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人在大唐,开局无双 > 第二九八章 春耕

第二九八章 春耕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人在大唐,开局无双!

祭神完毕,接下来就是正式的耕种了。

而耕种之前还要祭神,不过这个祭神是划归到了耕种一流程里,祭拜的是先农神。

而这位先农神是六神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和稷之一。

大多数朝代这位先农神就是炎帝神农氏,唐朝也是一样,但是也有一些朝代这个流程尊后稷这位农神。

后稷的主要成就就是辅佐大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

后世被尊为稷王、稷神、农神、耕神、谷神,农耕始祖,五谷之神。

这个耕种的流程也是有名字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耕种二字就行。

而是叫做籍田,也叫做籍田祭先农,也叫做帝社。

第一项流程,李渊先去换衣服,众臣等待着,等他换常服回来,登上耕田坛开始祭祀先农神。

这个耕田坛是刚刚祭祀高台旁边的一座小坛,现在还叫做耕田坛,武则天时期会改名为先农坛。

祭祀完先农神之后,接下来才到了耕种。

李渊帮上袖子,转头望了望,对着缩在后面的王运招招手:

“行道过来帮忙。”

李纲张张嘴,想要说于礼不合,但是犹豫了一下没有说话。

其他人见李纲不言语,也都紧紧的闭上了嘴巴。

王运抿抿嘴,用丝带拢起袖子走了过来,和李渊两人拿起农具开始往牛身上套。

等王运把耕犁套上了之后,刚要往会跑李渊一把拉住了他,指了指前方说道:

“牵牛。”

王运只能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之中,不情不愿把衣服下摆别到腰带上,走到前方牵起了牛。

李渊也是同样的操作,然后提起耕犁挥挥手道:

“走!”

王运牵着牛来到地头来到了边缘位置,李渊有些不太满意,开口说道:

“往中间走。”

王运回头看了一眼李渊没有说话,但是李渊还是看出了王运的眼中的鄙视。

王运:走中间,你能把地耕直吗?

李渊眼睛一瞪:我让你过来牵牛是为了什么?

王运撇撇嘴,只能无奈牵着牛来到了地头中间位置,站在左侧牵着牛静静等待着。

李渊把耕犁插进土里,随后也是静静的等待着,没一会李纲高呼一声:

“启!”

王运牵着牛立马走了起来,李渊在后面一脸郑重的扶着耕犁,两人一路往前面耕去。

满朝文武和数万聚集而来的百姓们围在周围看着这一幕,满朝文武很安静,但是周围的百姓却欢呼了起来。

什么“圣人万岁”,什么“大唐万年”让李渊直接没绷住,嘴角露出了一丝笑容。

走到另一边地头之后,王运牵着牛,李渊提着犁调转身型开始往回走。

李渊耕地的手艺还是挺不错的,把没耕上的一点耕上,连接上之后才搭到了茬口上翻新的。

两人两牛走到原来的位置后又调转身型继续。

耕地其实也是有规矩的,对于数量也有要求。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而一个来回就是一推。

大唐目前并没有三公,所以是有王运三个亲王行使三公的职责。

等李渊的三推完成之后,周围礼乐响起,李纲口中的福赞也开始高诵。

王运可以肯定说的是汉话,而且还是关中话,但是那抑扬顿挫的曲调让王运有点没太听懂。

等完成之后周围的文武躬身行礼,周围的百姓开始欢呼。

李渊对着地边的李建成招招手:

“太子过来。”

已经绑好了袖子的李建成看了一眼李世民,然后往地里走去。

李渊往地边走去,王运刚要跟上,李渊回身摆手:

“继续牵着。”

“诺。”

李建成面色有点惊喜,而王运应了一声回到原来的位置。

牵起牛偷瞄了一眼李世民,王运视力不错,李世民面色虽然平静,但是眼神已经沉了下来。

你有什么办法,你没有办法,谁让你不是太子呢。

很快李建成的就开始了,王运有点不懂,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那太子几推啊?

所以他看向了李纲,而李纲也明白他的疑惑,伸开了一只手。

哦,五推啊,懂了,懂了。

很快李建成的在李渊耕过的左边耕完结束,王运回头看了一眼,嗯,不如你爹的手艺,但也还行。

王运正要等着李世民,观耕台上的李渊却开口说道:

“行道下来歇歇,待会就到你了。”

观耕台的作用就是字面意思,李渊这个皇帝站在上面,监督文武百官耕地认不认真,做的好不好。

做的好接下来会有赏赐,做的不好接下来会批评。

“臣领命!”

