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第章唯美主义夜莺,沉默吧!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若成佛,天下无魔!
尾声、唯美主义夜莺,沉默吧!
我从机场回到公寓,见那两个小子还没回,便靠到床上。
我不允许自己去想什么,一天一夜够我累的,我没有一点力气去考虑明天。
我随手从书报筐里抓过鲁超哥哥遗忘在我屋里的《泥百合》剧本,打算把那个话剧的结尾看完,度过一个安安静静的傍晚——
…………
法庭终于判决了。
雪莱以及一个个年轻证人的依次出现,使公众对tongxing恋的态度越来越强硬,也越来越难以忍受。人们无法接受一个男性将自己的生活理念强加于另一个男性的事实,况且,那“另一个”是那样美丽而无知的年轻人。
在伦敦,恐惧与日俱增。
在此之前,人们对tongxing恋不甚了了,这种属于少数族群的另类关系多少还有被同情,人们甚至想到其中多数人是清白无辜的。但是随着一次次庭审,事情的真相逐渐被揭露开来,那种与上流社会伦理相悖的细节,触动了每个人的愤怒神经。于是,一切都开始改变……人们似乎看清,这种关系对于伦敦乃至每一个家庭都是一种可怕的威胁,一种病毒侵害。
剧本里有一桥段特别能看到整个社会的畏惧心理。
那个幕间串场写到一个从未登场的大人物——尊贵的首相罗伯斯。
从对白中能看到,首相罗伯斯在任国家外长期间,与老侯爵的另一个英俊的儿子弗朗西斯·道格拉斯有染,也就是波西的兄弟。悲催的是,弗朗西斯突然死亡,原因非常蹊跷。鉴于罗伯斯的显贵身份,老侯爵对小儿子的死不敢轻易声张,他把一腔怨愤全倾注在奥斯卡身上。这也是老侯爵誓死要扳到奥斯卡不把他送进监狱绝不罢休的真正起因。
看到这里,我在想,道格拉斯家族上辈子是不是无恶不作造孽无数啊,要不两个儿子怎么都是美丽的祸殃子?
在风云变幻各种可能性都存在的庭审期间,老侯爵私下约见罗伯斯,他要挟首相,如果不判奥斯卡·王尔德有罪,他将披露首相与弗朗西斯的隐情,并要追查儿子的死因。套用中国典故,这种做法叫“挟天子而令诸侯”,特别狠毒的一招。首相罗伯斯为此惶惶不可终日,很快患上了抑郁症,整日无眠,不思政务,很快就形容憔悴……
串场戏中,首相的幕僚、内务大臣私下把打探到的陪审团决定告诉了首相,首相喜不自禁,当即下令邀约旧好,在官邸举办“派对”,转眼间宿疾就好了多半。
从这个桥段我们看到,维多利亚时代的tongxing恋现象已经渗入到政府的肌理,权力的高层,也波及社会中产阶级乃至每一个平民家庭,它拴在了政治、权利、舞弊、阴谋的马车上。奥斯卡自由的作家风格和狂傲的政治秉性终使他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
法庭传讯员:陪审团的先生们,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小时,你们是否已经达成了一致的判决?
陪审团团长:是的。
法庭传讯员:你们是否认定被告席上的这位先生犯下有伤风化之罪?
陪审团团长:是的。
法庭传讯员:你们是否认定他在之前的三年里连续犯有同样的罪行?
陪审团团长:是的。
法庭传讯员:你们是否认定除了与雪莱有关的指控外,对被告的所有其他指控都成立?
陪审团团长:是的。
法庭传讯员:这是你们一致的判决吗?
陪审团团长:是的!
