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JHC的万能宝典 > 春节

春节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JHC的万能宝典!

在中国,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节,一年一度,规模浩大,习俗盛多,在其中的一个月里,大家都要享受这节日的欢乐。这个对中国人最为重要的节日,就是中国年。

从农历的腊月开始,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了,准备着过年的东西。人们似乎忘记了一年来的劳累,只管全身心投入到年的节日之中。其实,在中国人心里,过年并不是春节,应该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元宵节几乎一个月的时间里,都属于中国人的年。

腊月二十三号,俗称的小年,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不过,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祭灶,预示着过年的开始,从这一天起,人们就要在欢乐中忙碌起来了。

在传统的中国年里,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在民间,更有从小年到春节的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些顺口溜,在民间家喻户晓,流传千年,是中国年节日的象征与传统。

经过七天的忙碌,人们就要迎接真正的新年了。从除夕开始,到大年初一,这是最高兴和热闹的时间段。到了新年,家家户户要团圆,在外漂泊的游子也要回家过个团圆年。除夕晚上,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个年夜饭,也是团圆饭。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吃完了欢乐的年夜饭,接着就是守岁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除夕的一夜,家长还要向孩子发压岁钱。守岁,或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祝贺平安度过了一年。到了初二,就是看望朋友和亲人的时间。这一天,人们要拿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朋友或亲人家拜年。

到了正月初三“归宁”节,女婿看老丈人、媳妇回娘家;

正月初四灶神节,恭迎灶神回民间;

正月初五财神节,接财神回民间;

正月初六穷神节,送走穷神;

大年初七“人日节”,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正月初八习俗谷日节,

传说初八是谷子麦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的习俗天日节,正月初九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俗称“天公生”;

正月初十地生日:石头生日老鼠嫁女。

过完了这些习俗,年就基本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元宵节,像是年的补充,在回味淡去的年味。

………………………………………………

在岁月的长河中,生命就是一场单程的旅行,无法回头,无论一路艰辛还是喜悦。

在时光深处,生命一直在奔走,在风雨中前行,在晴日享受阳光,这是生活赐予我们的礼物。

尊重生命,生命若水,曲折蜿蜒时而惊涛骇浪,时而平静如境。都说人生如梦,梦在路途,是一路风景,也是一种心情,感觉人生若梦,蓦然回首,最好的姿态和诗意,就是无风无雨也无晴。

仰起头,蔚蓝的天空有鸟儿飞过,飞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是岁月的功劳。而美好的事情,总在记忆里停留,在岁月的笺上,记录着时光的信息,光阴的故事。

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都是岁月的痕迹,沉淀下来的都是对悲欢的领悟,夜深人静的时候,掬一捧月光,祭奠生命中流逝的过往,安静如水的夜晚,独自翻阅人生岁月的沧桑,点滴在心头,萦绕在灵魂之上,也固守着生命里的冷暖自知,事态炎凉。

感知岁月过往,曾经走过的路,流过的泪,还有数不清黑夜等待,如果这就是人生,那么,人生的梦是否能略去真实?在梦中,只需要繁花似锦觅安宁,在梦中少些痛苦彷徨寂寥意,在自己的世界里带着希望,从梦里一次次出发,又回到现实。

其实,沧桑就是你走过的路、痛过的心、你认真记起却又不舍得忘怀的人和事。其实,只是时光淡了、春夏秋冬变换了,拥有的也是沧桑。

虽然,时光悄悄带走的是青春,是年华,而不曾改变是是生命的风采,依旧是你们动人。

不变的还有对生活的执着,对美好的追求,对新时光的向往,无论岁月如何匆匆,总有些温暖,总有些馨香会再次开花,温柔了岁月,灿烂了时光。

新春回眸,在那些记忆中,透过时光的小窗,有过欢笑,有过悲伤,有含泪的感动,有沉淀地寂寞,也总在岁尾之时,素心之湖,泛起涟漪。

一路走来,回味生命里的一些人,一些事,有刻骨铭心的,有念念不忘的,这一切都是挚爱和眷恋,半生已过,依旧用最真的情意用去阅读。

时光流逝,日子太快,既然我们无法让时光倒流,那就让曾经沉睡在梦里,在现实的生活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构建自己的物质、精神王国。

在喜庆的日子里,春风送暖,新春送福,我们也用一份深情,寄托美好,欢声笑语在风里,直播着人间温馨,我们也用一份守候,感恩的情意,描绘出未来最美的风景,期待中的美好,映红了岁月,在新春的灯火中时光在福瑞中荡漾。

