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居然成为旅游景点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孽子!
《大明日报》的动作很快。
特别是在广州这边,为了快速的响应,直接就发行了一版跟总部不一样的报纸。
这也算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
北京、南京、广州三个分部,各自都具备独立的制作、发行能力。
有时候因为一些特别的情况,会各自发行不同的版面的内容。
没办法,毕竟新闻是有时效的。
为了最快的体现相关的内容,有时候就只能这么搞了。
“王爷,外面很多人看了报纸之后,都觉得《大明日报》在胡编乱造,没有几个人相信呢。”
张軏一大早就过来给朱瞻墉汇报情况。
虽然当日有不少人出席了火车的试运行,但是这些人跟整个广州府的人口数量相比,完全就不算什么。
哪怕是这些人回家之后跟人说了自己看到的东西,除了他们自己,其他也是很多都不相信。
没办法,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过匪夷所思了。
“《大明日报》的公信力一向是很高的,怎么有人会觉得它胡编乱造呢?”
张軏汇报的这个情况,朱瞻墉还真是没有预想到。
这个情况,确实是有点让人感到意外啊。
“主要是火车和铁路这个东西实在是太过于新奇了,很多人理解不了。”
“对他们来说,这篇报道的内容,更像是有人编写的小说一样,完全不是真的。”
“王爷,这个情况对我们的火车发展应该是不利的,对我们王府的形象也是一个损伤。”
“我觉得需要做点什么,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明日报》上面的报道完全是真实可靠的。”
“以后只要是《大明日报》上面报道的内容,不管是多么的稀奇,都要让大家相信它们是真的。”
张軏是搞情报工作的。
他自然是很清楚信任的重要性。
这要是没有人了信任,很多事情就不好搞了。
“这个事情也简单,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既然很多人都不相信,那就让他们去亲眼看一看。”
“反正那段铁路是修建在岭南书院,并没有围蔽起来,外面的人也是可以进来随便看的。”
“而那台试运行的火车,可以一直在那里进行测试,让更多的人上车感受一下。”
“哪怕是不是每个人有机会乘坐,至少也可以让大家亲眼看到实物。”
“这么一来,各种疑问自然就没有了。”
“再让《大明日报》结合这些消息,每天都做一些科普和更新的新闻报道。”
“你所担心的事情,基本上就可以解决了。”
朱瞻墉没有太过纠结,立马就给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出来。
你们不信,那让你们亲自去感受一下就行啦。
这比什么解释都来的有说服力。
“这样也行,不过会不会泄密吗?”
“到时候其他作坊的人也跟着我们的步伐制作火车和铁路的话,岂不是得不偿失?”
做保密工作的,对于泄密这个事情是看的比较重的。
不过朱瞻墉这一次却是一点也不担心。
“你也知道铁路的修建是多么的难,是一个大工程。”
“你觉得有哪个作坊具备实力去自己修建一条铁路呢?”
“至于火车,如果不打算修建铁路的话,那么制作火车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所以泄密这个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担心。”
“再说了,如果看一眼就能制作出火车出来,那么这些人的水平也太高了。”
“到时候要是真的有这样子的人,那我还巴不得他冒出来。”
“直接请他来负责火车的研究,岂不是更好?”
朱瞻墉这么一说,张軏就无话可说了。
“既然如此,那属下就放心了。”
“到时候我安排一下,让蒸汽机研究所免费给大家开放参观和试乘。”
“不,不能免费。”
“啊?”
这一下,轮到张軏感到诧异了。
自家王爷不是那么小气的人啊。
怎么这点利益也不肯放手?
要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火车,最好的办法不是免费吗?
要不然到时候很多人肯定因为舍不得花钱,不会去乘坐。
“张軏啊,你要明白,免费的东西,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去珍惜的。”
“如果免费让大家去乘坐火车,那么许多人还以为中间有什么猫腻。”
“哪怕是已经亲自感受了,也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
“相反的,如果每一次乘坐我们就收一文钱的车费,虽然一天下来没有多少钱,但是却可以让更多的人相信火车是真的。”
“也能吸引更多的人过来看一看火车的样子。”
朱瞻墉的这个理论有点特别。
不过张軏倒是很实在,他不去跟朱瞻墉争论什么。
而是直接就去执行了。
这么一来,岭南书院的火车,立马就再一次的进入到了许多百姓的视野之中。
……
“英国公,这个事情你怎么看?”