1895年5月,奥斯卡·王尔德一案经过长达数月的庭审,终于进入的裁决程序。那日,陪审团经过长达三小时合议,终于判决奥斯卡·王尔德罪名成立,法官宣布他入狱服苦役两年,并没收全部财产。
被告席上听候判决的奥斯卡身子微微晃了一下,脸色死一样惨白……
他懊悔没有把羞辱自己的那张明信片撕碎。与疯狗论理,结果只能是被狗咬伤。
然而,一切都懊悔莫及……
经过一个阴冷多雪的严冬,那时候伦敦已进入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初夏正向人们走近。
…………
漫长的牢狱生活对于奥斯卡来说,无异于“在地狱过了一夜”。
一向锦衣玉食、特立独行、浪漫情怀的天才,在法律面前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
在监狱,他每日不是枯坐冥想,就是去服苦役。他干的活是把粗麻分成一缕缕细丝。那是多么熬人的劳役啊。一双娇贵的握笔的手很快就变得粗糙,而且开始皲裂,血珠从伤口渗出,由殷红而变得紫黑,那些血痂看起来是那么的肮脏。
奥斯卡标志性的齐肩发不再飘逸,白丝像噩梦一样与日增多。沉溺于欢娱的极乐鸟再也张不开奋飞的翅膀,它成为连最低贱的果子也吃不到的悲哀动物。
他痛彻地说,“我成了我自己的天才的最大浪费者,并且浪费着不可复得的青春。”
他为自己过着一种“与艺术家身份极不相称的生活”而痛心疾首,羞愧难忍……
后来,这位唯美主义的“夜莺”在狱中回溯已经过去的岁月,沉痛地总结:我一生有两个关节点,一是父亲把我送进牛津大学,再就是社会把我送进了监狱。
多么简略又多么深刻,两个关节点连接起来,就把一生过完了,也扭曲得面目全非,看不到人生最初的向往。
两年的牢狱生活使他再也无法进行戏剧创作,只是在那些温暖的午后,他断断续续写下《瑞丁监牢之歌》和一些情感至深的书信。在书信中他向波西表达着一如既往的爱意,还有对自己恃才傲物诸多不慎的无穷悔痛。在这些写于监狱的文字中,再也看不到奥斯卡一惯的唯美主义风格,有的只是对世俗和时代的泣血控诉。
奥斯卡服刑期间,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改姓为holland。在西方,改姓意味着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妻子和孩子随即移居意大利,表示将永不再见奥斯卡,而他的那些社交界和文学界的朋友也纷纷离他而去……致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孤独者。
奥斯卡看到,这场官司带来的其他负面影响是,人们自觉地把tongxing恋与艺术联系在一起,把柔软、浪漫和雅致,那些本属于艺术的特质,看作是tongxing恋者的标志。最让他痛心的是,他不但自己遭受了侮辱,连带着让艺术也蒙受了不白之冤。这是这辈子他最不能饶恕自己的地方。
两年后,奥斯卡出狱,刚刚44岁的他已经掩饰不住老态。对伦敦他失望极了,出狱后不久就动身去了巴黎。临行时,他悲怆地说,英国,我毫无留恋!
在巴黎的日子,他一直努力尝试和妻子复合,他需要两个儿子来帮助他弥合已然粉碎、无法称其为生活的生活……然而,就在这时候,依旧风华熠熠的波西再度出现了……
一个冬日的午后,奥斯卡步履蹒跚地从位于巴黎市中心的玛德莱娜教堂走出。
阳光铺洒在教堂前的广场上,白羽鸽和黑羽鸽静静停留在温暖得光影里,而奥斯卡则觉得阳光过于耀眼了。
巨大的科林斯式廊柱前,曾经风流倜傥傲慢不羁的奥斯卡显得分外渺小……
就是在那一刻,他看到了他“蜜糖似的人儿”,心随之而颤抖,在那之前足足有两年,他心如死灰。
波西穿一袭湖蓝色的有肩衬的披风,戴窄边的高礼帽,蔚蓝色的眼睛以及浅淡的笑容看起来依然明艳无比,就像是波旁王朝留存下来的一件艺术品。
奥斯卡缓缓向波西走去……
两个人在教堂前的广场上凝定片刻,随之紧紧相拥……
谁也没有看见凝定的那几秒钟内,两个人眼里流露的是怎样一种感怀。历史没有记载。
然而,可以肯定,别离七百余天的两颗心重又充满了温暖与柔情。
广场鸽从他们身边扑着翅膀飞向晴朗的天空,那一刹的镜像,在刻意放大的历史背景前,成为唯美主义永远的经典……
这不是剧本写入括弧内的“舞台提示”,也不是鲁超哥哥用红笔“批注”的导演构想,是我读到最后一页时,脑海里浮现的联想,它更像一部“传记大片”的开放式结尾,无限意蕴,无限伤痛,无限深长……
我很想知道1897年的那一刹奥斯卡·王尔德是何感想,我是个极爱探究别人真实想法的人。此时此刻,奥斯卡如何权衡影响他一生的爱与罚?而阿弗雷德·道格拉斯此时又在想些什么?
也许,奥斯卡在掂量,和阴暗的牢狱生活相比,那明媚的激情是否过于短暂?品尝一枚年轻的橄榄是否值得用两年的苦役去换取?恬静地安卧于优美的巢穴,所获得的欢愉是否真能超越一部传世剧作的首演?唯美主义的狂浪主张是否真需要用生命的精华去维护,去歌咏,去粉饰?
而蜜糖似的波西则在想,一个卓尔不群的生命失却了才华、激情和高傲,还剩下什么?
