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人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天魔大化!
孙承宗率众投降,大大减少了秦军收编辽东乾军的波折,使得辽东其他军镇大都放弃抵抗,等待秦军接收。
不过,孙承宗的投降只是个引子,哪怕孙承宗不投降,他们也是要投的。
对于边军来说他们真正效忠的不是皇帝而且国家和土地,不管是谁当上了皇帝,只要能支援辽东就能获得支持。
而且也别指望边军的忠诚有多绝对,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哪怕投靠后金为奴为婢也是可以的。
这年头国家可没有义务教育,养育之恩很单薄,民族观念还不如实打实的利益靠谱,如果不是兼具国仇家恨的话,估计那些在历史上绽放光芒的英雄都不会斩头露角。
这个年头,所谓的同胞身份并不能阻止人们的自相残杀,当兵做匪的劫掠起自己的同胞并不会比异族心慈手软多少,甚至常常出现一些变态做的恶行比异族更毒更狠,率兽食人不是传说而是血淋淋的真实历史!
所以说也别觉得古时候就民风淳朴,道德高尚,那是都是文人墨客吹出来的。
自古以来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越是用放大镜照着的地方道德反而越有底线,越是失去秩序束缚的地方,人性的底线越低,人间就是第十八层地狱。
本质上来说,人都是利己的生物,在汉人王朝活不下去逃往深山老林甚至是投奔异族也没什么心理负担,毕竟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不直接拿起锄头干翻他娘的都算是好脾气的了。
随着时间推移政治经验越发丰富,李青越发体会到了强权的重要性。
西汉皇帝有一个家训很有意思,做皇帝要一手提剑,一手捧书。
三国时魏武帝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汉昭烈帝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
两者的政见或者说政治立场完全对立,作为后世普罗大众的一份子,从立场上来说,李青似乎应该天生要倾向于刘备才对,但恰恰相反,李青更加倾向于曹操的立场。
因为他们两人说的话,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那肯定是刘备政治正确,而曹操天然就政治不正确。
但从历史结果来看,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曹操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青的理解是,假如两人所说的“天下人”都指的不是平民百姓,而是士族豪强,那么,就可以看出曹操更具王者气象,刘备更似,一求而不得的舔狗。
假如“天下人”指的是普罗大众、平民百姓的话,那么曹操是做了什么有底气说只能我负了你们,你们不可以对不起我;而刘备又做了什么,导致颇具愧意的表达自己对不起天下人呢?
道理很简单,曹操虽然是士族豪强扶持起来的,但却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有安民济世的政治诉求,所以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打破士族垄断,提拔寒门和平民搞政治平衡,虽然是为了政治利益,但平民百姓确确实实获了利,拓宽了上升渠道。
而刘备更像是个政客,政治口号喊的响亮,政治手段却着实不堪,且如同政客一般见利忘义,底线颇低。且不看刘备说了什么,就看他做了什么,就知道如何了,此处“论迹不论心”。
刘备出道就打造“匡扶汉室”“爱民如子”等人设,但通过镇压农民起义混到军功当上县令后,做了不久就嫌弃官太小,不辞而别,挂印而去。
然后,好不容易混到大了点的官,结果处理不了民怨,
被青州兵撕开他伪善的面具,吓得又一次弃官。
后来投奔刘景升直接夺人父子基业,这也是抹不掉的黑点。
接着就是无脑舔士族豪强,很容易发现刘备手下基本只用士族豪强,平民和寒门基本别想在刘备手下混出头。
最后就是有负民心所托,民众本来就是活得艰难才跟着刘备渡河到处跑,好不容易在蜀中安定下来,结果搞了个所谓的钱币改革,变相劫夺民间财富,还打了个大败仗直接打水漂。使得蜀中在诸葛亮接手的时候已经是穷困潦倒,挣扎了十几年也于事无补。
就好像希腊,上个世纪就财政破产了N多次,没有领土扩张的话这个窟窿一个世纪了都填不上,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不过以上也只是现阶段李青的看法,也许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世事不同看法又会不一样。
眼下李青确实是魏武帝的拥趸者,行政做事也着实应该如履薄冰,做好完全准备,用制度栓住人心和权力,不给予要臣重将反叛的机会,不考验人心,不将希望寄托于关键人道德人品。
同时也应该做好对意识形态高地的建设,不得让后人全然不顾先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将好不容易争夺来的一缕人道之光践踏。
这世人那有什么忠诚可言,就算是有,也难以保证一代忠诚,代代忠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如不后继无人,再好的政治成果都要被全盘否定。
李青灵光一闪,突然想到,也许政治宣言也许要换个思路来理解,要用双重否定来重新审视。
曹操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负我”,潜在意思不就是“如果我不负君,君不可负我”。
同理,刘备的“宁教天下人负我,不可教我负天下”,潜在意思就是“如果君负我,就不要怪我亦负君”。
有意思的是这样理解似乎还真的挺符合两人性格,曹操雄才大度,对英才猛将绝对是宽宏大量,哪怕张绣弄死了他的儿子和心腹爱将典韦,依然因为爱才而容忍受降;而刘备更加注重“家法”,对待背叛很难容忍,不管是小舅子糜芳叛变还是孙权的背刺都让他失去理智。
也能看出曹操更重视“忠诚”的品格,故而虽是大权臣,有逾越却并未称帝建制,而刘备更重视利益,虽然满口道德实际上却是注重实利的,故而心知人心靠不住,对于背叛尤其痛恨,自己也没忍住称帝建制,同时临终托孤的时候也没想着诸葛亮能有多忠诚,建议诸葛亮,刘禅靠不住就自行废立,倒是实在的心腹之言,没想到诸葛亮竟然真能扛起栋梁还忠贞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