太孙府,朱瞻基脸色严肃的跟张辅在书房里面商量着事情。
这几天,广州传来的消息成为了北京城勋贵和百姓茶余饭后讨论的热点。
仿佛朱瞻墉在哪里,大明的舆论中心就在哪里。
这让朱瞻基非常的不舒服。
“太孙殿下,从这个事情上面,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就是越王府旗下的作坊,在精钢生产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他们甚至比将作监旗下的炼铁作坊都要厉害,要不然没有办法奢侈到使用精钢来铺设铁路。”
“从这一点来看,越王府肯定是囤积了不少的兵器,随时都可以将新军的规模扩大。”
“甚至是扩大到非常夸张的地步。”
张辅也是满脸严肃的在那里说着自己的看法。
“第二就是说明越王府旗下的各个作坊,很可能再一次的迎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能的放大。”
“他们的蒸汽机,主要的目的就是给各个作坊提供特别的设备,用来提高作坊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将来他们的产品的竞争力会变得更加强大,让其他作坊变得难以生存下去。”
“甚至可以理解为越王府将来为了战争,可以随时的准备更多的后勤物资。”
作为一名勋贵,张辅看问题往往都会跟军事结合在一起。
这也算是一种职业病了。
不过,他的这些分析,都还是挺有道理的。
所以朱瞻基听得非常认真。
“第三,说明越王府旗下的岭南书院,开始发挥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威力了。”
“有些东西,之前我们还在纠结,现在看来不能纠结下去了。”
“越王府有岭南书院,我们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书院。”
“在北京城外寻找一块地,修建一座北京书院,我觉得是完全可以考虑的。”
“甚至我们可以把格局放大一些,北京书院的教谕,可以从岭南书院里头招募一批。”
“甚至岭南书院毕业的学员,我们也可以大胆的使用。”
“毕竟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成为越王党,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想要追随越王殿下,而是他们没有更多的选择。”
张辅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三个看法,让朱瞻基更加意识到了局面的不可控。
原本他以为朱瞻墉离开了北京城之后,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上了。
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子。
人家就算是不在北京城,也一样是大明的焦点,实在是让人感到讨厌啊。
“从《大明日报》上面的报道来看,他们的蒸汽机是可以对外售卖的,我们是不是想要购买一批回来研究一下?”
“或者我们是不是也要安排一些匠人去研究这个蒸汽机?”
到这个时候,朱瞻基也不管面子不面子了。
丢了面子,只要里子还在,他就可以接受。
“可以自然是可以的,不过想要超过他们,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其实我还有一个想法,不知道是否可行。”
张辅一边说,一边思考。
“哦?什么想法?”
朱瞻基颇为期待的看着张辅。
“越王府现在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一种宣传。”
“我们完全可以在另外的领域开辟一个吸引大家眼球的东西出来。”
张辅这么一说,朱瞻基眼睛一点。
这个思路,似乎可行啊。
“衣食住行,比如棉布,现在就是我们最擅长的。”
“如今挂靠在我们身上的棉布作坊已经控制了大明超过一般的棉布产量,到时候完全可以跟越王府搞出来的纺织城相媲美。”
“经过了连续多年的发展,棉布的产量已经比较高了。”
“并且我们的作坊如今生产棉布的成本也比之前有所下降。”
“我觉得不如借着这个机会,搞一场声势浩大的宣传,让我们的棉布成为大明的象征,成为大明对外出口的拳头产品。”
“到时候,这个事情的影响肯定是比蒸汽机和火车这些东西大多了。”
张辅说完,颇为期待的看着朱瞻基。
这个方案,如果没有朱瞻基的点头,肯定是执行不下去的。
毕竟这么搞,多少也是要让出一下利益出来。
“你的意思是把棉布的降价作为今年的一个炒作点,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为了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有衣服穿,做了很大的努力?”
朱瞻基很聪明,一下就明白了张辅的意思。
他脑中也在快速的思考这个事情的利弊。
对于他来说,钱财真的就是身外之物。
虽然很重要,但是只要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多少钱财都是值得花出去的。
“没错!”
“关心穿衣服的问题的人,肯定是比关心火车和蒸汽机的人多很多。”
“到时候,不管棉布的普及是谁的功劳,大家都会把您的好记录在心中。”
张辅这么一说,朱瞻基就更加容易做决定了。
“没问题,就按照你想的去搞。”
“各地的棉花很快就要开始采摘了,到时候我要让今年的棉布价格比去年至少下降一成。”
“要让更多的百姓在解救了吃饭问题之后,也能解决穿衣服的问题。”
说完这话,朱瞻基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他的压力一下就得到了缓解。
……
阿卜杜拉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个大商人。
之前在天竺有着很大的生意。
这两年,他的业务开始涉及到大明。
为此,他每年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旧港或者广州府。
“主人,我打听清楚了,广州这段时间最热门的事情就是岭南书院那边有人用精钢铺设道路,修建了一座铁路。”
“然后还有不需要牲畜拉动就能行走的火车在上面行走。”
“我们要去哪里游玩的话,我觉得这个地方是最值得去的。”
仆人埃安现在也算是精通汉学,很有语言天赋。
在旧港的时候,他就经常阅读《大明日报》。
到了广州府之后,更是将最近的《大明日报》买回来翻阅了一下。
这么一来,对于这段时间发生在广州府的事情,他自然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了。
“不用牲畜拉动就能自己在铁轨上行走的火车?”
“这个世界上还能有这样子的东西?”
“那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去看一看啊。”
阿卜杜拉很是好奇的听着埃安的汇报。
到了旧港之后,他听说过不少跟大明相关的匪夷所思的消息。
慢慢的,对于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的接受能力也是增加了不少。
很快的,他们就打听了一番,来到了岭南书院。
虽然岭南书院的许多研究所,都是不允许番邦蛮夷的人进去参观的。
但是铁路那一块区域,并没有受到限制。
这么一来,阿卜杜拉他们倒是很顺利的来到了现场。
甚至在那里,他们还找到一些蹲点谋生的画师,专门给他们画了一幅画作为记录。
这也算是最近几年大明一些地方流行起来的挣钱项目了。
脱下了长衫的画家,一下就找到了发家致富的方法。
一般来说,这样子一幅画,收费直接就是一两银子。
有时候会搞个活动,一两银子两幅画。
不管哪一种方案,肯定都不是普通百姓能够消费的起的。
而对于有钱人家来说,一两银子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有些读书人一天直接就挣了几十两银子的情况,一点也不罕见。
当然了,这也就是在广州、北京城等少数的地方可以这样子,大部分的地方都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