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假太监她只想攒钱跑路 > 第七十七章 太仓尚书

第七十七章 太仓尚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假太监她只想攒钱跑路!

跟随在景麟鸣身后的亲卫在得到他的指令后,非常麻利的就闯进大厅,开始对这些依旧醉的不知东南西北的官老爷们进行拳打脚踢。

惜卿看着觉得有些暴力,她虽然也在规矩比较森严的宫中长大,但是动辄打人的行为却没怎么见过,想到自己以后应该会跟这些行伍中人一直打交道,她忍不住皱了皱眉。

一通乱揍过后,终于把这些烂醉如泥的官员给打醒了。

但是有一个人例外。

此人仰面躺着,面色发青,亲卫一看就知有不对劲之处,弯下腰探了探他的气息,甚至还探了探脉搏,最后确认这人应该已经死去多时。

于是他折回来向景麟鸣禀明情况。

惜卿听后忍不住抖了一下。

嚯,这难道还是什么凶杀现场?

刚才她看着进去的人将窗子挨个打开通风,想着用不了多久厅内的异味就会散干净,她便打算着趁景麟鸣收拾这群人的功夫,自己先进去翻翻有没有笔墨纸张,现写一份粮食调用的文书。

在惜卿看来,就算他们最后得硬抢粮食,但是这表面功夫依旧要做足,他们这挪粮食本质上是为了救城门外的流民,又不是要起义造反,惜卿不管景麟鸣怎么想,反正她自己还得在洛阳官场混,要是闹得太僵了,她以后还怎么跟朝廷里的人打交道?

可是万万没想到,现在里面竟然死了个人。

胆子小的惜卿想起了自己看的那些凶杀案纪录片,心里希望这里面没有什么特殊的隐情,他们这一趟本来就是在冒险,幺蛾子多了只会让他们之后的处境更加艰难。

“主公,我建议还是先不要动他,就先让他保持这个姿势,惜卿怕这里面有什么隐情。”

惜卿绞尽脑汁也只能想出这么一个应对措施来,毕竟她没看过多少破案题材的书,只知道要保护案发现场。

然后……然后呢?

她竟然不知道现在的大胤有没有侦探跟法医。

景麟鸣知道惜卿在担心什么,他们这一趟本就打着先斩后奏的心思,如果这时候死个人,情况只会对他们更加不利。

于是他向惜卿点了点头,将她的要求吩咐了下去,并命令其他人速速拷问出死者的身份来。

太仓署本来隶属于大司农下,但是现在也归太仓尚书管,内设太仓令、丞等数名官员,因为这搁在后世就是管仓库的职位,所以都只是些七、八品的小官。

惜卿之前也没觉得太仓署有多重要,就像她也不认为自己每天忙活的“国家大事”会对大胤的发展产生什么深刻影响一样。

但是因为挪用粮食这一茬,她才意识到这太仓的重要性。

站在她现在的立场上,自然是希望这群“对手”们越垃圾越好,这样他们不用费太多心思,就能把粮食给运出来。

可是换个角度想想,万一来的人不是他们,而是一群要在洛阳直接就地造反的人呢?

要知道现在的粮食,基本上可以当钱来用,而且对于普通人而言,更是重中之重。

因为只是询问死者的身份,所以那些刚刚清醒过来的官员倒是没怎么拖沓,干脆利落的就把死者的身份给报出来了。

此人乃太仓尚书,何光。

哟?真是巧了,此人不但与自己同属尚书省,而且应该还是平级,所谓尚书的称呼,大概只能算是个敬称。

尚书省的六部分别为吏部、殿中、祠部、五兵、都官、度支,这六部的长官才是正儿八经的尚书。

六部下面还分设三十六曹,像她现在就是侯官曹的长官,正经称号应该是候官曹尚书郎,大概类似于后世的某某侍郎?

因为这个时期的六部机构正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它们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三公九卿制的进化。最初三省还只有尚书省的时候,尚书省还叫尚书台,是九卿中的少府下属机构。

所以随着尚书省权力的不断扩大与中书省、门下省的相继形成,自然是分走了不少原属于九卿手中的权柄。

比如这个太仓尚书,名义上就分走了九卿中大司农手中的掌国家粮仓及征课等事务的权力。

所以名义上,大胤现在的大司农,只掌理管布帛和赋税的单位。

当然这都是二十多年前的规矩了,廖镇野杀完百官后,到现在朝中空缺的官职还有那么一大堆呢,而且这些空缺的岗位多为难捞油水事还多的职位,比如大司农与太仓尚书下属的一溜小官,到现在就还没找齐。

而且如果没猜错的话,现在在他们面前的刚刚被打醒的这群人,应该就是为数不多被选上来的人了。

唉,怪不得她这几年一直有这么多尚书省的工作要忙,敢情都是在替这群光领工资不干事的人干活呐?

惜卿想起大胤现在的选官制度,虽然也有举孝廉的例子,但是大多时候还是用的九品中正制,所以还是看身家。

惜卿当然不赞同这种选拔标准,因为这样的世家子即使入朝为官,也未必会干什么实事,到时候脏活累活还是他们这些身份卑贱的分内事。

所以她是真的认为科举制应该提上日程了,毕竟洛阳的士族短时间内是很难缓过来了。

当然前提是,大胤还得再多撑几年。

话说回来,现在的大司农是廖镇野曾经的下属,也曾是个痛恨贪官的辽东鲜卑贵族,甚至在廖镇野下令屠杀百官时,他还趁机杀了几个有名的贪官泄愤。

也许此人年轻时的确有过因为贪官而饿肚子的经历,毕竟在廖镇野大肆封赏手下时,大多数人都得了个将军的封号,只他一人当了大司农。

而且这官还是他亲自求来的,廖镇野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他从前穷惯了,也不想再过打打杀杀的日子了,他听人说这大司农专管大胤的粮食,那他就要这么一个官,不求名,只为利。

这件事算是洛阳官场的一件笑谈。

惜卿倒不觉得他这话好笑,但是对这位大司农最后还是走上了贪腐之路、活成了他曾经最恨的人的模样而叹息。

看来有些人并非是廉正,只是没给他腐败的机会罢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