戏剧可以就此打住,生活却不会随心所欲地落幕,当奥斯卡在巴黎再次见到他“蜜糖似的人儿”后,毅然做出了放弃两个儿子的决定。他选择了和阿弗雷德在一起。
这是一个向旧俗重新宣战的决定,是傲慢者不屈于犬儒生涯的垂死叫嚣,也是“自己定自己罪”的疯狂选择。
这一选择的外部性极大。
历史只是记载所谓英雄的伟业甚或失败,而淹没在这些宏大叙事之外的无数“默默的抗争者”,当其中极个别的人以异端方式出现,实际上也正是历史转折的开始。
在阳光短暂地照耀奥斯卡的日子里,他整理出版了狱中写下的《瑞丁监狱之歌》和书信集《深渊书简》,随后和阿弗雷德一起同游了意大利。他以为生活还可以重塑,热情还可以唤起,才华还没有泯灭,而爱情则可以续写。
可是……
仅仅几个月,重新走到一起的奥斯卡·王尔德和波西再次分手。那时候,奥斯卡终于明白,他独自用双肩承受所有的羞耻和侮辱,是一个爱的错误。而历史证实,这是tongxing恋无可回避的错误,也是终归的结局。
和波西分手后,奥斯卡隐姓埋名居住在法国。
两年后,郁郁寡欢的文学天才奥斯卡·王尔德病逝在法国城郊一家简陋的旅馆里。那一年他才46岁。他死的那家旅馆叫阿尔萨斯。
也许旅馆叫什么并不值得一提,需要提及的是,上帝的宠儿临死前身边只有他的朋友罗比,据说,这是个坚守他一生的男人。
男人……哦嗬!
我只能发出如此含义晦明的感叹。
上帝并没有在奥斯卡临死的一刻惠顾,他没有带走他的宠儿。
也许,罗比就是上帝的化身,他为他送葬。
谁知道呢。
这个可怜见的人儿,最终也没有回到英国。
奥斯卡·王尔德的墓地留在了异乡。
后来,一位雕塑家以他的诗集《斯芬克斯》的意向,在他墓碑上刻下一尊狮身人面像。雕像并未呈现向旧俗发出怒吼的姿态,而是面对死寂的荒凉,保持着深沉的缄默。
之后的一百年间,无数的人无数次踩踏过奥斯卡·王尔德墓前的杂草,试图去认识这个曾经颠倒众生耀眼世纪的天才。人们更多的只是关注他作为作家的那短短七年的辉煌,对于这一最被喝彩的人如何被送进监狱,又如何断送了前程,讳莫如深。暗中,其实每个人都在想,对于天才,法律是否可以做到宽容?对于一个具有唯美主义梦想的艺术家,人类是否有胸怀豁免其背离社会主流的异端?
……一日,两位前贤从云端飘然而至,站到王尔德的墓前,一位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伟大的剧作家席勒,另一位则是十六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
席勒在杂芜的草丛里伫足良久,喟叹道:“美是有益的,但还没有超越人。”
蒙田则仰起脸,现出一脸悲怆,说:“最勇敢者往往是最不幸者……成仁比成功更值得羡慕。”
随后,他们在王尔德墓前摘了棵小草,回上帝那儿禀报去了。
如果说,席勒和蒙田在墓前的表现是真诚而由衷的,那么,事实上两句废话什么事儿也不抵——何况蒙田还是王尔德老乡呢。我们似乎看到,相比之下,最不念旧情的就数上帝了。因为一百年过去了,上帝一直都没来安慰过他曾经的宠儿——这个让他茅塞顿开耳目一新的混蛋奥斯卡·王尔德。
我估摸,上帝这到这会儿还没有出柜得打算,对于高举着胳膊、让七色彩虹旗在天空高高飘扬的王尔德避之不及,唯恐人们说他们臭味相投沆瀣一气,早就有一腿,早存着心搞断背。
悲催!
我读完剧本的最后部分,莫名悲哀。
事实上,那年的圣诞快到了,每年这时候,都应该是个快活的日子,可我就是快活不起来。
后来,临近圣诞,事情发生得更多——
马丁知道我在上海过得不顺心,自己不敢来看我,却让助理安东尼到上海来,还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礼物。
steven告诉我,要和虹姐举办婚礼了。哇哦,早不办晚不办,非这节骨眼办事儿,这不存心捣乱嘛。我一时打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或者说该不该去北京看他,当面送他一个新婚祝福?
还有,sally交待的那单业务确实棘手,而刚接手家族生意的那少东家亦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怪人,给我添了无穷的烦恼。可我能不全力以赴把这事办好吗?
最让人过不去的是小松的事,圣诞过去才几天,他的事终于发酵了……
小松使得那年冬末的天空始终笼罩着悲情的浓云……特别熬人,特别揪心。
欲知tony在上海生活的后续故事,请关注已经开篇的长篇情感纪实《我若成佛,天下无魔》(卷二)“我若成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