流年似水,不曾停留,挥一挥衣袖,光阴渐行渐远,年味越来越浓,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的流逝,一年又一年的到来,我们向着幸福一次又一次出发。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品味生活,不好的通通都离去,人生经过万般磨砺,在春风荡漾的日子离,我们倾听最美的声音——难忘今宵。

如果说岁月如歌,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歌者,音乐响起的时候,声起声落,低吟浅唱,或歌颂,或抒情,在流光溢彩的夜色中,清浅了时光,美丽了流年。

如果说新年是一盏灯,那我们就是点灯者,站在岁月之巅,点亮希望的灯火,放牧心灵,照亮苍老,清晰年轮,指引着深邃的思想走向美好的明天。

新年,是煮一壶酒,于喧闹处畅饮,于欢乐时,醉了岁月的欢喜,也醉了光阴的温馨。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五湖四海皆春色,我们把新年新气象用一怀洒脱诠释恬淡,以一眸微笑学会感恩。让生命在时光里珍惜、懂得,在岁月中因感恩而厚重。

掬一捧对岁月的祝福,萦怀新春的美好,书一笔时光清远,盈一眸生活甜蜜,此刻,时光静好,万物皆有,微笑向暖。

………………………………………………

新年的钟声在午夜“当当”地敲响,新的一年在人们的期盼中迈着轻盈的步伐翩然来临,窗外的鞭炮、礼花的“噼啪”声此起彼伏,耀眼的火光照亮了半边漆黑的夜空。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乡下新一轮的大吃大喝也向我们悄悄走来了……

大年初一的早晨,一觉醒来,呵,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香味,不用说,一定是大人们在准备中午丰盛的午餐了。一路的香味,把我引到了厨房,厨房里的浓烟几乎令我睁不开。我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瞧,姑父施展他那高超的厨艺,俨然一副酒店大厨的派头;而那位专门请来的厨师,施展他那出色的刀功,一盘西瓜可谓是切得别出心裁;外面的地上,早已用砖垒起了两个临时的炉灶,冒着滚滚的浓烟,锅子里的鸡、鸭散发出的阵阵浓香,令人垂涎三尺。就看这些,我就能猜出午餐是多么丰盛了。午饭时间终于到了,呵,你瞧,五六个冷盘已摆在桌上,紧接着,鸡鸭鱼肉,一盘接一盘地端了上来,“海、陆、空”全都到齐,过年能吃到的美味,一顿饭就已全部上齐,桌子上被堆得满满当当的,刚刚吃饱,一盘盘水果,金橘、甘蔗、西瓜……再次令人瞠目结舌,只有赶紧动手动嘴才是正事了。午饭既是这样,那晚餐更是不用说,那真是一场豪华的夜宴啊!就这样一顿又一顿的同样丰盛的饭菜在每天重复上演,我们自然也顿顿吃得撑不下了,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碗筷。瞧瞧大家的肚子,嘿,没准都粗了一圈呢!

就在这一顿又一顿的盛宴背后,其实大家都有着心照不宣的秘密。

“哎哟,这一顿饭,菜就买掉了三千多哟!”爷爷再一次拿着钱包唉声叹气起来。也难怪,现在大家的经济水平都好了,摆这么一场酒宴,至少也得七八桌的,姑妈家甚至摆的到了九桌,可谓阵容庞大,几十、上百的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大吃大喝,吃掉四五千的也不算稀奇。特别是今年各种菜价飞速上涨,摆一场酒宴,价钱也与平日相差甚多,家里钱多的也罢了,可一般的农村家庭收入并不高,一场酒宴可能花掉半年的积蓄,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看着大家都摆了那么好的酒席,自己也不好摆得太寒酸,这样一来钱都为了虚荣,为了面子而不必要地花掉了,本来还可以拿钱好好干点更重要的事的,真是太可惜了。

别看这场面那么隆重,但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到齐了,总有人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而不能到场,就是因为这样,就有一两张桌子空了出来,满当当的一桌菜无人品尝,这不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吗?就算桌子上坐满了人,但那么多的菜肴,谁吃得下呢?等到人人都打着饱嗝站起来时,桌上的剩菜剩饭的数量也不可小视,这儿剩一点,那儿留一点,说不定加起来还够再吃一顿呢!好好的菜肴无端地被倒掉,谁看着不可惜呢?妈妈曾发表过一次意见,我觉得十分有道理:“如果每天吃一种大鱼大肉,每顿饭轮换着吃,那就好了。”是啊,每天道道荤菜都上齐了,不光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在吃过几顿后,总是会感到厌倦,到时,谁还有胃口去品尝呢?在酒宴过后,回到海盐,奶奶烧的菜,荤菜几乎都是酒宴上剩下来了,一顿又一顿地吃,总是这几样,总也吃不完,你难道不会吃腻吗?

