胜,冒进进攻鄢郢,虽然攻克鄢郢,却与同攻楚国寝丘,城父的蒙恬脱节。

而这,被一心强楚的虞子期找到机会,密谋策反前往鄢郢接手城池的秦国丞相昌平君,昌平君在鄢郢谋反,切断了李信后路。

李信后继无援,果断转向西北,想要与在城父的蒙恬汇合,可在两军对垒中,又在楚国腹地,李信后路被断,横向移动,被项燕找到机会,李信大败。

二十万兵马只回来十万,破燕营近乎全灭,七位都校尉死在了伐楚一战。

而这也导致同样深入楚国腹地的蒙恬,被迫撤军,攻楚之战告破。

李信兵败而归,始皇帝对李信并没有罪责,反而说了一句话‘将军所以兵败,是朕之错,非将军战之错!’。

于是,始皇帝一面重整旗鼓命,重启王翦继续准备伐楚,一面让李信前往陇西筹建南征营,一面又令王贲军中,在伐魏之战中崛起的辛胜,重组破燕营。

随后。

在准备了一年后,破燕营,南征营,虎贲营等,在王翦的统帅下攻破楚国,灭楚。

王翦一战封武成候。

然而,这对于李信而言,因为此前伐楚大败,已经失去了成为统帅的资格。

纵然如此,此后李信还是跟着王贲平定潦西,潦东,俘虏燕王喜,并在王贲带领下灭齐。

天下一统,王贲封侯,蒙恬成为护国都尉,李信却只能成为驻守将驻守陇西。

虽如此,陇西在秦国的地位至关重要,始皇帝将陇西交给李信驻守,依旧非常信重李信。

可以说,李信的军事才能丝毫不比王贲,王翦之流差,只是因为伐楚之战惨败,这才将这位名将的光辉掩盖了下去。

但是,不难看出,始皇帝对李信的信重依旧,让李信与蒙恬伐匈奴。

而这。

便是李信在秦国的地位,能够与李信的地位功绩相比,以及能够统辖邯郸,衡山等十三郡的将军,真不多。

蒙恬进入漠北已经失去联系快大半个月了。

屠睢远在闽中。

杨端和在守着临晋防线,在河东与匈奴正在打消耗战。

冯劫在负责西征军之事,西征军筹建完毕之后要西进。

蒙武要负责江东之事,平乱泗川郡陈胜吴广叛乱。

至于大庶长王戍,杨凤几人,其地位甚至要弱于未成为都统帅的李信,并非可以带兵驻守的统将,更准确来说是备用统帅,想要成为东守都统帅,还需要先去驻守一郡混资历功绩。

这算来算去,就发现无将可用。

至于东守左都帅王继,右都帅杨辰,其资历并不够,甚至要羌瘣,张唐更次之。

至于三川营的李由,那要比王继,杨辰等人更次之,乃是天下一统之后李斯仗着自己的功劳深重给李由安排的,李由的军事能力并不突出,且到现在为止还是个大上造的爵位,属于郡守与驻守将同职的职务,所带兵马更多为郡兵。

在始皇帝南巡对江东用兵后,见李由可怜才让李由去混爵位,江东一战不管李由战果如何,至少能升到驷车庶长爵位。

可惜事与愿违,江东未战,现在的李由想要升爵位,就看泗川郡一战。

而东守都统帅之下十三郡,其重要不用再提,必须要一位地位功绩无可挑剔之人去接手兵权,必须是接手便能镇住十三郡四十万兵马的统帅,更要让王继,杨辰二人心悦诚服。

“陛下,末将思来想去,末将如今任西守都统帅,待关中稳定之后必然要前往陇西,杨端和任中守都统帅,想要结束匈奴之战还需数月,这东守都统帅之职,断然是不能空悬如此之久,必须尽快决策。”

听着王贲的言语,嬴城直想翻白眼,若不是因为如此,何至于在此为难。

倒是王贲,继续道:“不过,这并非没有解决之法,相比起西守五郡,东守十三郡更需稳定,也只有末将前往邯郸,统领东守兵马。”

“至于西守五郡,冯劫将军可兼任,亦可另选将领担任,西守五郡乃是我秦国根基之地,只要关中无恙,便无战事发生。”

闻言。

嬴城眉头一锁,第一反应便是否决王贲的提议。

倒是李斯,率先开口道:“目前无论是朝堂还是关中,均需要王将军坐镇,此时王将军前往邯郸,关中怎么办?”

