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的师父郝连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杂牌神棍!
这位名叫郝连城,当年来村里的时候也快四十岁了,长的是浓眉大眼,人高马大,一脸正气的!很有点当年朱.时.茂的样子。一看就是那种正面人物,到哪都没人把他往坏人堆里想,不像秃头挎枪的那个佩斯大爷,怎么看都不像个正经玩意!
据说郝连城来的时候正是东北的寒冬腊月,滴水成河的季节。东北的冬天那是真冷,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出门尿尿都得带个棍。为啥?边尿,边砸,要不容易给你连在地面上!
东北这旮瘩自古以来地广人稀,在古代那绝对属于蛮荒之地!电视剧里辫子戏的大臣犯点啥错误,坐龙椅的那位,往往都是大嘴岔子一咧:发配宁古塔!可想而知,东北人少的原因了。
人少它就有人少的好处,东北这地方物产丰富,棒打狍子瓢舀鱼真不是开玩笑,以前随便找个泡子(泡子就是所说的小水坑),里面都能捞出个几十上百斤鱼!
野猪野鸡啥的有的是,冬天里那野鸡贼拉好抓,一场大雪下来后,小孩子就跑去野地里,看见野鸡就大声喊叫,野鸡一受惊吓,扑棱扑棱的飞起一段距离后,经常就一个猛子扎雪堆里去了,把脑袋往雪里一埋,反正它是觉得你看不见了它了!走过去拽着野鸡尾巴轻轻松松的就抓到了。
狍子那玩意就更多了,长的萌萌的,和鹿有点像,挺缺心眼个动物,好奇心还特别强,猎人朝它打一枪,要是没中,也别着急,不用追,你就站那里等着就行,一会功夫,它自己就嘚瑟的跑回来。
什么东西?咋这么大动静?不行,我得回去看看!狍子就是这么想的,要不怎么叫傻狍子呢!这玩意能在大自然中存活到现在,也算是挺神奇的,可能应了那句话:傻有傻福!
你说就这么地大物博的好地方,往这里跑的人,太多了。郝连城就是其中之一,郝连城的人生用一个字就可以形容:衰!老百姓的话就是点真背!
郝连城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亡了,被正一教龙门派的一个云游道人带回了道观,收做了弟子,过去道观也不富裕,不像现在有些庙,香客那个多啊,可劲的往功德箱里塞钞票,收入哗哗的,主持出门开个国产车,都让人笑话,咋的也得百万起步啊!
郝连城在道观里长大,白天跟着师父师兄弟们打柴种地,晚上还得诵读道经,打坐修行,日子过得挺清苦。
清苦点就清苦点吧,习惯了也就那样,就这么着,郝连城在道观里混到了三十多岁,说人家混也不对,他的悟性还真高,二十多岁的时候名气就挺大了,简单点说,就是挺有道行的!加上自己师父在道观里辈分也高,都已经是内定的下一届掌门人选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掌门位置向他招着小手的时候,道观黄了!散摊子了!为啥?不知道,别问!
反正别管你郝连城道行多深,前程多大,都得下岗再就业了!你说这点子!
不当道士后,郝连城东跑西颠的到处转悠,也没个目的地,糊里糊涂的就这么来到了东北,来到了李三追出生的那个屯子。
东北人还是很热情的,郝连城来了以后,和村里辈分最高的李三太爷一顿唠,李三太爷惊为天人,人才啊!是个有大学问的!留下,必须留下!
李三太爷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不认识字!在他心里,能用笔把自己名字写出来的,那都属于文化人!郝连城这后备掌教忽悠刘三太爷不手拿把掐的!
李三太爷一声令下,村里的后辈们就齐刷的出动了,为啥他在村里说话这么好使?不但他岁数大,威望高,这个村子里的人还基本上都是亲戚!甭管你姓李还是姓王,绕几个弯,肯定能拉上亲戚关系!
这时候正是猫冬的季节,村里人一个个闲的五脊六兽的,李三太爷一声令下,人乌泱乌泱的,全出动了!
正巧村旁边有个破土地庙,荒了多少年了,门窗啥的早没影子了,趁着人多,大家伙给简单收拾收拾,拿点旧报纸把窗户糊上,又不知道从那个旮旯里翻出块破门板给装上,村东头的老钱太太又从家里拽出个多余的火盆,给郝连城提溜过来了(火盆这东西是用泥巴做成个大盆形状,冬天的时候取暖用的,把快烧没的草木灰装里面,能挺好几个小时,缺点是没事就得扒拉扒拉灰,要不容易灭,因为里面装的不是煤,自然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大家伙你拿个被子,我给个褥子,老王家给五个碗老李家送两个盆,反正不到小半天,郝连城的住处算是收拾出来了!
从那以后,郝连城这个老跑腿子(光棍的意思)算是在村子里落了脚,在村里当了个车老板子(相当于现在的大车司机),在过去车老板子可是个技术工种,地位在村里仅次于电工!
赶车的同时,也割草喂马喂牛,不要觉得这活挺轻松,生产队连牛带马的七八匹,这些大牲口喂养起来工作量也不小,牛还强点,晚上不用管,但马这玩意不行,得半夜起来给添草喂料,要不掉膘成快了,所以才有那么句:马无夜草不肥!
等李三追长成半大小子的时候,郝连城也七十多了,那时候也没人叫他郝连城了,都叫他郝瞎子,因为双眼得了白内障,两眼珠子白蒙蒙的一片,看人的时候得把眼珠子往上翻愣翻愣,才能看的清楚一点。
夏天的某个傍晚,李三追正躺在离村子几百米之外打谷场的麦垛里,翻看那本太姥爷留下来那本《烟波钓叟歌》,这麦垛是前几天脱粒的小麦秸堆成的,能有三人来高,因为小麦秸秆在脱粒的过程中被反复摔打,秸秆都变得松松软软的。过去在农村,麦秸跺可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又大又喧,随便怎么在上面折腾都不会伤着。
而且麦秸垛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因为松软异常,只要扒拉几下,就可以钻出一个洞来,青年男女约会的时候,麦秸垛肯定是首选之处,两人往里面一钻,再划拉几把麦秸挡住洞口,那隐蔽性,杠杠的!你就是围着麦秸垛转圈,都不一定能发现!至于人家为那么喜欢钻麦秸垛,咱也不知道为啥啊?
这时候当然没有个小闺女跟李三追一起钻麦秸垛,才十二三岁,懂个屁啊!就是以后长大了,也没哪个瞎了眼的姑娘和他相约麦秸垛,自然从没体会过钻麦秸垛的乐趣,这也成为李三追一生中最遗憾的事之一!史称麦秸垛之殇!
闻着麦秸特有的清新味道,翻阅着破旧发黄的手抄本,李三追乐在其中,还是这里好啊,爹妈想打自己都找不到地方。
谁不望子成龙,李三追作为老刘家将来接户口本的唯一传人,自然被爹妈寄予厚望,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只要班里那个傻子不缺席,班级第二把交椅的位置,稳如泰山!
棍棒底下出孝子,同样,我就不信这个邪了,棍棒底下出咋就不能出成绩?小三追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考试后,男子单打!考试后,女子单打!考试后,男女混合双打!考试后,大姐打!考试后,二姐打!考试后,两个姐姐一起打!
在挨过无数次暴揍后,成绩,还是稳如磐石!倒数第二!
因为这个,民办老师的老爹和把一手鞋底子耍的出神入化的老妈,也只能仰天长叹,无奈的说出一句:家门不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