其实,春节本来就是走亲访友,共叙亲情、友情的节日。在节日里,来到长辈家,给长辈沏一杯香茗,汇报这一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听听长辈提出的宝贵意见,给自己定个好的计划,让新的一年过得丰富多彩,富有意义。吃饭时,炒几个可口清淡的菜,大家聚在一起,聊聊自己一年中有趣的生活见闻,叙叙家常,过一个热热闹闹但不浪费的快乐新年。

新年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是自古以来的惯例,但没有节制的吃喝是不好的,不光伤财,而且对健康也有极大的损害,只有丰俭有度,量入为出,才能过一个有和谐而有意义的新年。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夜的晚上,万家灯火通明,火红的灯笼似一个个调皮的精灵,在街边挤成一团儿,笑着,闹着,推搡着姗姗来迟的春。

热情的亲人们最淳朴的问候总能温暖人心。近夜,狭小的客厅里挤满了人,七大姑八大姨并排站立在门口,她们艳红的新衣在风中鼓动,似阳光下最耀眼的火炬,又似太阳把自己的一角珍藏在了大地上。她们一边热情地挽住来客的手,一边微笑着频频点头,若是照惯例,开口的第一句话定是“哟,来了啊!快请进,快请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外婆的笑颜,短而简的发拢在耳后,澄澈的眼微微眯起,眼角一道道分明的皱纹,似春来的江水平静而朴素。

冬天,总是挟着一身寒冷,可这几句短短的家常,这几个不经意的微笑却似一炉温暖的火苗,燃在人的心间。

外婆的厨艺与饭菜总会成为我最期待的环节。外婆抄起桌板上的围裙,向腰间一系,左手点火,右手持铲,再趁空闲时挑几勺盐,点点雪白的盐晶争相涌入汤汁的怀抱,这时再将去了鳞片的鱼投下,“滋滋”的油溅声此起彼伏,细小的油在汤汁间盛开,散出一股子淡淡的鱼香。用铲将其捞出,摆在素净的盘碟上,只见那鱼身沾上几抹淡绿的葱花,金黄色的肉汁浸入素白的鱼肉,鱼皮下胶状的膜在明亮的灯光下隐隐闪光。外婆喜欢用手揉揉我的脑袋,并用那柔和的声音对我说:“这菜名叫“年年有鱼”,你一定要多吃,这代表了你在新的一年里会年年有余,有钱到花不完噢。”

孩子们最爱的习俗莫过于领红包和放烟花了。

长辈们趁着酒兴正浓,将早已准备好的一个个红包送出,嘴上还不忘一遍又一遍地念道:“娃啊,新年里要好好学习,要注意身体健康,这红包可要藏好,莫让那老大不小的爸妈给抢了去了……”说罢,空气中顿时绽开一阵和谐直爽的笑声,我只是呆呆的怀抱着这大红的、金镶的红包,感受这真挚的祝福在怀中跳动。

烟花也是我所热爱的。近十二点的光景,漆黑的夜幕上划过了一束金黄,待冲至高处,却忽得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无声地镶在了夜色里,又过了一两秒,它在空中绽开放开来,似在秋日盛放的意气风发的菊。随后,一束又一束淡绿的、桃红的、天蓝的烟花于夜幕上接踵而至,那缤纷的天空,似人们扬起的笑脸,牵起了春的手。

除夕夜,聆听着春节脚步的逼近,人们彼此守候,等待节日携着幸福敲门。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伴随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中国人举国欢庆的节日——春节。

今年的除夕与往年不同,由于疫情,我们没有回山东老家,第一次一家三口留在杭州过年。没有了往年的热闹气氛,心里一时感觉空落落的,幸好妈妈安慰我说:“即便在我们自己的小家过年,也要按照老家的传统,该做的事情一样都不能少,扫尘、贴春联、贴福字、准备年夜饭,晚上还可以放小烟花。”我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兴奋地说:“那还等什么,赶紧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吧!”