王运敏锐的发现,李世民的脸黑了一瞬间。

擦肩而过之时听到王运的轻笑,李世民脸又是一黑,回头瞪了一眼王运的背影。

李世民耕地没人牵,或者说所有人本来按照规矩都是不牵的。

不过规矩嘛也要看人,所以牵不牵的也要看人,这一批都是耕地的熟手,所以不用牵。

李世民很快完事,耕的地在李建成的左边,而接下来就是王运。

李世民虽然耕地不多,但是这些道理还是懂的,耕地最好顺着一个方向来回耕。

因为两边耕的位置不同,牛掉头转的方向也需要不同,行走的路线靠向也不同,所以一个方向会顺利很多。

下地之后,王运看了看李世民耕的,没忍住笑出了声。

别说李渊了,跟李建成都没发比,深一段浅一段的,只能说是刚会的初学者,都不能算是会耕。

不过也正常,李世民十四五六就开始打仗了,没时间练这个。

而李世民何其争强好胜的一个人,听到王运的笑声咬咬牙,下定决心苦练这门手艺,日后让你们目瞪口呆。

而王运的耕地水平,那叫一个轻松惬意,潇洒自如。

而且王运也不用给李渊留面子,耕出来的地深浅一致,顺顺当当的那叫一个漂亮。

而且王运耕的是右边,为了对称嘛,转向的时候号子一喊提前行动往需要的方向转,牛也不会转错。

等王运耕完就到了李元吉了,王运看着有点慌的李元吉叹了一口气。

要说李世民是刚学会,那这货就是完全不会,这两天听说被李渊吩咐在苦学,但是现在看来也没好好学。

王运无奈走到他身边,给他指点了起来:

“拿耕犁不要直着拿,耕犁把往自己怀里偏一些,随后搭在茬口上往过划就行。

不要搭的太深也不要插的太深,因为太重牛就不走了,以你的力量稳个十几推都没啥问题,要不要我帮忙?”

李元吉认真的听完后犹豫了一下,他也争强好胜,不想让王运帮,但是心里又有点没底:

“表兄可否在转弯处……”

李元吉没说话,但是这话意思是个人就能懂,所以他点点头:

“嗯,没问题,放心去吧。”

李元吉松了大大的一口气,这要是出丑,那可就丢了大脸了。

李元吉接着就开始了,王运溜溜达达的来到了地头,他一个人只能管一边,剩下一边看他自己了。

李渊看到这一幕笑了笑,满意的点点头。

而李元吉起初磕磕绊绊的,后面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稳了下来。

耕地想耕好是有点窍门,但是也简单,学会站位,学会角度和入土深浅就行。

若是没人牵牲口,你还得学会一些耕地术语,比如往哪边偏,掉头,暂停等等。

而像这种装模作样的,有足够的力量稳住耕犁就行。

但其实耕不好牛吃力也不舒服,但用的是小铁犁,还架了两头牛,你就算是插到底也能拉得动。

看着越来越近的已经到地头的耕犁,王运开口喊道:

“昂~尾!”

两头牛自动停下脚步开始转弯,王运连忙给看着他的李元吉打手势。

把耕犁提起来赶紧转弯啊,你愣着干嘛,你再愣一下牛就停下来了。

李元吉点点头立马行动,提着耕犁跑到牛后面,等它们转好开始行走的时候李元吉又把耕犁插进了土里。

第一次没插对地方,提起来快速重插,第二次倒是插对了,但是有点深,牛速度稍微减缓了一点点。

而李元吉身为武将,对于这方面还是挺敏锐的,立马往高提了一点点,这才顺当的往前走去。

临近出发的地头,李元吉兴冲冲的学着王运喊了一声,但是牛毫无反应。

王运笑了笑,喊了一身牛这才转身。

牛肯定是没有人聪明的,你喊的号子调不对,中气不足牛就听不懂,只会以为你是在骂它,盲目的加快速度。

王运跟这两头牛不熟,只是跟着李渊喊吊子,李大李二两兄弟也是一样。

李渊虽然有王运牵着牛,但是也喊了调子,就是为了给其他人学。

耕地如果不把这当做生计,只是当做兴趣爱好,其实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看着耕出来漂漂亮亮的地,心里会非常有成就感,喊着号子操控着牲口,会有上阵指挥的感觉。