在军事将领的任命上,不管是李斯还是冯去疾,连建议的权力都没有,只是参谋之用,而此时李斯所言,也是切实关乎关中稳定之事。

而这同样道出了嬴城的疑虑,尤其是,他认为虎贲营是与王贲十分契合的一支队伍,王贲前往邯郸,必然也要卸任虎贲营统将之职。

“召辛胜将军回都坐镇咸阳!”王贲则是不慌不忙的道:“辛胜将军也是百战之将,守卫关中足以,而且嬴显之乱已经结束,破燕营也要调回咸阳。”

“不妥!”嬴城直接否决了王贲的提议,言辞没有半分退让。

辛胜,目前来说,其态度难以捉摸,这时候让辛胜率破燕营回都,他无法保证到底是弄来了一头吃人的狼还是忠实的将领。

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从辛胜对嬴显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来,辛胜对于始皇帝驾崩,他继位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怨气的。

王贲似乎早有预料,再次道:“其二之法,末将前去替换杨端和将军,剿灭匈奴之乱,杨端和将军立刻前往邯郸统领东守兵马。”

“西守兵马咱由辛胜将军统领。”

“夏阳距咸阳并不远,末将可以兼顾咸阳。”

“除此之外,末将想不到,还有什么方法能解决如今困局。”

李斯和冯去疾,蒙毅三人沉默不语,不反对,也不赞同。

但相比起其余之法,这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

现在。

只要王贲不离开关中,坐镇关中,天下大局基本还能稳定一二。

若王贲去了邯郸,就远离了中枢,成为戍守将,咸阳便无人坐镇,太尉府更没有一个足以号令天下兵马的人物。

要他们去号令那些军功卓越,甚至狂妄自大的将军统帅,指不定会生出什么大乱来。

而王戍,杨凤几人更不用说。

唯有王贲坐镇太尉府,对天下各郡兵马发号施令,才有一定的份量。

这并非二世帝以皇帝诏令行令所能相提并论的。

想要中枢朝廷大将齐出,空置太尉府,这需要二世帝在军中拥有足够的威信。

“临阵换将?”嬴城眉头一锁,骊邑之行王贲才苦口婆心的给他讲了临阵换将的弊病。

现在,王贲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提出临阵换将之策。

要知道,现在的河东,杨端和在夏阳以东,汾水以北的平阳高地,借助着山地地形与匈奴在进行拉锯战。

可以说这极大的降低了河东的损失,没有让河东糜烂。

杨端和设计引诱匈奴攻打平阳城,让匈奴进入了平阳之后,命太原李枯,上党齐武,还有不远千里从苍梧赶来的公子荣禄,围困平阳城,封锁汾水,将匈奴兵马挡在了平阳一带。

反而,杨端和放开了汾水以北的大片山岭地带,让匈奴只能从夏阳渡过黄河进犯关中。

现在的杨端和并不着急围灭匈奴,反而借助山岭地形扰乱匈奴,令匈奴疲于应对。

这条计谋可以说非常的成功,只要耗空匈奴在平阳城抢夺的粮草,匈奴必死。

目前,平阳一带正在进行着亢长的拉锯战,但按照此法执行下去,平定匈奴指日可待。

此时将杨端和叫去邯郸,难免让杨端和有意见。

匈奴来势汹汹,这可是杨端和这位和王翦一个时代的老将封侯机会。

“陛下,因时制策,无有定策,临阵换将并非亘古不变,可因主将无能而换将,可因敌军主将所善长者而换将,可因主将善战而换将,可因地形而换将,也可因朝廷需要而换将。”却是王贲,非常自信的解释道:

“非有定论,但只需保持两点,被换将者遵从,换将者军事素有才能,且足以安定军心。”

“此两点,条件均满足,自然换将无损。”

“末将可以保证,杨将军对换将一事,绝无半点怨言。”

嬴城眉头再锁,问道:“王将军如何自信?”

王贲微微一顿,震声道:“兵家领袖,非杨端和莫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