第一个环节肯定是扫尘了,我用手机打开地宝,让它负责扫地拖地,妈妈擦桌子、柜子,我和爸爸擦玻璃,我们个个干劲十足,不一会儿就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了。

接下来这个环节就该我大展身手了。今年在学校学习了写毛笔字,我自告奋勇向爸爸申请要负责写春联。爸爸笑着答应:“那好吧,今年咱家春联归你写了,一定要写好一点儿啊,这可是要贴在门外的!”“放心吧,没问题!”我拍着胸脯保证。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信心百倍,其实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是第一次写春联啊,写不好可要丢脸了!一想到这儿,我的手有点颤抖,有个字的笔画写歪了,记得老师说过写毛笔字一定要心无旁骛,我在心里默念:“静下心来,重新写吧。”我又拿了一张红纸,这次手不抖了,可是有个繁体字笔画写得太粗了,一定是墨汁蘸多了,老师教过我们复杂的字就要少蘸点墨,笔画写得细一点。“好吧,又浪费了一张纸,幸好妈妈之前买的纸够多。”我在心里自嘲。练了一张又一张,最后终于写了一张能拿出手的,我赶紧叫爸爸妈妈过来看,他们看了也都连连称赞,这下我终于放心了。墨汁晾干后,我和爸爸便小心翼翼地将春联贴在了门框两边,看着自己写的春联,真是满满的成就感!

春联贴好了,爸妈准备的年夜饭也上桌了,我跑过来一看,赞叹道:“好丰盛啊,看得我垂涎欲滴!”我们一家三口举起酒杯说着祝福语,不时发出欢乐的笑声。

吃好年夜饭,就到了我最期待的环节——放烟花了。我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到楼下放小烟花、玩摔炮。小摔炮是我们男孩子最喜欢玩的,我还发明了新的玩法,一次摔十个,“啪啪啪”跟大爆炸似的。爸爸给每个人点燃一支小烟花,我们拿着小烟花画圆圈,画爱心,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相互交错,流光溢彩,我们跑着、跳着、笑着,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

大年初一一早,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就打破了我的美梦,妈妈让我赶紧起床给家里长辈们视频拜年。我对着手机恭恭敬敬地做着拜年的手势,说着祝福语,还收到了长辈们发来的压岁钱。好在现在科技发达,即使跟家乡远隔千里,照样可以通过云拜年的方式表达我们浓浓的思念和祝福。

今年的春节似乎少了亲人团聚的热闹氛围,但我们一家三口也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了一个简单温馨而又不失年味的春节,就让这不一样的春节作为一份特别的记忆珍藏在我们心里吧!

………………………………………………

春节众所周知是一个喜庆的节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过春节的习俗。比如,《BJ的春节》里写的,买杂拌儿,泡腊八蒜等。而这一座小城里也有小城里的习俗。

春节刚起头,家家户户都去买了年货,炒货糟货,大包小包,准备回家过年。小孩和父母都买好了新衣裳穿回老家去,大街到处是红彤彤的一片,把小孩子的脸也映得格外的红。

过年首先不能忘的是贴对联。红红的纸张,用毛笔刷刷的写几个大字,就有了新年的祝福,单是门口也看着喜庆。还有就是贴福,有些人家贴的是倒的,有些人家贴的是正的,可不管你是倒的,还是正的,都预示着新年快乐。可不光是对联、福,门口都大红灯笼高高挂,预示着新一年的红红火火。

当然,等外地游子回了家,还有一顿团圆饭在等着。摆上一个大圆桌,先祭完祖先,往圆桌上一瞧,菜品琳琅满目,鸡鸭鱼肉一样不可少,最主要的还有饺子。老人在前一天就把饺子包好,有花边儿的,有正宗的,有肉馅儿的,也有豆馅儿的,一个饺子一个味儿,妙不可言。重头戏还是吃饺子,要是能吃出钱来便是最好的,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一口一个饺子,若能吃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便像中了头彩一般,也预示着这个人在新一年里能红红火火,步步高升。其实呢,还有碎碎平安一说,只不过,家里老人也舍不得摔什么东西,来“碎碎”

