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小宅门大宅门 > 第26章 第26章秦氏

第26章 第26章秦氏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小宅门大宅门!

天德十一年的最后四个月,在一片祥和平顺中度过。天灾**没有,八卦轶事没有。华寄锦收起了全部心思,待在白园中当好儿子、好兄长,效果非常显著。

期间,天德帝于上阳宫举办马球赛。参赛人员大多来自宫廷射生兵,华寄锦有幸陪王伴驾,并且大放异彩。

天德帝本就喜欢华寄锦,一分优秀都能夸出十分来,更别说华寄锦是有真本事的!跟华寄锦相比,宫廷射生军都成了狗屎!

整个洛阳城禁卫军,只有京郊三大营的军士,能和华寄锦媲美。同样也可看出,大齐边军的整体作实力。

天德帝能不高兴嘛!同时还决定,找出些老参、灵芝、铁皮石斛之类的滋补佳品,送去给李阁老,养了个好儿子!

紧接着又想到大齐逐年增长的军费,心里头再次沉甸甸的。准备叫户部尚书来,再次商讨一下,如何有效的开源节流。

天德帝还想将华寄锦招入射生军,当宫廷禁卫,结果被华寄锦拒绝了。华家公子壮志凌云,要考状元,当按察使,所到之处绝无冤假错案、欺凌百姓的事情发生。

天德帝不仅不生气,还夸华寄锦有志气,让洛阳子弟向华寄锦学习,还赐给他笔墨书籍,勉励他洛城殿上金榜题名。

由于近段时间,华寄锦表现良好,天德十二年春节过后,华北溟解除了对儿子的高压管制,允许他恢复学业,到正行书院读书。

花开春暖,自冬日中解封的洛阳城,开始喧嚣起来。华寄锦一反常态,没有举办各种名目的聚会,而是带着华自闲逛起了洛阳城。足迹遍布洛阳周边,偶尔需要,还在外面留宿几日。赏花、捉鱼、打猎,花样繁多丰富多彩。

玩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回到白园后,华寄锦特别愧疚,准确来说是无颜相见:“黏黏,有件事情,要和你商量一下。”华自闲早有心理准备:“哥哥请说。”

华寄锦难以启齿:“我们可能要搬回崇政坊华府居住一段时间。”这事儿,华自闲早有准备,不管华寄锦怎么想,华自闲都不希望完美无瑕的哥哥身上,出现污点。

外室子,代表着不被家族、不被宗族所接受的子弟。年少时,怎样都好。明年秋闱中举的话,华寄锦便是可以做官的大人了。再说,他又极得皇帝赏识,怎会不招嫉妒?出身是最容易被攻歼的一个地方,华自闲舍不得哥哥受苦。

小姑娘很是同情的看向华寄锦:“哥哥好可怜,以后要在陆夫人的掌控下生活。不止哥哥,哥哥的儿子、孙子,都要敬着她!”

华寄锦还以为妹妹会苦恼惧怕,没想到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摸着华自闲的脑袋:“苦了你了!”

华自闲摇头:“哥哥才辛苦,我长大了,会像大姐姐一样离开华家,去过自己的小日子。哥哥才是永永远远……”

自家妹妹才八岁,华寄锦连自己的婚事都没想过,更别提华令柔的!一想到妹妹要出嫁,华寄锦一颗心都要碎了:“黏黏想找个是什么样的夫婿?”

这个嘛……华自闲还真想过:“要像李五哥哥那样有趣,要像李御史那样开明,还要像李家大哥哥那样英武,还不能像大姐夫那样事儿多!”

好嘛!全是李家男子,华寄锦要酸死了:“黏黏不喜欢哥哥了!”才没有!华自闲“表白”道:“黏黏最爱哥哥了!”

华寄锦依旧接受不了:“黏黏嫁人后就要和哥哥分开了,怎么办?”这个好办,华自闲小朋友的想法很简单:“我们可以住一起嘛,或者相邻的宅院开个角门什么的。如果外任的话,当哥哥的师爷什么的,一起去上任。”

还真是小孩子的天真,不过华寄锦很受用。小姑娘太过善解人意,让华寄锦更加愧疚,有些话,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黏黏,母亲可能要和我们分开一段时间。”

华自闲睁大眼睛不解道:“什么意思?黏黏明白。”华寄锦解释说:“母亲不同我们一起回崇政坊。”

华自闲有些接受不了:“爹爹不要娘亲了吗?”华寄锦赶忙否认道:“不是!不是!是母亲自己的选择。母亲不愿意到仇人家中生活,我们应该尊重母亲。”

原来是这样,华自闲放下心来:“娘亲留在白园是吗?我可以回来看望娘亲吗?”也不是,华寄锦说明道:“母亲本就是法冲真人的入室弟子,随着真人清修,以尽弟子孝道。母亲搬到栖云观外的青莲别院居住,我们也可以常去看望。”

法冲真人,是洛阳城最出名的女道观--栖云观的观主,杏林圣手。栖云观接纳无家可归的女子,收养无父无母的孩童,定期义诊,是女子幼童的保护神。

因为栖云观的义举,信众很多,在洛阳城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高,比官办道观华阳观受欢迎多了。

