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沉睡的玉瑞 > 第17章:村里来了1群不速之客

第17章:村里来了1群不速之客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沉睡的玉瑞!

不论刮风下雨,还是暴雪寒风。

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来激发味蕾。

凉粉、凉皮,这是上街回来的标配。

不管你是上街溜达了一圈,抑或是办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回家的时候,都能看见手上提着一个袋子。

谁都不用去猜测袋子里装着什么,**不离十,一定有凉粉、凉皮。

乃红的凉皮出现,打乱了村里人的阵脚,改变了村民的早餐模式。

没有出现凉皮时。

早餐有两种吃法。

冬春一个吃法、夏初一个吃法。

北方的冬春很冷,需要在屋子里架火炉,那个时候我们都用蜂窝煤炉子。

蜂窝煤炉子对于北方的冬春,可谓是雪中送炭,这两季的温度零度以下,一个蜂窝煤炉子可以解决一家人的吃住。

炉子上做饭、炉子上烧水。

为节省蜂窝煤,每天晚上十点过后,炉子不再加煤,就等着自生自灭。

第二天早早起来,会用木柴引火,半截烟囱,不到十分钟就引燃蜂窝煤。

引燃蜂窝煤的第一件事,便是烧一壶水洗漱水。

接着就是喝茶。

北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喝茶,是根深蒂固地吃早餐的方法。

爷爷辈喝茶,用的是火盆。

火盆喝茶比较有意思,云山雾罩,飘飘欲仙。

整个房间被烟熏得漆黑一片。

房顶的椽木是黑的,墙也是黑的。

如果火盆喝茶叫烟熏火燎,那蜂窝煤喝茶就是生活。

人间的烟火气,也不过如此。

我们家家户户的柜子里,脸盆中,都放着白面大馒头。

这不是囤货,而是方便。

一蒸笼馒头能出锅12-15个,再加一蒸笼包子,基本可以吃十天。

因为冷,不论是包子还是馒头,都被冻得特别硬,啃都啃不动。

火盆上发燃火,煨上茶罐,旁边把冻硬的包子馒头烤上。

一口清茶,一口烤得焦黄的包子或馒头,这才是打开冬天美好一天的开始。

而到我们的时代,火盆基本退出,只有极少数老人还在用。

取而代之的就是蜂窝煤炉子。

蜂窝煤炉子的普及,喝茶比火盆干净且安全。

蜂窝煤炉子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喝茶的档次,还解决了冬天做饭烧火的问题。

厨房成了库房,主屋多了一项功能,成了半个厨房。

蜂窝煤炉子做饭,比在灶上方便很多,主要是人不冷,洗菜和面还能用上热水。

一到夏冬两季,天气比较热。

用蜂窝煤炉子,屋里会很热。

做饭回归到厨房,喝茶换成电炉子。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实从一罐茶就能看得出来。

以前的茶馆里,除了水就是茶叶。

现在的茶馆里,东西变得丰富多彩。

茶叶、白砂糖、红枣、枸杞。

茶叶和白砂糖是买的,红枣和枸杞是田坎上摘的。

茶馆里的东西丰富了,也就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悄悄在发生改变。

韭菜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口袋,不说家家户户都有多少存款,至少每家每户掏个千儿八百,都不是难事。

加之乃红的凉皮,每天准时在村里出现。

喝茶的人,似乎很多都变成了泡茶。

早上起床泡一杯红枣枸杞茶,寻着乃红的声音越来越近,出门买几碗凉皮。

吃完凉皮,掰一些馒头泡在汤里,那个感觉,只有吃过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美味,什么是简单又奢侈的幸福生活。

这年是2003年。

电话逐渐开始在村里普及。

种韭菜前,村里只有坐落在半山腰的五组有一部移动电话,每次接个电话,都要先过河,再爬到半山腰,接一次电话一块钱。打电话分长途和短途,收费标准不同。

种韭菜的第二年,村里多了几部电话。

村民接打电话,再也不用过河爬山,方便了很多。

我们村两山夹一沟,坐落在沟里最低洼处。

没有专门的信号塔,只有借助比较开阔的地方,才能打一通相对听得清的电话。

村里收韭菜的两个代办,是最先拥有手机的人。

腰带上扎着一个皮质的手机腰包,骑个摩托车穿梭在村里。

那才是村里最亮的老靓贼。

人人羡慕、人人向往。

向往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的生活。

当然2003年的时候,村里已经有了这种生活蜕变的迹象。

早年间走出农村的人,有几个发展得很不错。

体制内官居高位的有,电信系统的高管也有。

而村里最高修了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的,也是这类人的亲属。

电视就不用说,2003年的时候,家家基本都有,不仅有电视,还是VCD/DVD,低音炮音箱。

电话在那个时候属于高消费品,没有固定收入的人,可望不可及。

韭菜代办有固定收入,且业务需要,必须配手机。

而走出农村的人,把自己用退休的电话,办一张卡送给家里人,方便联系。

有了电话确实方便,可信号源不稳定。

有时接五分钟的电话,也弄不清楚一件事。

断断续续的声音,动不动就断线的信号,电话也基本成了摆设。

好在省电信系统任职的人,经过一番协调,总算是答应在村里建个信号塔。

这个消息传到村里不到一周的时间,村里就来了三个陌生人。

穿的衣服上,赫然写着“中国电信”四个大字。

大多数村里人不知道中国电信是干什么的,看到有个电字,大家猜测这应该是来检查村头变压器使用情况的。

好在龙顺话多,凑过去问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听到陌生人说,勘查位置,安装信号塔。