了,若真要碎,那就碎上几块饼干。

也许所有的孩子都喜欢放鞭炮吧,所以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孩子们都要熬夜。熬夜干什么呢?当然是等着熟悉的鞭炮声。等到12:00的钟声响起,不但要换上新衣,还要放鞭炮。因为等的时间太漫长,一些个孩子往往会出门,道句新年好。但是一些孩子则很专心,耳朵竖的跟天线似的,总是聆听着外面的鞭炮声,有点动静就立马跳起来。大声喊着:放鞭炮啦,放鞭炮啦!这么一叫大家都醒了,跑到阳台上去看鞭炮。有鞭炮的则拿出来,响应着别人家的鞭炮声,每一家都似乎心有灵犀似的,你刚放完那一家又接上,也是因为此鞭炮才不绝于耳,这边看完那边又升起来,这真让孩子们目不暇接了。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自己放鞭炮。一大桶烟花,放在原地,单手捂着耳朵,打着打火机,靠近鞭炮,轻轻一点,用立马向小鼠儿似的,缩回好远,蹲下身来捂着耳朵,还不忘往天上瞅,看见自己的烟花绽开,免不了心里有些自豪。其实烟花不仅是放给自己看的,还是给别人看的,你看看我的,我看看你的,两相和谐,所以年都过得很快乐。

虽说现在疫情防控了,不能聚餐,但所有中国人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管以什么方式,都可以团聚,不是吗?

老家的春节是不需要日历的。雪下起来了,黄梅戏唱起来了,懒豆腐做出来了,寺庙的香火升上来了,春节也便到了。

雪是最寻常的,-下三两天,也不足为奇。春节多下雪,山原间的盆地里,河坝旁的森林中,到处都被雪所覆盖。灰溜的麻雀无处寻食,便飞去农家院子里啄食腊肉。春节的雪细碎,施加压力就坍塌了,足迹自然暴露无疑。村民们在此时也只拧拧冻红的鼻子,淡淡的笑着,等麻雀饱了才会用长犁象征性的赶一赶。“都春节了,大气些,飞禽们也不容易,过个好年吧。“他们这样想着。那些飞禽的住处--针叶林里,不时会有车灯的光柱透过。红的,黄的,伴着雪花。归乡的热情在雪的映衬下更浓烈了,更细腻了。近乡情怯,是有一点呢。春节,带来雪与家人的问候。

黄梅戏是必不可少的。村里老人居多,村落的苏醒是早的,是静谧的,是有些烟味的,是蒙着戏声的。老头子,套上染了新色的棉衣,带着以保暖的帽子。烟草的雾气缭绕,八宝酒的酒劲冲鼻。老式收音机里黄梅戏的声音虽卡顿,但

白茫茫的雪景与天上的黑雁是连贯的,流淌而又凝固的记忆是连贯的。吴语的依软使人坠落在奔跑的岁月中,酒热似火,时间幻化成黑暗里跳跃的光团。黄梅唱着,鼻头酸了,黄梅唱着,眼眶红了。浊黄的眼泪是悄然的。悄然无声。渐

渐的,晚辈们醒了。年轻人是新生的,他们没有时间去伤感,风风火火,拜年的人架着丰盛的年货进门来,舞龙舞狮的班子走街串巷,骑电动车买如意馒头的小贩不停的吆喝,雪落满胡子的樵夫扛着木头,商量着午夜的牌局。一切在吆都是闹腾的,-切都是充满欢喜的,黄梅戏的声音也应场而大了起来,几乎是敲出来的。家家放黄梅,越大,心里越高兴,村子里外笼罩着黄梅戏,怕是要传到山外头去。调子不同,节奏不一,但唱的确是同个心里话--过年了,万事好,我高兴!“这种真率的表达,是朴实人们情感的依托。

奶奶通常在此时做懒豆腐。懒豆腐四季都可做成,但在春节吃懒豆腐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惯例。黄豆磨成的豆渣与豆汁在一起煮,是为其物。在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春节酒宴后,能喝上这么一碗热腾腾,软绵绵的懒豆腐,解了不少油腥,这

被奶奶戏称为福分。偶尔会在豆里浇上黄酒,淋上小米辣。白雾里隐着红,便抽象出春节的样子。每每奶奶端上一碗懒豆腐给我时,我都会有意无意中注意她的手。奶奶手上的皱纹像一幅交织的画,色彩随着时间越上越深。不知这一双苍

老的手,再能给我端多少次懒豆腐?我常常在那时想起这个问题,又刻意去回避。平凡的食物里有着不平凡的味道,是奶奶与时间。我珍惜春节,这个欢喜的节日,一不小心却也会触动人们对消逝的悲伤。

雪后多雨。在雨中进寺请香算是春节的最后一步。老家的山寺不大,近年来有些破败了。请香的多为老人,年轻人认为没意思,小孩怕庙里吹胡瞪眼的天王。我曾去过几次,的确不大有趣。请香的步法少,人们做的却极为认真,有些老

