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 救孤雏北海今象乾(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乾心论道!
一日一夜,小舟已经穿出殷山,将近武次郡城。
陈仲虽然感觉自己大致抓住了接下来的修行关键,但后续几次入静修行,每每察觉到那“宽阔通路”之时,便会立刻丢失对其的感知。
这种情况,陈仲也无法断定,到底是自身功行未足的正常表现,还是修行出了岔子。
总之接下来还要再做观察。
“丁逊之无愧乃祖,武次郡物阜民丰,堪为治功表率啊!”
董志张看着沿河两岸,连片的禾苗欣欣向荣,河堤上也能见到一些水车、水碓,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不由得发出感叹。
陈仲也不由得赞许点头。
他却是看到那些往来耕耘的百姓,身上都有衣服穿,皮肤虽然黑,人虽然瘦,但却脸上有红润,表情有生动。
与仙门郡那些为士族种地,仅能得到续命的粮食,衣不蔽体,面目呆板的可怜人,形成鲜明对比。
不能不说,治理武次郡的人,官员也好、士族也罢,是有功劳的。
董志张口中的丁逊之,名叫丁夏,逊之是他的字。
此人正是武次郡太守,同时也是武次郡两大郡望士族中,丁氏的当代族长。
丁氏之祖丁鸿,曾在前汉末,跟随扬子修行,当时人们将扬子座下最出色的弟子,合称为“太玄十五子”,他正是其中之一。
到了后汉时,丁鸿因学识渊博、修为深湛,被朝廷任命为三公之一的司徒,位极人臣。
又逢后汉朝廷命群臣在白虎宫总结纷纭众多的修行法门,完成对世人思想的统一——这便是著名的白虎宫之议,它的成果即为《五行白虎通》。
丁鸿在白虎宫之议中,雄辩滔滔,论述精妙,被誉为“殿中无双”。
最后致仕返乡,朝廷以武次乡侯之爵相赠。
两汉时,爵位至重,除去皇室与开国功臣,极少封赠。
只有朝庙神祇,以郡、国为封。
大臣,则唯有亭、乡之酬。
时至今日,士族中,仍旧以汉室封爵为荣。
谁家继承的有汉室爵位,那不管走到哪里,自我介绍时,都是要特意说明——我是“汉”某某亭侯或乡侯。
丁夏如今便承袭了武次乡侯的爵位。
不过陈仲与这位,也只是闻名而已。
士族的高门子弟中,像董志张这么爱交朋友,只要你名声大、学问好,就不论身世,与你结交的人,才是另类。
丁夏这般身世,整个蓬莱道洲,能够和他身份上不相上下的,也没有几家,寻常士人,想要得到他的一次接见,都不容易。
似陈仲这种,出身寒门,倚仗一口剑纵横天下的“任侠之士”,可不会被人家放在眼中。
是以虽然陈仲和董志张都认可丁氏在武次郡的做为,却也不会专门去拜访。
董志张是要急着去北海郡,见徐干最后一面。
陈仲则是无所谓一个丁夏。
船过武次郡城,远远的可以看到城墙正在增筑。
董志张又说起武次郡的另一个名人。
“王氏十三年前得有一子,落生九日而不睁目,其父恐其疾病,日夜忧叹,于是乃于第十日皱眉、睁眼,然而不哭不笑,凡饥渴便溺,辄以指、目示人。”
这是近些年发生的事情,陈仲返回蓬莱道洲不算久,确实没有听闻过。
王氏,便是武次郡丁氏之外的另一郡望士族。
只是最近几代人中,都没有出过什么特别优秀的族人。
董志张继续道:“家人以为此子绝顶聪明,其父名之‘承先’,寄予厚望。奈何此子三年不言,容讷不改色。”
这就有点意思了。
陈仲微微挑眉,小孩子一般十几个月的时候,多数都要开口说话了,直到三岁都不开口,莫非是先天哑症?
董志张也不卖关子:“时有祖州道太平道宗三品道官裴元绍访武次,一见王承先,赞之曰‘此子九日而不张目者,毋乃不肯见污浊之世恐翳其明?三年而不肯言者,毋乃不忍听哀怨之民恐塞其聪?此必古之贤者,若许由、巢父者复来也欤!’于是收王承先为徒,游学祖州道太平道宗十载。”
陈仲微微点头,那裴元绍虽说有些牵强附会,说的一大套,八成是配合王氏造势,但既然董志张特意说起这个人,想必还有后话。
“前不久,王承先学成归来,年仅十三,便已突破了感应!”
董志张说到这儿,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陈仲也不由感慨一声:“少年得志啊!”
别人十三岁就突破感应,实打实的成为了一代高修。
而陈仲和董志张,一个蹉跎到杖朝之年,一个还不知道何时才能突破。
人和人,果然是大不同的。
董志张连连点头,道:“他回到武次郡,王氏立刻便邀请名士,由王承先升台讲道,我也侧身其间,确实能见其经义精深,别出机杼。”
陈仲随口问道:“哦?他主攻何经,不是《太平经》?”
太平道宗,又称太平道,正是刺杀了汉末帝的修士张角所传,他们最著名的经典就是《太平经》。
虽然其宗门在汉末帝被刺后,遭遇了不少修士和宗派的围攻。
但太平道大修迭出,守住了根基之地,直到魏国入主祖州道,他们才投入魏武王曹孟德的麾下。
董志张道:“是《道德》,王承先解‘道可道’一则,很有新意,他说‘道之可言语规制者,在与常道之异,修士逆天执道,禀生弃死,故曰名于非常名也’。”
陈仲一听,顿时笑了。
董志张有些奇怪,问:“子正公何故发笑?”
陈仲道:“孺子欲与先师比高下,岂不可笑。”
只需要听董志张转述的这一句,便足可以知道那王承先是在用什么心态读《道德》了。
他或许也有些见解,但陈仲懒得多听,时日何其宝贵,浪费不得!
董志张心下琢磨片刻,也明白了陈仲的意思,先师老子著述《道德》,开宗明义指出了道不可道,强名之曰道。
而王承先上来就是“道之可言语规制者”,这是在讽刺先师老子吧?
你自己都说了道不可说,你还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多,我则要告诉你,在我这儿,道可以说,而且还得由我“规制”!
何等狂妄!
董志张品出了味道,倒也不怎么在意,他是儒家修士,道家的东西在他就属于“他山之石”,有所得很好,无所得也无所谓。
“哈!怪不得丁逊之说‘承先于经文可谓得意者也,奈何矜伐之心未息,或为少年得志之所不免也’!”
陈仲颔首,丁夏的评价不错。
少年人,爱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