村里的人终于理解了,也开心了,开始期待。

三个陌生人勘查了两天时间就走了。

半个月后,一辆满载物资的货车径直开到学校操场,开始卸货搭帐篷,这些陌生人当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

龙顺的邻居俊强。

龙顺邻居有个堂哥在省通信部门工作,安装信号塔就是他出面协办的。

当天,俊强协调村支书在村里的大喇叭上喊了几嗓子。

大概意思是,村里要在学校操场安装一个信号塔,请村民没事不要去现场围观,更不能抹黑去东施工队的东西,不要给村里人脸上抹黑。

另外传达出一个信息,施工队需要五个人现场帮忙打地基,每天30块钱,这六个人的选择标准就是特困户优先。

乃红也顺理成章被俊强请去给施工队做饭。

北方人很少吃米饭,尤其是米饭比面贵的地方。

施工队是从省城来来的,上顿下顿吃面不习惯,要求乃红每天的早上煮稀饭、蒸馒头,中午四菜一汤,晚上隔天面、隔天米。

乃红烧菜的技术,果然没让施工队失望。

餐餐不重样、餐餐饭扫光。

施工队队长,听闻乃红守活寡。

有事没事就找乃红聊几句,探探她的口风,想要把她跟自己的徒弟撮合在一起、喜结良缘。

乃红何尝不想走出农村,奔向城市。

可她肩负重任。

虽然她跟父亲预定的一年期限早就到了,不论是父亲、玉琢一家人,都同意她再找一个。

可这几年她的心思都在挣钱上,改嫁这件事一直被搁浅。

乃红何尝不想有个肩膀依靠。

可她觉得目前挣钱比嫁人更重要。

信号塔从打地基到通电,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在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施工队长把徒弟的工作交给了别人,让他在厨房帮乃红的忙。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乃红对这个胡子拉碴的人产生了好感。

可在她的思想意识中,城里人特别能耍心眼,她也担心被骗。

施工队撤走的前一天。

队长在镇上请徒弟和乃红吃了一顿饭。

饭间,队长一直叫乃红考虑考虑。

一时间乃红不知所措,不知道该直接拒绝,还是认真考虑考虑。

队长似乎看出了乃红的难为情。

于是提出想要见见她的父母。

乃红还是果断拒绝。

逼到没办法,乃红便说,她可以认真考虑考虑,至于见她父母的事,看后面事情发展的方向。

队长见乃红松口,就建议让徒弟找时间,带着乃红去省城转转。

临走时,队长徒弟给了乃红一封信。

信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唯一清楚的,便是信号塔通电没多久,乃红就买了一部蓝屏翻盖二手手机。

忙碌了两个月的乃红,生活归于平静。

每天早晨,那个熟悉的声音不再准时响起,经常变成了偶尔。

乃红把卖凉皮的范围夸大了。

周遭几个村子都要去。有时候乃红从村里开始往下卖、有时候往上边的村子卖。

可很多时候,乃红出门直接就去其他村。

偶尔一天乃红不出村,没有顾客的时候,总能看见她低着头玩手机。

二手手机的电池不经用,乃红的口袋里就备着三块电池,只要没电马上掰开手机后盖,扣出电池换。

乃红的手机,基本三五分钟,就能听见滴滴的声音,那是来短信息的提示音。

施工队走了没过多久,有人在别村见过,他陪着乃红卖凉皮。

这件事也很快传到老苟耳朵里。

老苟抓了个现行,但这次他没出手打乃红。

他理解这几年乃红的付出和辛苦,也看见了这几年乃红的变化。

他把乃红和小伙子喊到家里。

语重心长地长聊了一次。

从小伙子的字里行间,他是认可的,就连玉琢也劝乃红跟着小伙子去省城。

可乃红似乎还有些顾虑。

玉琢也看出了乃红的顾虑。

玉琢说,她爸爸的事,不用操心了。作为儿媳妇,乃红做得很好,他们一家人都感激乃红。

但乃红是个女人,身边没有男人,又要照顾老人,换做一般人,早就跑了。

乃红哭了,玉琢也哭了。

乃红哭是被玉琢戳中了积压在内心已久的委屈。

玉琢哭是觉得自己的父母可怜,哭自己的哥哥不辞而别。

省城的小伙子走了。

乃红的手机也停机了。

谁都不知道乃红在想什么,能想什么。

可能乃红有自己的打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