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重开回到大明洪武 > 第42章 巡国子监

第42章 巡国子监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开回到大明洪武!

次日清晨,冬伊脸上浮现一抹红晕,疲倦又无力的起身,给朱榑穿衣裳,服饰他用早膳。

不过,她清楚自己的身份。

朱榑面色如常,出门前吩咐她,“今日不必去尚寝局禀报,领几身衣裳,打理好府院。”心中不由感慨一声,这个朝代就是麻烦。

若是刘基获罪,小白鹅恐怕也会沦为这样的遭遇。

守了一夜,老太监急忙跑去坤宁宫通报。

马皇后板着脸,昨夜与朱元璋发生了一些争执,心中不快,夜里尚且能教训几句,白日就不能由她说了算了。

听完老太监禀报,马皇后严肃道:“燕王已经婚配,接下来就是吴王、楚王和齐王,总要看到他们成婚,去了封地我才能放心,达妃可有相中的秀女,我给陛下说说。”

换做是朱榑,一定会选冯胜。

达定妃一愣,笑着道:“我相中有什么用,陛下要与公候联姻,关乎江山社稷,这是朝事,陛下心中自有定夺,总不会亏待了子嗣。”

言外之意,就是不操这份心了。

“你聪明的地方,就在于此。”

马皇后笑着夸赞几句。

宫里的嫔妃或多或少,都来她这里,隐晦倾诉过愿望,有希望修缮寝宫,或增添用度,给子嗣请哪位先生做师傅。

可达定妃不会。

她却最遭嫔妃们嫉妒,因为朱元璋不喜欢听碎碎念,所以常去长春宫。

马皇后想起刘基,转头看向长春宫的老太监,“齐王今日去大本堂了吗?”

“与太子去国子监了。”

……

朱榑坐在晃荡的马车里,陷入短暂沉思,想将刘基弄回朝堂,他就要干掉文官之首胡惟庸,胡惟庸既有李善长的圆滑,又有刘基的谋略。

放在朱棣之后,绝对是能操纵皇帝的人物。

比杨士奇、杨廷和惶不多让。

可惜,遇到了父皇。

按理说,朱榑想扳倒这个老滑头,很难有机会……胡惟庸却死的很惨,勾结倭寇和北元的罪名下狱,被父皇处死了。

一宗大罪接着一宗啊。

朱标见朱榑沉吟不语,便随口问了几句,说起今日访国子监,其实也是昨日朱榑提起百姓疾苦,因为国子监任命一批官员。

朱标来巡查,并他们趁前往地方前,伤饬一番,好教他们诚诚恳恳为官。

“朝廷怎么又增添官员?”朱榑不解道,前阵子,那位冷酷的父皇还嫌北方官制过多,裁减官员,所有事务落到知县一人头上。

朱标认真说道:“七弟应当知道,西北土官的叛乱吧?他们勾结元廷旧王的岐王,截杀乌斯藏派往京城的使者,父皇一怒之下,命邓将军清理西北,边缘地区皆由朝廷派官管辖。”

朱榑当然知道,冬伊就是这样进宫的。

“二哥去乌斯藏,岂不是有仗要打?”

朱榑不禁为他二哥捏了把汗,

说话间的功夫,马车已经行至成贤街,国子监的门前。

朱榑刚下车,就在国子监门前看到一个草人,不得不说,朝廷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些未来的官员们。

国子监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刑场。

朱元璋实在太痛恨官员了,监生和教员随时会被处死,因为规矩严酷,洪武二十八年,监生赵鳞抗议,朱元璋把赵鳞杀了,挂在长竿上枭首示众。

传闻,这条长竿在国子监立到明朝中期。

此时,国子监内人头攒动,司业、博士和学正们茫然看向宋讷,宋讷是国子监第一任祭酒,大名鼎鼎,国子监许多严酷的规定,是他制定的。

训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

国子监教员和监生都惧怕他,朱元璋十分满意宋讷,认为国子监交到他手上,高枕无虞,此人政见与他一致。

宋讷是洪武朝,为数不多,能够善终的祭酒。

“知道为何召你们来吗?”

宋讷背负着手,一捋清秀的髯须随风微动,特别饶有深意地看向学录金文徽,沉声道:“一会儿不该说的话,一字也不要提!”

“祭酒大人,究竟是谁造访国子监?”

“太子殿下!”

啊,太子殿下来了?

许多监生眼底猛然恢复神采。

金文徽脸色微动,深吸一口气后,眼神逐渐坚定,传闻太子朱标是宽仁的储君,真是天赐良机啊。

说话间,众人在宋讷的率领下,齐刷刷跪下,远处,几人正朝正义堂走来,为首的翩翩公子,正是朱标和朱榑。

朱榑故意走的慢些。

朝廷规定,听宣受召要行稽拜礼,宋讷不知朱标来此何事,干脆先跪为敬。

朱标走到宋讷面前,“本宫不是带着旨意来的,宋祭酒替朝廷广纳人才,造福社稷,父皇常说朝廷中论忠正秉直,没有人比得上宋祭酒,不必行此大礼。”

宋讷暗中松了一口气。

也不敢真把朱标的话当回事,国子监是属官表率,礼制是需要遵守的,听朱标是来视察,又疑惑地看了眼朱榑,确定不是朝中官员。

“太子殿下是来巡视啊,臣以为,自己犯了过错呢……监生日课,规定每日写字一幅,背大诰一百字,五经一百字,每月经文一篇,太子殿下认为,有尚需改进之处吗?”

宋讷直接把课程表双手递上。

听了这句话,朱榑不禁摇摇头。

不经意间的举止,被宋讷看在眼里,这是对他教学成果的否定啊,对心高气傲的文官而言,是不可忍受的。

但他仅是挑挑眉头。

朱标认真翻阅每一页,他真的想提一些见解,“上人疑,则百姓惑,下难知,则君常劳,今后你们个个都是地方官员,若人人清廉善政,为君者也会少些操劳。”

宋讷微微躬着腰,聆听教诲,他屏息凝神,脸色看不出波澜,心中却无比紧张,今日之事若有丝毫不妥,都会抄家灭族。

教员和太学生们,俱都脸色担忧,手足无措地站着。

似乎怕朝廷再制定苛刻的规定,在另一侧,学录金文徽眼神闪烁不定,随时准备伸出一只脚站出来。

金文徽是徽州的大儒,自幼聪慧,百姓把他比作唐朝的李泌,受地方官员举荐来国子监当学录。

金文徽对国子监的规矩,颇有怨言。

他人微言轻,几次三番上书朝廷都没有回应,他不认为朱元璋昏聩,肯定是谁将他的册子压下了。

朱榑合上课程册本,并没急于发表意见,而是道:“你们当中,有人会派遣至西北做官,代替朝廷掌管地方,西北百姓不同中原,顽固不化,可若刑罚分明,父皇才不会担心天下治理得不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