但要是当做了耐以生存的生计……

不是有句话嘛,永远不要把兴趣爱好当工作,除非你是非常的热爱。

李元吉渐渐的也学会了一些,后面两推王运没管,自己顺顺当当的做完了。

唯一让王运差点笑死的是李元吉不知道怎么停,也不知道刚才其他人耕地的时候他在干嘛。

直到李建成喊了一句你骑马时候怎么停,李元吉拉动绳子,喊了一声“吁”,才停了下来。

李渊倒是没有生气,乐呵呵的模样,文武众臣的什么兄友弟恭,兄弟和睦的夸赞让他很开心。

李元吉回来后咧开嘴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随后站在了一旁。

接下来都是包括三品及以上的文武重臣一个个的上阵,期间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

都是一帮子熟手,不太熟练的这段时间也临阵磨枪过,所以并没有问题。

地耕完了接下来长安城外就没有什么事了,直接扫尾撤人。

等夜间的时候,会有人过来把这地重新耕一边,然后施肥等时节到了种上,只耕不种那自然没有粮食。

等秋收的时候,这两块地的产量就是皇帝和朝廷的面子啊,所以自然是非常的重视。

而回了长安并不意味着一切就结束了,接下来还要祭祖,祭祖完毕之后就是举宴,以示歌舞升平。

据说这次本来李渊还提议要大赦天下的,但是朝廷重臣不太同意,李渊想想也就作罢了。

乱世还没有结束,各级官衙监狱囚牢里都是一些穷凶极恶之徒和反贼们,放出去了可都是祸害啊!

这个太庙、宗庙和祖庙其实就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皇帝的叫做太庙,士大夫的叫做宗庙等等。

而在太庙这上面,其实也是有制度的。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开始才被称为太庙。

而且周礼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

而一庙供一人,简而言之就是天子能够为从六世祖开始七人立庙。

不过这个也太不固定,还有一种其他的供奉方法,是周法。

古人讲究近亲远疏,说的是四世而穷,五世而迁,所以超过四亲之外就不在七庙中祭祀。

也不是说完全不祭,而是不能成为主供。

比如说周天子,始祖庙里供奉的是太祖后稷,也就是姬弃,周朝始祖。

二祧庙里左庙供奉文王,右庙供奉武王,这三者始祖是是不变动的。

二祧是选大功绩者,一般也不会变动,但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而左庙还供奉着高祖和祖父,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和爷爷,右庙里供奉着曾祖和父亲,也就是太爷和父亲。

但是唐朝的太庙制度与这个不同,而是继承北朝的五庙制,简而言之就是一始祖,四世亲。

而李渊武德元年五月,把他的四位先人奉入太庙,分别是世祖元皇帝李昞、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锡、高祖李熙四亲。

不过始祖的庙号封了,但没有定下人,一直到高宗定下了李耳,也就是老子。

所以说是五庙,实则是四亲庙,这个制度一直到贞观九年李渊死后才有了变动。

臣子们觉得太掉价,五庙和诸侯们有什么区别?

所以李世民就增加了两庙,把六世祖弘农府君李重耳和李渊奉入了太庙。

从此由五庙变为了七庙,后面的就不说了,太复杂,为了政治需要一代代增减。

从七庙到九庙,从四室到六室、七室,乃至九室、十一室、十二室。

而李世民驾崩后,以他的功绩李治肯定是要把他老爹奉入太庙的,但是就这么多位置,进一个就得出一个。

所以就把对于李治来说是七世祖,已经出了六世祖的弘农府君李重耳给迁了出来。

而太庙这方面的祭祀仪程非常多,大大小小的近百种,但是总体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大祀、中祀和群祀。

大祀就是最高等,皇帝亲自祭拜。

中祀一部分是皇帝亲自祭祀,大部分派官员祭祀。

群祀就是官员代替皇帝去祭祀。

这次就是大祀,李渊亲领,文武百官一起祭拜,规模虽算不上大的,但是等级很高。

说起这个,就得提一下配享太庙了。

这玩意儿虽然很虚,但却是最高荣誉,把排位放进太庙,跟随李氏祖宗去地下追随,承受香火。

但是文武大臣为之疯狂,因为你进入太庙就能够受后世历代皇帝的祭拜跪拜。

汉朝人为封侯疯狂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只要封列侯自动进入太庙,封侯仪式就有入庙这一项。

不改朝换代香火就绵延不绝啊,而古人对香火的执念再不用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