洛阳城有头有脸的人家,都会定期在栖云观举办法会祈福,布施钱财让栖云观照顾更多的可怜之人。

多年发展下来,栖云观外寸土寸金,华家能在栖云观外拥有两栋别院,得益于华北溟与法冲真人是老相识,栖云观最早一批祈福者的缘故。

青莲别院白园在使用,芙蓉园崇政坊在使用,彼此互不打扰。两间别院走的都是小巧精致路线,面积相差不大,距离栖云观远近差不多,就连院内栽种的,都以莲花为主,平衡保持得极为难得。

黄灵薇一直在为过世的家人祈福,略懂一些医术,搬到青莲别院生活,是最好不过的选择。华自闲了解自己的母亲,为母亲能选择自己的生活而开心。

到了崇政坊后,便不能像现在这样,继续住在名居苑后罩房,有华寄锦罩着,无法无天。说好听些,是回家。说难听些,是寄人篱下。

华寄锦担心妹妹受委屈,不放心道:“黏黏,陆氏并不可怕,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找哥哥,千万别委屈了自己!”华自闲乖巧点头:“有哥哥在,我不怕的!”

华寄锦产生了将妹妹送去青莲别院的想法,又怕自己的决定,害了妹妹一生。如果将来,妹妹的子女,以妹妹的出身为耻的,妹妹又该如何自处?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妹妹?

一辈子太长,华寄锦贪心的希望老天爷将所有的好运,都砸在妹妹头上,让她一辈子顺风顺水。夫妇和睦,儿女孝顺,做内宅里最快乐的小老太太。

吏部尚书华北溟的家宅之争,历经十几年,以崇政坊的胜利而告终。白园关闭,外室所生的一子一女被接入华宅。

高傲的华寄锦,也不得不遵从礼法,低下高贵的头颅。唯一美中不足的,只能是外室宁可出家修行,抛弃一双儿女,也不在陆氏夫人手底下讨生活。

作为洛阳城八卦的中心,华家的收官之战,竟然没有引起全民讨论的热潮,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压华家一头的,是正行书院的一位□□。准确来说,是从长安城搬来,新上任的一位秦姓□□,专讲《春秋》。

正行书院入学条件苛刻,□□更加不是无能之辈。大齐人才济济,一个教书先生而已,为何能在洛阳城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这事儿吧,要从仁宗朝开始说起。仁宗皇帝于武城殿设立宗室族学,教导年满五岁以上、十五岁一下的宗室子弟。

这武城殿学堂的学正,姓秦,名家大儒,国子监祭酒。不客气的说,秦老祭酒,是今上天德帝的授业恩师。

秦老祭酒,只有一子一女,幼女早逝,长子健康长大,娶妻生子,官至工部侍郎。秦侍郎夫妻恩爱,育有三子一女。秦家祖孙三代,生活在洛阳,其乐融融。

亲老祭酒最喜欢、器重的学生,自然是昭德太子元景。对元显、元昌两位皇子,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因材施教,二皇子尚武,专门开了讲兵法战略的课程。至于三皇子,皇帝、皇后都不说什么,秦老祭酒更加不能多嘴了。

楚王脱离了课业的苦海后,对老师还是很孝敬的,逢年过节,不止礼品不断,对秦家子弟,也是照拂有加。

太子元照年满十五岁后,大婚之事被提上日程。武宗皇帝着急太子娶亲,成家代表着长大成人,武宗便可以将朝政托付给太子,自己北上打仗去。

武宗皇帝迫切希望儿子早日娶妻不假,可也舍不得委屈儿子。希望儿子娶一位自己喜欢、爱重的姑娘回来,一辈子和睦幸福。

秦氏太子妃,乃昭德太子亲自求娶而来的。武宗皇帝很信得过秦老祭酒的品行,孝敬皇后也十分喜欢秦家小姑娘,这场婚事,就这样愉快的定下来了。

太子大婚后,夫妻恩爱,后宅安宁。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太子夫妇婚后多年无所出。且太子多次拒绝美人入东宫。武宗夫妻拗不过儿子,又心疼长子这些年来的辛劳,也就不再逼迫。

祥泰十二年,太子妃于东宫嘉德殿诞下长子,帝后欣喜异常。武宗皇帝当场为小皇孙取乳名鸿鹄儿。

秦家自太子妃嫁入东宫后,修书的修书,当先生的当先生。不参合的朝政的决心,都写在脸上了,堪称外戚典范。

祥泰十五年正月初五,东宫的那场大火,不止要了秦氏太子妃的命,也要了秦老祭酒的命。

得知最爱的小孙女命丧火海后,秦老祭酒心疾突发,当场背过气去,没过几日便病逝了。等天德帝回过神来关注秦氏一家子时,太子妃之父已经上书丁忧,全家人准备扶灵回老家长安城。

秦老祭酒是恩师,秦家又如此识趣,天德帝想下手都没有理由。秦家安全回到长安后,又传出秦老祭酒遗训,秦家三代不许出仕,秦家理所应当的消失在朝堂之上。

这十二年中,秦氏太子妃的父母接连病逝。如今秦家当家的,是秦氏太子妃的长兄,也就是正行书院新聘请的先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