人一跪便是一天。香炉的紫烟升起,菩萨眯眼端坐着。微风吹过檐上残破的符条,二月的雨淅淅沥沥的下。这不是所谓信仰,至于佛法僧是何物,无人能解释清楚。他们是基层人物,未来对他们而言,是更为飘忽不定的,他们需要一种使

人信服的事物存放不安与对美好的向往,如果满足了精神所求,万物对此而言皆可一拜。雨还在不停的下着,春节随之渐去。送走家人与亲戚,看见早开的油菜花。燕子去了又归来,飞机划过的云连向天边。抬望眼,雨后的天蓝悠悠的。哭哭笑笑忙忙碌碌恍恍惚惚,无论如何,又是新的一年。

这便是老家的春节,朴素且悠长。

………………………………………………

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历史形成了许多传统节日,譬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教师节,这大大小小的节日数不胜数,而我尤其喜爱的便是春节。春节的来临,象征着五彩斑斓春天也快要来了,熬过了一个漫长而乏味的白色冬季,等待的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

我总是盼呀盼呀,眼看新春就到了家家户户都贴着对联,挂着灯笼,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在新春时,大家个个喜气洋洋,个个精神饱满,因为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即使一年奔波在外的人也都回来了,街上人很多,有的在买年画,有的在买年货,有的坐着板凳围着火炉开电视,有的人在打麻将,打扑克。好一派喜庆的景象。购买年货的人,一个个摩肩接踵,甚是拥挤。我和爸爸购买好东西,也赶着回家。

厨房里的妈妈和奶奶正在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我远远的就闻到了香气。我趴在厨房门口,奶奶把浆糊递给我,叫我和和哥哥一起去贴对联。我疑惑的看着奶奶说:“贴对联不是用胶布吗?怎么用米浆啊?”奶奶拍了拍我的脑袋说:“傻孩子这样贴的对联才牢固”。我跑进客厅一看,哥哥正坐在沙发上打游戏,我悄悄的跑到沙发后,一把抓起哥哥的头发,马上脚下生风似的跑走,哥哥气急败坏的追了出来,于是我躲在爸爸的身后,朝着哥哥吐舌头。爸爸就叫我们俩不要闹,赶紧去贴对联。在我和哥哥的合作下,不一会儿对联就贴好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倒立在门上,因为这样才是“福到了,福到了”。不一会儿,叔叔伯伯婶婶也都来到了我们家,大家坐在一起吃着瓜子,他们都会很关心的问我们的成绩,小雨,最近学习怎么样啊?雨儿,期末考了多少分呢?这个时候我一般都会带着弟弟妹妹们上街去买糖葫芦。

不一会儿我们就又回去了,这时候奶奶和妈妈饭菜也准备的差不多了,桌上鸡鸭鱼肉,各类山珍海味应有尽有,最吸引眼球的便是中间一大盘饺子,其中一个饺子里包着一枚硬币,谁吃到枚硬币来年就会有好运气。大家欢聚一堂,你言我一句,大人们,一会儿说着这一年来经历的事,一会又说来年的打算。哥哥举起了向爷爷奶奶拜年,“爷爷奶奶祝您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念叨“乖孩子,乖孩子”。我吃了好多饺子,希望能吃到硬币,可哥哥随便夹了一个吃了就吃到了硬币。吃到末尾时,大人们便开始像小孩子递红包,家长们总是拦着不让收,两个大人在一旁互相推让,站在一旁看着的我们,可是很着急啊!心里想着:“快点给我吧”,几番推让后,大人悄悄塞进孩子的口袋,我们心里当然是暗自窃喜,等了一年的时间,就为这一刻。

夜幕降临后,大人们坐在客厅里看春晚,哥哥就带着我们出来放鞭炮,此时外面并不是一片漆黑,到处都有红红的灯笼。我们几个小朋友中胆子大的就和哥哥一起放擦炮,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拿着烟花棒,挥着玩。他们放的一个个炫炫飞升到空中,啪的一下,五彩缤纷的礼花,有的像钢花飞溅,有的似麦浪滚滚,有的好比金雨阵阵,有的仿佛银花朵朵,有的恰似红燕飞舞,有的宛如孔雀开屏。我们在院子里欢呼着,跳跃着。烟花一个又一个,持续了好一会儿。放完烟花后,春节才算圆满。

充满惊喜的一天过去了,庭院中恢复了宁静,一颗颗红色的灯笼,彻夜通亮。这便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在满满的仪式感中度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